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祁连山主动源资料的介质波速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祁连山主动源资料的介质波速变化研究 出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祁连山主动源 互相关时延检测 走时变化 波速变化
【摘要】: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往往伴随着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而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变化。研究地下介质的波速变化有助于我们研究地下介质的物性变化、了解地震的孕育过程、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在利用人工震源对地下介质进行探测的诸多震源中,大容量气枪震源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能量强、探测距离远、绿色环保等独特优势。基于此,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在甘肃省张掖市西流水水库建立了我国第三个大容量气枪发射平台—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信号发射平台,用以探测和监测祁连山地区的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本文依托已建设完成的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信号发射平台,首先分析了祁连山主动源气枪发射平台的震源重复性、最佳沉放激发深度、监测能力等特点。在简要介绍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计算方法基础上,利用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信号资料,对祁连山中段地区台站接收到气枪信号的走时进行了测量,并讨论分析了影响祁连山主动源台站走时变化的因素,得到以下认识与结论:1.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信号发射平台性能良好,气枪震源重复性高,最佳沉放深度为25m,激发信号强和探测范围大等特点,非常适合开展祁连山地区地下介质的探测与监测。波形叠加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气枪震源重复性非常好,祁连山主动源气枪不同沉放深度的激发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气枪震源沉放深度应选择为25m效果为最佳,其主频约为7Hz;单次激发的气枪震源信号最远可以在距气枪震源304km的古浪台(GLT)识别,110次叠加的信号可以追踪到412km的安西台(AXX),通过4600次的信号叠加可以在距气枪震源677km的乌图美仁台站(WTM)观测到。2.两次中强地震前存在较明显的走时异常变化。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自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的气枪激发数据,采用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对祁连山中段地区各个台站的走时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2016年青海门源、2015年青海祁连地震发生前各自震源区内台站均出现了两次相对走时下降变化(走时减少),地震发生于走时变化恢复过程中。两次地震(2016年门源地震、2015年祁连地震)发生前后在各自震源区的台站存在明显的Pg和Sg震相走时变化,祁连Ms5.2、门源Ms6.4各自地震震源区内台站的震相走时变化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两次地震震前S波走时变化最低幅度达13~18ms。3.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时期内,除青海门源和青海祁连地区地下介质波速在地震期间存在明显较大变化外,祁连山中段地区地下介质相对波速变化较为平稳。其中门源地震震源区内ZDY38台站震前S波平均波速相对变化为0.38%,ZDY37号台站震前S波平均相对波速变化为0.27%,62430台站震前S波平均波速相对变化为0.15%,HJT台站震前S波平均波速变化约为0.34%。祁连地震震源区内63001台站震前S波平均波速变化约0.24%,63005震前S波平均波速变化约为0.09%,QIL台站震前S波平均波速变化约为0.06%。而震源区外各个台站的平均波速变化均在0.001%~0.02%之间,且变化幅度相对稳定。4.讨论分析了影响走时变化的因素,如水库水位,固体潮等。通过对祁连山主动源激发场地所在水库(西流水水库)水位进行分析,得到了水库水位最大落差引起的走时变化约为5ms。2015年9月31日至2015年11月5日我们进行了固体潮实验,通过求取P波最大值所对应时间位置并与这期间肃南洞体应变仪记录到的洞体应变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与其记录到的应变有较好的一致性,祁连山主动源台站受到固体潮的影响所引起的最大走时变化约为10ms。综合分析认为:两次中强震震前各自震源区内各个台站的走时低值变化与这些影响因素关系不大,很可能是由于震前孕震过程中该区域内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改变造成的。
[Abstract]:In this paper , it is suitable to detect and monitor the change of underground medium in Qilianshan area by using the signal data 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source has good repeatability , strong energy , long detection distance and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he average wave velocity of S wave before earthquake in Qilianshan earthquake source area is about 0.34 % . The average wave velocity of S wav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QIL is about 0 . 09 % , and the average wave velocity of S wave is about 0 . 06 %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江;气枪震源在江苏水网地区的使用和管理[J];物探装备;2000年03期
2 於国平;刘海波;王长春;魏学进;李海军;胡天德;;一种有效的气枪震源组合拖曳方式[J];物探装备;2010年02期
3 罗桂纯;王宝善;葛洪魁;陈槞;;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2期
4 翟鲁飞;;论地震生产中气枪震源的沉放深度[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於国平;李维东;;气枪震源设备故障模式及管理措施[J];物探装备;2007年01期
6 刘海波;李海军;全海燕;於国平;刘原英;;“海豹”系列浅水气枪震源船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仪器;2007年03期
7 李海军;李亚夫;王长春;李海峰;周祖彦;;气枪震源与船体的安全距离[J];物探装备;2010年05期
8 唐杰;;陆上水体激发的大容量气枪震源特性研究[J];中国地震;2010年04期
9 李亚夫;李海军;姜海;胡宝京;朱鸿雁;;新型浅海气枪震源阵列收放技术[J];石油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10 物理系频谱分析小组;气枪震源频谱特性测量与分析[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7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林建民;葛洪魁;王宝善;;浅水环境下气枪震源的激发特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李家彪;郝天珧;;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上和陆上深部结构研究中的广泛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彬;葛洪魁;吴国华;苏有锦;王宝善;王伟涛;张启明;杨润海;李滔;李建春;陈槞;;云南宾川气枪震源发射台建设项目简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叶春明;陈槞;朱日祥;;南海北部大容量气枪震源的海陆联测地震试验[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雯佳;王宝善;徐平;;利用水库气枪震源研究剪切波分裂随时间的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刘昭;李国发;曹明强;王亚静;;海上勘探气枪震源机械参数优化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周宝华;;在产品研制中的VE应用 气枪震源船的价值分析[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8 王建花;李绪宣;温书亮;姜绍辉;顾汉明;;立体阵列气枪震源研究及在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复元;文鹏飞;郑涛;关晓春;钱绍瑚;;气枪震源子波形成机制的研究兼论最佳沉放深度的选取[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徐永刚 马强;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气枪震源船成功交船[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通讯员 袁友年 马强;东方物探“海星二号”研制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孙林;巧施“腾挪”功 排障保生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苏金波;新疆呼图壁大容量气枪震源数据处理及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魏芸芸;基于新疆呼图壁气枪震源信号的部分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3 邹锐;基于祁连山主动源资料的介质波速变化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1426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42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