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结构组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4:08

  本文关键词: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结构组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选取5只圈养的健康成年大熊猫和5只健康林麝作为试验动物,收集它们在晨饲前排出的新鲜粪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大熊猫和林麝肠道细菌和古菌的组成。提取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微生物总DNA,以粪便中微生物总DNA为模板,选用细菌特异性引物对515F(5'-GTGCCAGCMGCCGCGGTAA-3')和806R(5'-GGACTAC VSGGGTATCTAAT-3')、古菌特异性引物对A349F (5'-GYGCASCAGKCGMGAAW-3')和A806R(5'-GGACTACVSGGGTATCTAAT-3'),针对细菌的16S rRNA可变区V3-V4区域、古菌16SrRNA V4-V5区域分别扩增30bp、500bp左右的片段,所得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用AxyPrep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切胶回收。将PCR产物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千年盛世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用Illumina公司的MiSeq 250PE测序平台和MiSeq 300PE测序平台进行测序。通过对测序所得的序列进行质控和过滤,再进行OTU聚类分析和物种分类学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1)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分别检测出16门、21门细菌,其中两种动物粪便中共享的细菌有13门,大熊猫粪便中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74.46%)、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6%),林麝粪便中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51.5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34.69%)。在属水平上,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优势细菌存在很大差异,前者的优势菌属是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菌(Escherichia/ Shigella) (49.84%)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Other) (13.73%),后者的优势菌属是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 other) (15.10%)、梭菌目(Clostridiales; other)(14.17%),且这四个属在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的丰度差异显著(P0.01)。(2)大熊猫粪便中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丰度高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在属水平上,大熊猫粪便中优势古菌属是热变形菌纲(Thermoprotei; unclassified)(57.91%)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18.35%),林麝粪便中优势古菌属是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73.18%)和热变形菌纲(Thermoprotei; unclassified) (12.01%)。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 (P=0.010)和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 (P=0.048)在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的丰度差异显著。
【关键词】:大熊猫 林麝 细菌 古菌 产甲烷菌 高通量测序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缩写词表8-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2
  • 1. 肠道细菌的研究进展12-14
  • 1.1. 肠道细菌的组成与分布12
  • 1.2. 肠道细菌的作用12-14
  • 1.2.1. 肠道细菌影响宿主的营养代谢12-13
  • 1.2.2. 肠道细菌影响宿主的免疫13-14
  • 1.3. 影响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因素——品种因素14
  • 2. 肠道古菌的研究进展14-18
  • 2.1. 古菌和产甲烷菌14-15
  • 2.2. 动物源CH_4排放现状15-16
  • 2.3. 动物胃肠道CH_4产生机制及减排技术16-18
  • 2.3.1. 动物胃肠道CH_4产生机制16-17
  • 2.3.2. 减排技术17-18
  • 2.4. 影响肠道古菌多样性的因素——品种因素18
  • 3. 大熊猫和林麝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18-20
  • 3.1. 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18-19
  • 3.2 林麝肠道微生物研究概况19-20
  • 4. 高通量测序技术20-21
  •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简介20
  • 4.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20
  • 4.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缺点20-21
  • 5. 有待研究的问题21-22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22-23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2
  • 2. 研究内容22-23
  • 第三章 试验研究23-52
  • 1. 试验材料23-24
  • 1.1. 试验动物23
  • 1.2. 样品收集23
  • 1.3. 试剂23
  • 1.4. 仪器及用品23-24
  • 1.5. PCR引物24
  • 1.6. 数据分析软件及所用数据库24
  • 2. 试验步骤24-27
  • 2.1. 粪便样品微生物总DNA的提取24-26
  • 2.2. 16S rRNA V3-V4区PCR扩增和测序26-27
  • 2.2.1. PCR扩增26
  • 2.2.2. 荧光定量26
  • 2.2.3. Miseq文库构建26-27
  • 2.2.4. Miseq测序27
  • 3. 数据处理27-30
  • 3.1. 原始数据样品区分与统计27
  • 3.2. 数据优化与统计27-28
  • 3.3. OTU分析28
  • 3.4. α多样性分析28-29
  • 3.4.1. Shannon指数29
  • 3.4.2. ChaoI指数29
  • 3.4.3. The Observed Species指数29
  • 3.5. 分类学分析29-30
  • 3.6. 优势菌群比较分析30
  • 4. 结果与分析30-46
  • 4.1. 细菌的结果30-36
  • 4.1.1. 测序数据序列信息统计30
  • 4.1.2. α多样性分析结果30-32
  • 4.1.3. 样品物种组成分析32-35
  • 4.1.4. 两种动物粪便中优势细菌的比较35-36
  • 4.2. 古菌的结果36-46
  • 4.2.1. 数据序列信息统计36-37
  • 4.2.2. α多样性分析结果37-39
  • 4.2.3. 古菌的组成分析39-44
  • 4.2.4 两种动物粪便中优势古菌的比较44-46
  • 5. 讨论46-50
  • 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优缺点46-47
  • 5.2. 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细菌组成分析47-49
  • 5.3. 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古菌组成分析49-50
  • 6. 小结50-52
  • 第四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52-53
  • 1. 全文结论52
  • 2. 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靖;关于大熊猫分类地位的讨论[J];动物学报;1974年02期

