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毛盘菌黑色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09 22:06

  本文关键词:粒毛盘菌黑色素及其衍生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粒毛盘菌黑色素结构 抑菌 衍生物 肝损伤保护 作用机制


【摘要】:本研究通过深层发酵获得粒毛盘菌YM30菌丝体,采用化学方法对菌丝体进行提取、纯化获得粒毛盘菌胞内黑色素LIM。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等技术解析出LIM可能的结构。结果表明,LIM是一种真黑色素,具有羟基吲哚结构。对LIM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微孔稀释法检测LIM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和李斯特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LIM对测试菌株均有抑制,且对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较好。选择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菌株对LIM抗菌效果进行进一步探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N-苯基-1-萘胺(NPN)吸收和膜电位(MP)的检测得到以下结果:LIM可以影响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增加细菌细胞内容物的泄漏量,提高NPN摄入量并降低细菌膜电位,并且低浓度LIM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无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LIM具有抑菌活性,并可影响细菌的膜功能,可作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食品工业或药物制备。采用精氨酸对LIM进行修饰获得衍生物ALIM,采用红外、质谱对其结构进行验证,研究LIM、ALIM以及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在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肝损伤小鼠模型中的抗炎保肝效果。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均显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肝脏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水平,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并且显著降低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及NO水平以及提高了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LIM与ALIM均有显著的抗炎保肝活性,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相比于单一阳性药物治疗或黑色素治疗可进一步减轻模型药物对小鼠造成的机体损伤。因此,LIM和ALIM是潜在的肝损伤预防剂,可用于治疗LPS/Gal N引起的肝损伤,阳性药物+LIM联合治疗也是减轻模型肝损伤的潜在治疗方式。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M could inhibit the permeability and integrity of bacterial cell membrane , increase the level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 alpha ( TNF - 伪 ) , interleukin - 8 ( IL - 8 ) , interleukin - 1尾 ( IL - 1尾 ) in serum , and enhance IL - 4 ( IL - 4 ) and interleukin - 10 ( IL - 10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LIM and ALIM had significant anti - inflammatory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 and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positive drug plus LIM could further alleviate the damage of the model drug to mice . Therefore , LIM and ALIM were potential preventive agents for liver injury , which could be used to treat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LPS / Gal N .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毅;周建大;罗成群;贺全勇;聂新民;赵颜忠;PASHUPATI Babu Pokharel;王少华;徐丹;;中国汉族人黑色素瘤家系临床特点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2 Giorgio Trinchieri;李升伟;;瞄准黑色素瘤[J];生物技术世界;2011年03期

3 ;亲黑色素肿瘤示踪剂——碘喹的合成、标记和动物试验[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4期

4 苏宝山,黄莺,,刘丹亚,徐汉卿;应用免疫组化及组化疗方对黑色素的证实[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年04期

5 李艳明;;到底有多少黑痣会癌变“黑色素瘤”[J];科普天地(资讯版);2011年04期

6 陈剑辉;马晋平;;肺癌和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J];世界科学;2010年07期

7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发现黑色素瘤细胞自噬“死亡”机制[J];生命的化学;2013年06期

8 兰建云,陈琴,石群立,吴波;黑色素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变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年12期

9 胡滔;何永蜀;朱月春;;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0年08期

10 陈森林,王劲,粟占三,陆前进;去黑色素法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东;谢遵江;贺业春;刘颖;刘丽;;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安菊生;吴令英;李宁;俞高志;刘丽影;;原发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陆霞;孙保存;张诗武;贺忠江;;眼内移植性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志涛;陆洪光;;死亡受体和黑色素瘤的抗凋亡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钟传华;杨文治;王晓兰;;黑色素瘤与痔诊治失误的启迪[A];2012医学前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精选[C];2012年

6 郭军;;黑色素瘤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7 孙保存;张诗武;刘志勇;张丹芳;郭华;;多西环素影响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的形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郭伟;;口腔颌面-头颈黏膜黑色素瘤的个体化诊治与思考[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孙保存;张丹芳;张诗武;郭华;张文治;赵秀兰;;缺血缺氧对黑色素瘤局部浸润的相关分子机制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唐亮;;手术治疗足跟底部皮肤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邋王晨;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可挽救生命[N];科技日报;2007年

2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管九苹;澳大利亚免费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10年

4 实习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e

本文编号:1402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402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