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03:23
  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广泛借鉴诸如现代化理论中的社会转型理论等分析方法,从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出发,沿着社会转型主要内容和结构特征两根主要脉络,对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并在借鉴西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当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范式或视角下研究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问题,大致形成了生态文明研究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范式、西方生态伦理学范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范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这几种范式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转型存在显著的共时性。而且,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整体上调整社会结构,从变革人类不合理的社会形态入手。因此,确立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社会转型研究范式更重要和紧迫。在社会转型研究范式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首先需要明晰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理论关系。人类社会是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系统,是一个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社会有机体的...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生态文明研究述评
        (二) 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三) 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关系研究述评
    三、研究进路和概念界定
        (一) 研究进路
        (二) 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框架
    五、创新之点和不足之处
        (一) 本文创新之点
        (二) 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范式比较和社会转型研究范式确立
    第一节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主要范式比较
        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范式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西方生态伦理学范式
        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范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范式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社会转型研究范式的确立
        一、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整体快速转型期
        二、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社会转型研究范式的合理性
        三、社会转型研究范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理论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二、生态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生态结构与社会其他结构之间的作用关系
    第二节 稳态社会与转型社会的结构比较
        一、系统的转型与稳态
        二、稳态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特征
        三、转型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一、生态文明既是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又影响社会转型的方向
        二、社会转型构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外生变量
第三章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中国社会经济的工业化转型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二、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转型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政治转型: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和政府职能专门化
        二、政治转型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第三节 精神文化转型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文化的多元化转型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二、认识的理性化转型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三、价值观转型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领域转型主要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社会领域的转型与新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新社会组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第四章 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结构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第一节 转型社会的整体性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呈现出整体性的结构特征
        二、社会转型整体性特征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第二节 转型社会的时空压缩性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时空压缩性的结构特征
        二、转型社会的时空压缩性结构特征对生态文明的双重影响
    第三节 转型社会的结构失衡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社会领域间发展不平衡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二、区域结构失衡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三、城乡结构的失衡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第四节 转型社会的结构分化与整合特征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一、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结构分化与整合特征
        二、结构分化与整合特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生态文明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第一节 生态文明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理论支撑
        一、关于生态文明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
        二、关于系统演化的协同竞争率的理论认识
    第二节 西方早发国家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启示
        一、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三、西方早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示
第六章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生态文明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基本含义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转型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转型目标和结构的协同发展
        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敛合”以推进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三、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敛合”以推进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四、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敛合”以推进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五、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敛合”以推进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中国特殊经验的研究[J]. 包双叶.  天中学刊. 2012(01)
[2]文明双重性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包双叶.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J]. 杨小明.  环境保护. 2011(15)
[4]试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J]. 王关区.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04)
[5]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 李培超.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01)
[6]生态环境的市场化经营[J]. 吴长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02)
[7]政府职能转变与新社会组织发展[J]. 包双叶.  理论与现代化. 2011(01)
[8]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 赵绍敏.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6)
[9]生态文明研究的态势分析[J]. 赵东海.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12)
[10]生态文明的形上奠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聚合[J]. 张秀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12)

博士论文
[1]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 徐海红.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生态文明研究[D]. 张首先.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矿区生态文明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乔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中共中央党校 2010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D]. 史娜.辽宁大学 2010
[6]论协同型政府[D]. 李辉.吉林大学 2010
[7]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 方毅.中共中央党校 2010
[8]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张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9]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 张敏.中共中央党校 2008
[10]社会转型视域中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D]. 李劲.中共中央党校 2008



本文编号:3521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21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