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丁醇和异丙醇对溶菌酶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1 05:04

  本文关键词:正丁醇和异丙醇对溶菌酶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正丁醇 异丙醇 溶菌酶 光谱学 分子对接


【摘要】: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其中成员,正丁醇和异丙醇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活动,由此导致空气的污染并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二者进行环境毒理学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选取溶菌酶作为生物大分子的代表,以分子毒理学理论作为研究指导,采用多种光谱技术、酶活性检测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正丁醇和异丙醇与溶菌酶相互作用时溶菌酶的构像、活性的变化、微环境以及两者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等,并制定了有效的实验方法。荧光光谱结果显示正丁醇能够和溶菌酶分子结合并且使溶菌酶中的荧光基团远离猝灭剂(正丁醇)。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的结果表明正丁醇改变了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紫外-可见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正丁醇改变了溶菌酶的二级结构,进而导致α-螺旋的含量增加和β-折叠的含量减少。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展示了正丁醇和溶菌酶二者的结合位点和结合力。酶活性实验正丁醇对溶菌酶的酶活影响很小,表明正丁醇没有结合到溶菌酶的酶活中心。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异丙醇导致溶菌酶的荧光发生猝灭,同步荧光结果表明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变得更加疏水。紫外和圆二色光谱结果一致,显示异丙醇使溶菌酶的二级结构更加疏松。结合位点和正丁醇不一样但结合力都是氢键和疏水力。酶活实验结果也暗示了异丙醇没有结合到溶菌酶活性中心,所以对酶活影响不大。本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正丁醇和异丙醇对溶菌酶的毒性作用及机理,而且为溶菌酶在医疗、食品防腐及生物工程上广泛应用以及为正丁醇和异丙醇作用的研究提供相应的资料支持。
[Abstract]:As a member of volatile organic pollutant (VOC), n-butanol and isopropanol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production activities. As a result, air pollution and further harm to human health.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the two. In this paper, lysozyme is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lecular toxicology theory, the conformation and activity of lysozyme in the interaction of n-butanol and isopropanol with lysozyme were studied by a variety of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enzyme activity detection and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s.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ir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patterns.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showed that n-butanol could bind to lysozyme molecule and make the fluorescence group in lysozyme away from quenching agent (n-butanol). The results of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and 3D fluorescence showed that n-butanol changed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tryptophan residues, and the UV-Vis spectra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showed that n-butanol change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lysozyme.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docking show the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force of n-butanol and lysozyme. Enzyme activity experiment of n-butanol on lysozyme. It's a little loud.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showed that isopropanol caus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lysozyme. The results of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howed that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tryptophan residues and tyrosine residues became more hydrophobic. The results of UV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were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sopropanol made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lysozyme more loose. The binding site was different from n-butanol but the binding force was hydrogen bond and hydrophobicity. The results of enzyme activity also suggested that isopropanol did not bind to the active center of lysozyme.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n-butanol and isopropanol to lysozyme, but also the lysozyme in medical treatment. Food anticorrosion and bioengineering are widely u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ata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n-butanol and isopropanol is provid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宏恺;常云松;杜明娟;张翠竹;曹又佳;;用分子对接搭建激酶-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有广,李炜疆;分子对接的随机聚点搜索算法[J];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3 赵丽琴,肖军海,李松;分子对接在基于结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J];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4 李建;梅虎;龙云;刘丽;杨力;;雌激素β受体喹啉类配体的分子对接及3D-QSAR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21期

5 朱春玉;李雪娇;张力;段艳婷;刘宏生;;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中草药中潜在的H1N1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J];生物信息学;2012年04期

6 詹冬玲;邵鸿泽;韩葳葳;刘景圣;;嗜热酯酶EstTs1的远源三维结构模建及分子对接[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6期

7 罗丽萍;余小平;韩彬;陈祥燕;彭晓莉;陈玮;周杰;李遂焰;;花青素主要成分与HER-2激酶区的分子对接[J];生物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邢家强;刘晓凡;窦强;林杰;魏至栋;;风疹病毒E1蛋白与受体结合特定结合域的预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帆;刘艾林;;分子对接应用与研究进展[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廖莎;白芳;李洪林;;金属特异性打分函数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张圣虎;高士祥;;酚类化合物与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的3D-QSAR和分子对接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孙清;时国庆;邓乾民;;利用分子对接软件预测PFOA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丽娜;苏莉;张晓昀;黄晓燕;单志杰;翟红林;;关于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欣;胡燕;崔一然;张冰;刘小青;;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辛热药药性表达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7 范春雷;田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基于固醇调控通路胆固醇竞争结合靶点的新药筛选与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玲;药物分子对接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正夫;药物分子对接优化算法及在云平台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徐淑坦;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的分子对接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李纯莲;药物设计中分子对接优化设计的算法和软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娱;腈和苯酚与相关降解酶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郑清川;蛋白质结构及分子对接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殷勇;以PI3K为靶点的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5年

8 尹玲;新型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金亮;新型非肽类小分子Caspase-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检测与分子对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庞小东;蛋白质和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小肽抑制剂设计方法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虎林;基质金属蛋白酶-7抑制剂选择性的分子对接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宋向岗;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川芎治疗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张菘;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活性小分子新型SAHA衍生物及其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马少杰;激酶Src多靶点抑制剂的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王志;新型含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敖燕;分子对接构象搜索优化策略与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武明威;MCHR1拮抗剂结合机理的计算机辅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姚辉;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分子对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丽;基于云平台的分子对接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荣荣;应用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8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408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