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21:36
  针对我国建筑垃圾的特点和道路工程对原材料的需求,本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的方式针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加工设备选型、工艺设计,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的混合料技术性质及掺再生料的沥青混凝土性能等问题开展了研究。调研了西安地区建筑垃圾分布、消纳场,料源组成、技术性质,针对建筑垃圾料源特性开展了建筑垃圾路用加工设备的选型,设计了可分选砖块的建筑垃圾分选装置,形成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多用途产品的加工工艺。研究了不同建筑垃圾再生料掺量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确定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中最佳掺量的确定方法,构建了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针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表面灰土成分比例较大、表面粘附脆弱砂浆成分的特性,针对沥青混合料的使用特性,采用水洗、石灰溶液、乳化沥青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并优选。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优化之后研究了沥青混合料掺入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混合料性能,评价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沥青路面应用的适用性,确定了再生骨料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替代率,并完成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为建筑垃圾在沥青面层中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阶...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建筑垃圾政府制定消纳场

分析图,建筑垃圾


.2 建筑垃圾的现状分析图 2-1 为西安市南郊一处建筑垃圾消纳场调研现场,该消纳场位于城市郊区的低间,建筑垃圾的常年堆积已经导致周围生活环境的极度恶化,建筑垃圾表面由一长。建筑垃圾中还有较多的灰土,一旦有风吹起,灰土随风飘扬,给周围环境甚空气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该处建筑垃圾作为现阶段一处典型的建筑垃圾堆放处这种处理方式给西安市周围生态与人文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42]。图 2- 1 建筑垃圾政府制定消纳场Fig.2- 1 Construction waste government formulates the elimination field

建筑垃圾,垃圾


响了周遭环境。通过对西安市建筑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发现筑垃圾高达 98%。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对于建筑垃圾的综分建筑垃圾混合进生活垃圾后,按照生活垃圾处理,但建筑垃及生物特性等差别,必然会加剧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44]。如液性质发生改变,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不能能处理达标;加剧填埋场表面沉降的非均匀性,降低场地复原年递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产量急剧增加,但国内效的建筑垃圾消纳措施,建筑垃圾收纳的程度和数量都远远正规建筑垃圾消纳场共有 24 个,其中多处已经因堆填量饱清运单位为节约资金违反法律规定,将大量建筑垃圾运往郊区统计,西安城区 2008 年仅有 49%的建筑垃圾被通过正规途垃圾仍主要靠偷倒、乱倒的途径进行处理,不仅危害环境、占了更大的安全隐患[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路面层用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析[J]. 雷斌,徐原威,熊进刚.  硅酸盐通报. 2016(12)
[2]再生骨料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J]. 贾艳东,韩硕,甄艳,蔡向辉,宿中山.  工程与建设. 2015(06)
[3]石灰水泥改性垃圾土强度的试验研究[J]. 王利平,王利夫,李虹辰,张爱军,陈俊英.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2(02)
[4]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J]. 赵艳林,曾召田,吕海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1(06)
[5]杂填垃圾土在某小区道路路基中的应用[J]. 邵晓鸣.  工程与建设. 2010(06)
[6]温度对季节性冻土水分迁移的影响研究[J]. 高玉佳,王清,陈慧娥,宋晶.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5)
[7]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研究现状及在软土中的应用[J]. 王玉茜,王学军,赵光鹏.  山西建筑. 2010(28)
[8]路基土水分迁移机理[J]. 袁峰.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0(08)
[9]山区高填方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方案优化研究[J]. 王清洲,刘淑艳,马士宾,魏连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13)
[10]垃圾土中水分运动的一维数值分析[J]. 张金利,岳强.  山西建筑. 2010(19)

博士论文
[1]非饱和土路基水作用机理及其迁移特性研究[D]. 刘小平.湖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村镇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砖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 于艳萍.沈阳建筑大学 2011
[2]建筑垃圾资源化机制研究[D]. 牛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循环经济理论在建筑垃圾管理中的运用[D]. 刘浪.重庆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4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04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