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场村小后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07 10:05

  本文选题:泥石流 切入点:危险性评价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小后沟流域历史上虽未曾有过泥石流灾害记录,但由于其纵坡降较大且具备丰富的物源条件而成为潜在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若满足强降雨条件,泥石流发展后冲出的堆积物将威胁沟谷南侧学校建筑及人身的安全。本文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的发育特征及发展规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可视化、量化的方式揭露了研究区潜在的泥石流运动及堆积特征,并对该区泥石流潜在的危险性做了分析评价,对于本次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研究区满足具备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及物源条件,并且整体泥石流流域状态仍呈不断发育的上升趋势,当具备一定降雨条件时,易引发泥石流灾害;在定量分析研究中,运用了二维洪水数值模拟演算程序FLO-2D,该程序是基于粘性-塑性-碰撞的流变模型,并采用中央有限差分的数值算法进行求解,在ARCGIS程序中建立栅格化的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并于FLO-2D程序中通过划分边界、剖分网格、选取集水点、绘制流量过程曲线、选取初始参数从而进行模拟计算。本次研究模拟了爆发时间为60分钟,频率为20年一遇的泥石流成灾过程。模拟结果包括泥石流流速分布、堆积深度以及堆积范围。根据模拟结果显示,流速分布主要集中在1.2-1.6m/s范围,最大流速2.16m/s,堆积区形成堆积扇,泥石流过程最大泥深14.97m,最大堆积高度13.36m,堆积扇面积1625.3m~3,堆积物总体积2115.5m~3,该结果对比经验公式法所得到的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的计算结果2678m~3误差为21%。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将数值模拟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进一步分析计算,以泥深与流速和泥深的乘积为两项评价指标,通过条件筛选,划定了泥石流的影响强度范围,综合爆发频率,进一步得到了泥石流灾害的危险区范围。当泥石流重现周期为20年一遇时,槐场村小学主教学楼恰好处在高危险区中,一旦爆发泥石流灾害,存在建筑物被迅速摧毁的可能性,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修建拦挡坝、栽植苗木、排水渠清淤等。
[Abstract]:Although there has been no record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the history of Xiaohou valley, it has become a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 point of debris flow because of its large longitudinal slope decline and abundant source conditions, if the condition of heavy rainfall is satisfied. The accumulation of debris flow will threaten the safety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people in the south side of the gully. From the angle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law of debris flow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Using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potential debris flow movement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y area are revealed in a visual and quantitative way, and the potential risk of debris flow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It has certain prediction significance: the study area satisfies the landform and geomorph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material source condition of debris flow, and the state of the whole debris flow basin is still on the rise, when there are certain rainfall condition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two-dimensional flood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FLO-2D is u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rheological model of viscous plastic collision and solved by the central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algorithm.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rasterized research area is established in ARCGIS program. In FLO-2D program, the flow process curve is drawn by dividing the boundary, dividing the grid, selecting the water collecting point, and drawing the flow process curve. The initial parameters are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debris flow in 60 minutes and the frequency is once in 20 year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clud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1.2-1.6 m / s, and the maximum velocity is 2.16 m / s, and the stacking zone forms the stacking fan. In the process of debris flow, the maximum mud depth is 14.97 m, the maximum accumulation height is 13.36 m, the accumulative fan area is 1625.3 m ~ (-3), and the total volume of deposit is 2115.5 m ~ (3). The calculated result of this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empirical formula method is 2678 m ~ (3) error is 21.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troduced into ARCGI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Taking the product of mud depth, velocity and depth of mud as two evaluation indexes, the influence range of debris flow intens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burst frequency are determined by screening conditions. When the recurrence cycle of debris flow is once in 20 years, the main teaching building of primary school in Huichang Village happens to be in a high risk area. Once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breaks out,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buildings will be destroyed quickly.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time,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blocking dam, planting of seedlings and dredging of drains, etc.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洪,钟敦伦,韦方强,李泳;泥石流信息范畴与信息收集[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2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3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4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5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6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7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8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9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10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重存;;国道212线泥石流、滑坡的分类与分级[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9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10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靳怀成;北京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7 刘谨;我国约7400万人受泥石流威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据及沿河线减灾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单广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0 曹琛;北京市房山区西区沟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红丽;吴堡井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其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2 郝赛;宝鸡市磨沟泥石流数值模拟及危险性分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8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578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