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5年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江萍
【摘要】:二甲基亚砜(DMSO)是海洋生源有机硫化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是二甲基硫(DMS)发生光化学氧化和微生物消耗的主要转化产物,此外,DMSO在某些细菌和真核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还原为DMS。DMSO与DMS之间的转化过程使得DMSO能够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本论文以渤海、黄海和东海等受人类活动干扰较严重的海域为调查目标,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DMSO (DMSOd)和颗粒态DMSO (DMSO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浮游植物生物量、温度、盐度等影响因素,并对微表层和沉积物间隙水中DMSO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4年4-5月(春季)和2014年11月(秋季)对渤海、黄海海域DMSO浓度的水平分布及与其它生源有机硫化物、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渤海、黄海表层海水中DMSOd和DMSOp的浓度分别为16.97(4.50-44.87)和14.99 (1.90-47.06) nmol L-1;秋季浓度分别为11.44(1.97-30.49)和11.10 (1.08-29.44) nmol L-1。在渤海、黄海海域,DMSO和叶绿素a (Chl-a)都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浓度均高于秋季,这与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有关。在水平分布方面,DMSOp与Chl-a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趋势,高值区都集中在山东半岛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DMSOd浓度高值区出现在黄河和鸭绿江等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并且其浓度分布与Chl-a、DMS和DOC浓度密切相关。秋季渤海、黄海微表层海水中DMSOd和DMSOp浓度分别为12.81(1.21-33.43)和11.46 (1.03-58.22) nmol L-1,富集因子分别为1.36(0.52-4.12)和1.40(0.41-3.36),说明DMSOd和DMSOp在微表层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微表层海水中DMSOd和DMSOp水平分布特征与它们在表层海水中的分布相似,并且微表层海水中浓度与表层海水浓度显著相关。另外,DMSOp与Chl-a在微表层海水中的富集因子线性相关,说明微表层海水中DMSOp的富集作用与微表层中相对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关。春季南黄海和北黄海冷水域DMSOd和DMSOp浓度高值区大多集中在表层海水中,对应Chl-a浓度较大值。此外,北黄海冷水域与南黄海相比,DMSO分层现象更加显著。秋季,随着黄海冷水团的逐渐消失,海水垂直分层作用有所减弱,DMSO的垂直分布更加均匀。春、秋季节DMSOp浓度与Chl-a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生产在控制渤海、黄海DMSOp的分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海域内DMSOp/Chl-a比值秋季高于春季,这可能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另外,春季DMSOp/Chl-a比值与盐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盐度对于DMSOp的生物合成有着重要影响。春季DMSOd与DMS线性相关,同时发现了DMSOd与温度间的相关关系,表明DMS的氧化是春季表层海水中DMSOd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氧化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2)分别于2013年10-11月(秋季)、2014年5-6月(夏季)对中国东海海域内DMSO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及沉积物间隙水中DMSO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DMSOd和DMSOp的浓度分别为10.52(2.23-28.64)和8.99(1.18-20.49)nmol L-1;夏季浓度分别为17.51(2.31~ 35.13)和16.95(2.22.40.94)nmol L-1.Chl.a和DMSO浓度在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它们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在水平分布上,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近岸DMSOd和DMSOp浓度明显高于其在远海的浓度;DMSOd的分布除了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之外,DMS和DOC浓度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沉积物间隙水中DMSOd浓度明显高于底层海水,说明沉积物间隙水是海水中DMSOd的重要来源。垂直分布研究也表明,DMSOd在底层海水中浓度较高。由于秋季海水垂直混合比较剧烈,DMSOd和DMSOp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东海表层海水中DMSOp/Chl-a比值明显高于秋季,这与夏季较高的细胞丰度和较大比例的DMSO高产藻种有关。另外,DMSOp和Chl-a粒径分布研究表明,秋季表层海水中较大微型浮游植物(5-20μm)是DMSOp和Chl-a的主要贡献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秋季DMSOd与DMS浓度显著相关,DMSOd和DMSOp浓度间也表现出相关关系,这表明DMS氧化和细胞内DMSOp的释放共同影响海域内DMSOd的分布;夏季DMSOp/Chl-a与盐度线性相关,在秋季二者之间却并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说明盐度对DMSOp生物合成的影响作用在夏季更加显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萍;张洪海;杨桂朋;;夏季中国东海生源有机硫化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15年01期
2 宋以柱;张洪海;杨桂朋;;冬季东海、南黄海中DMS和DMSP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6期
3 王敏;张洪海;杨桂朋;;夏季黄渤海表层海水中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4 郭术津;田伟;戴民汉;刘志亮;孙军;;2009年夏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5 孙萍;李瑞香;李艳;朱明远;徐宗军;;2005年夏末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6 杨桂朋;康志强;景伟文;陆小兰;高先池;;海水中痕量DMS和DMSP分析方法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7年04期
7 孙军,刘东艳;2000年秋季渤海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3期
8 胡好国,万振文,袁业立;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6期
9 田恬,魏皓,苏健,郑昌硕,孙文心;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10 王保栋,刘峰,战闰;黄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评述[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洁;中国海域中二甲基亚砜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孙军;关翔宇;翟惟东;郭术津;;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集的季节变化[J];海洋通报;2016年02期