2 裴文中;大熊猫发展简史[J];动物学报;1974年02期

3 文焕然,何业恒;近五千年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4 胡锦矗;;大熊猫的生物学[J];科学;1986年03期

5 刘天成;高晋蜀;黄楠;郭黎康;李学宁;王锦;唐建华;张忠慧;郑惠珍;袁蓉;黄浩云;李成渝;彭桦;陈莉;;大熊猫文献通报[J];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6 杨枫;;大熊猫的近况与未来[J];化石;1987年04期

7 胡锦矗;;大熊猫的研究史略与分类地位[J];生物学通报;1990年05期

8 张俊范,邓昕,李如嘉;大熊猫的演变过程和原因的探讨[J];四川动物;1993年03期

9 胡锦矗;1990~1994年大熊猫的研究进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侯一民;大熊猫向人类袭击[J];南风窗;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薇;大熊猫“挑食”之谜[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记者 周琦;大熊猫成为人类自然遗产[N];雅安日报;2010年

3 蔡晓芸;“活化石”真情守护者[N];华东旅游报;2006年

4 实习生 曹旭超;大熊猫是熊还是猫?[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赵天伟 邹海荣;冶勒大熊猫种群正繁衍壮大[N];凉山日报(汉);2010年

6 实习记者 严玉琳 记者 高晓军;像爱护眼睛一样 爱护大熊猫品牌[N];雅安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勇;岛内民众失望:熊猫不是“政治玩偶”[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记者 童光来;大熊猫吃竹子之谜有望破解[N];北京科技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圣强 刘锦;研究棕色“活化石”,发现更多生命秘密[N];陕西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蔡玉冰;熊猫其实有点“凶”[N];广东科技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严旬;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何东阳;大熊猫取食竹选择、消化率及营养和能量对策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冉江洪;小相岭大熊猫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侯新东;我国华南地区大熊猫系统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的古DNA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细连;大熊猫等濒危动物IGF-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组织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欣;历史时期川渝鄂地区大熊猫的分布及其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冯志儒;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杨娅楠;基于森林结构遥感反演的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谊英;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结构组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杜有顺;武汉动物园大熊猫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郭海燕;人类干扰对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7 刘磊;提高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初生幼仔免疫力前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高洁;大熊猫运动和齿系骨骼系统功能形态学分析及所反映的环境学问题[D];西北大学;2006年

9 赵鹏鹏;雌性大熊猫繁殖期尿中雌二醇、孕酮水平变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何蔚;王朗和宝兴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熊猫和林麝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结构组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63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3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