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退化恢复林地凋落物归还特征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本文关键词: 植被恢复 凋落物 有机碳 全氮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出处:《南昌工程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在土壤表面的积累,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增强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亚热带红壤典型侵蚀退化地,以人工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凋落量及其月动态,凋落物碳、氮含量及归还量,地表凋落物持水特性和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恢复措施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年凋落量在5602.97~7529.23kg·hm-2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人工针阔混交林年凋落量显著大于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P0.05)。人工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月动态为三峰,峰值出现在3-4月、8月、10-11月,次生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为双峰,峰值出现在3-4月、10-11月。(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归还量在2409.81~3794.62kg·hm-2之间,水溶性有机碳归还量在217.24~442.56kg·hm-2之间,氮归还量在59.07~87.84kg·hm-2之间,水溶性氮归还量在5.74~7.35kg·hm-2之间,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现存量介于3311.61~7649.34kg·hm-2之间,人工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层现存量分别是人工阔叶混交林的1.79倍和次生针阔混交林的2.31倍;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约为自身重量的2倍,凋落物层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0~3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容重在1.46~1.57g·cm-3之间,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大小顺序均为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为9.20%,次生针阔混交林(8.12%)次之,人工阔叶混交林(4.87%)最小。土壤稳渗透率大小顺序为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5)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关分析结果如下:凋落物现存量和水溶性碳归还量与土壤有机质显著正相关;凋落物氮归还量与土壤有机质、容重、自然含水量显著相关;凋落物C/N比与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相关。综合比较,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年凋落物碳归还量和年凋落物氮归还量均最大,凋落物层的持水性能和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均最好;人工阔叶混交林次之,次生针阔混交林最差。土壤层是森林最大蓄水库,最大持水量为1121.52~1250.33t·hm-2,是凋落物层持水量的84.45~183.95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明章,于丹,郭继勋;凋落物层对东北羊草草原微环境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年05期
2 李雪峰;韩士杰;胡艳玲;赵玉涛;;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叶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与碳、氮和磷释放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3 万猛;田大伦;樊巍;;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其动态[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4 马红亮;刘维丽;高人;杨玉盛;孙杰;;凋落物与单宁酸对森林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5 涂玉;尤业明;孙建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6 崔洋;汪思龙;于小军;颜绍馗;;森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早期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7 汪思龙,陈楚莹;凋落物对土壤酸化的缓冲及其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2年04期
8 彭耀强;薛立;曹鹤;任向荣;梁丽丽;;三种阔叶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9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张剑;刘燕新;;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10 孙志虎;牟长城;张彦东;;地统计学方法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估测中的应用[J];生物数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继勋;;植物凋落物研究概述[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殷秀琴;陈鹏;;小兴安岭人工云冷杉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华;张建利;喻理飞;卢红英;袁丛军;;草海流域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秀芹;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凋落物降解的差异及其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7年
2 陈光升;华西雨屏区几种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的生态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春阳;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姚健;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潘辉;三种相思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及碳平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肖以华;冰雪灾害导致的凋落物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王意锟;不同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程煜;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恢复过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10 易志军;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紫金山栓皮栎林凋落物特性及其对土壤性状的作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超;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凋落物及土壤层真菌群落动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刘诚诚;模拟氮沉降和凋落物组成对柳杉人工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姜沛沛;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乔灌草叶片与凋落物C、N、P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左巍;青海高寒区不同林分凋落物养分归还与碳固定[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孙双红;林隙大小对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层及土壤层酶活性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7 张素彦;凋落物的去除和添加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易志强;红壤退化恢复林地凋落物归还特征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7年
9 王庆玲;黔中地区几种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生态功能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伟;川西亚高山植物层次调控对凋落物凋落与分解动态及苔藓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5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52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