2 邹佳君;朱凌宇;刘明华;;秦皇岛西浴场浒苔暴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3 YANG Jian;YANG Guipeng;ZHANG Honghai;ZHANG Shenghui;;Temporal variations of dimethylsulfide and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spring and autumn[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6年02期
4 靳娜;刘欣伟;宋雨辰;李建龙;张洪海;杨桂朋;;不同波段下黄海中二甲基硫光氧化动力学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1期
5 刘学海;王宗灵;张明亮;王波;孙丕喜;;基于生态模型估算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J];水产科学;2015年12期
6 姜冰;宋伦;时明明;宋广军;王影;;辽宁近海外来赤潮海洋微藻入侵现状[J];水产科学;2015年12期
7 李亚红;周筝;赵小芳;元昊;;天津大港发电厂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8 刘海娇;傅文诚;孙军;;2009—2011年东海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2015年10期
9 赵兴贵;李雪丹;王子轩;张涛;邓毅;刘宪斌;;2014年秋季天津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盐业与化工;2015年10期
10 刘红梅;陈瑞盛;;黄海浮游植物新纪录种——地中海棘球藻Meringosphaera mediterranea Lohmann(金藻纲)[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鑫;中国东部陆架海中二甲亚砜的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楠;张洪海;杨桂朋;;秋季东海二甲基亚砜的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4期
2 王敏;张洪海;杨桂朋;;夏季黄渤海表层海水中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3 ;Study on the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f dimethylsulfoxide in the Jiaozhou Bay[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1年06期
4 郭术津;孙军;汪岷;;夏季东海PN断面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科学;2011年11期
5 郭术津;田伟;戴民汉;刘志亮;孙军;;2009年夏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6 张洪海;杨桂朋;;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微表层与次表层中二甲基硫(DMS)与二甲巯基丙酸(DMSP)的浓度分布[J];海洋与湖沼;2010年05期
7 栾青杉;孙军;;2005年夏季长江口水域浮游植物群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0年18期
8 赵冉;孙军;白洁;;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科学;2010年04期
9 潘俊;李瑞香;李艳;孙萍;;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10 何青;孙军;栾青杉;俞志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厉丞烜;海水中DMS和DMSP的生物生产与消费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书群;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张洪海;中国东海、黄海DMS和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景伟文;海水微表层与次表层中DMS和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琳;厦门近岸表层海水中铜、铅和锌的存在形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2 杜乐乐;马捷;王俊雄;;水上和水下提取次表层海水冷量的对比和分析[J];节能技术;2007年05期
3 杜乐乐;马捷;王俊雄;;一种提取次表层海水冷量的新型换热方案[J];太阳能学报;2008年09期
4 张际标;刘加飞;李雪英;陈春亮;卢仕严;孙省利;;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含量的分布和污染评价[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年02期
5 杜碧兰,张建华,袁小军;东海及其外缘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谱分析[J];海洋预报服务;1984年01期
6 杜碧兰,袁小军;东海及外缘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场的分析与预报[J];海洋预报;1986年01期
7 许志峰,王明亮,郭凤飞;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沟两侧表层海水中δ~(14)C[J];台湾海峡;1993年02期
8 张龙军,王彬宇,张经;东海冬、夏两季表层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9 郭启梅;;表层海水古温度重建方法之比较[J];古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俊,郑佩如,杨逸萍,胡明辉;0010号台风“碧利斯”对厦门港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捷;杜乐乐;倪园芳;;次表层和表层海水调控城市生存环境的途径和步骤[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马捷;杜乐乐;倪园芳;;调控城市生存环境大径量海水引入途径和方法[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永华;翦知湣;石学法;程振波;李小艳;石丰登;鞠小华;;菲律宾海北部19 ka BP以来表层及次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倩;金晓英;李猛;袁东星;;厦门西海域表层海水中二甲基有机硫化物的周日变化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先勇;杨宝;刁晓平;周海龙;曹佳;;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宝;刁晓平;周海龙;张先勇;曹佳;谢嘉;杜俊俏;;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吴水平;王新红;洪华生;;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田东霖;[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鲁中明;近海环境表层海水pCO_2周日变化及控制过程[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子成;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海水DMS和DMSP分布及生物周转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江萍;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吴冠伟;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魏西会;天然水体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及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尹士序;中国东海与黄海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析与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王毅梦;黄、渤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宋美芹;黄海春、夏季节表层海水pCO_2控制机制的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王敏;中国东部海域中二甲亚砜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徐冠球;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以及光生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部陆架海域二甲基亚砜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9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