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易发性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3:26

  本文选题:燕子河流域 切入点:地质灾害 出处:《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燕子河流域地处甘肃陇南康县境内,是甘肃省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大、发育程度较高、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频发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开展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及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研究成果可为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及土地利用提供基础依据,对区内地质灾害研究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以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燕子河流域地质环境背景、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及易发性区划等研究工作,确定了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发育特征,分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地层与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斜坡结构及水文地质条特征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条件;降雨、地震、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外在诱发因素,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揭示了燕子河流域“堆积层—岩质”型滑坡,碎裂—坠落式、弯折—倾倒—滑移式、碎裂—滑移式三类崩塌及沟谷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开展了燕子河流域和重点调查区的高精度易发性区划研究,将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区。其中,高易发区占流域面积9.25%,呈条带状集中分布于燕子河主干流、重要支流沿线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河谷、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地段;中易发区占流域面积的26.14%,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占流域面积的64.61%,对于高易发区应加强监测预警及采取减灾防灾措施。
[Abstract]:Yanzi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Longnank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hazards in Gansu Province.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is area are landslide,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mass occurrence and repetition. The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pose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property.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are studied in this area.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wn planning and land use in Yanzi River Basi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Based on the project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Yanzi River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Jialing River",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Yanzi River Basin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disaster investigation of the Yanzi River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The main types and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is area are determined,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opography, strata and rock and s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structure, slope structure and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nherent conditions for geological hazard formation.Vegetation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the external inducing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anzi River basin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of landslides in Yanzi River basin, such as "accumulation layer and rock mass" type, cataclysm-fall type, bending-toppling-slip type, cataclastic-slip type and gully type debris flow, are also revealed.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model based on GIS is used to study the high precision vulnerability regionalization of Yanzi River basin and key survey area, and the vulnerability degree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Yanzi River basin is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high, middle, low and very low.Among them, the high susceptible area occupies the basin area 9.25%, and distributes in the main stream of Yanzi River as a strip, the river valley along the important tributaries with frequent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the section along the cutting slope of the main trunk road.The middle susceptible area accounts for 26.14 of the basin area, and the low and very low prone area accounts for 64.61 of the basin area. For the high risk area,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高庆昭;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2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3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4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5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6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7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9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10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道洪;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输沙规律与山区河流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韩冰;雅安地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童广勤;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5 孟庆凯;基于3S技术的卧龙大熊猫生境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姚丹丹;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武继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与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习建军;海底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在典型地质灾害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韩笑;城镇化与地质灾害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684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684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