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层既是烃源岩又是储集岩,其中煤基质孔隙煤层气的储集场所,而裂隙则是煤层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孔隙成因复杂多样,因此导致煤岩微观几何形态异常复杂,这使得煤岩多孔介质表征变得异常困难,为煤层气运移行为的探究增加了难度。数值模拟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相比于实验测试手段,不受环境、尺度等因素影响,在解决复杂孔隙结构流体运移行为模拟上比实验测试手段准确性更好,效率更高。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作为数值模拟技术及分形几何理论,对煤储层复杂孔隙、裂隙及裂-孔性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系统分析了多孔介质微观物性参数对其渗透率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的一下结论和认识:⑴依据煤岩结构的尺度不变特征及流阻串并联理论,于理论层面推导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分形孔-渗关系模型,并利用LBM技术验证了其有效性。⑵结合煤岩微观裂隙几何形貌特征,以开度为参考,于统计层面分析了几何形貌对流体运移的影响方式和强度,结果表明:①水文弯曲度同割理端面几何分形维及相对粗糙度之间均存在分段线性关系;②端面曲折率同其绝对粗糙度之间满足线性关系,但同分形维之间同样表现出分段线性相关特征。⑶为了更好的表征真实煤岩多孔介质“低渗高连通”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均质泰森多边形迭代法模拟煤岩多孔介质;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体现真实煤岩多孔介质复杂性及随机性的非均质泰森多边形法,并初步分析裂-孔性多孔介质中物性参数对渗透率的影响。
【关键词】:多孔介质 煤储层 格子Boltzmann方法 低渗高连通 泰森多边形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煤储层孔隙及裂隙的研究现状11-14
- 1.2.2 煤储层输运属性研究现状14-16
- 1.2.3 新兴数值方法16-17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17-18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0
- 1.4.1 研究内容18
- 1.4.2 技术路线18-20
- 2.多孔介质输运属性及数值模拟技术20-30
- 2.1 格子Blotzmann(LBM)方法20-29
- 2.1.1 LBM基本原理21-22
- 2.1.2 DnQb格子模型22-25
- 2.1.3 格子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转换原理25-26
- 2.1.4 LBM边界条件26-29
- 2.2 小结29-30
- 3.多孔介质分形特征及物性参数分析30-44
- 3.1 多孔介质基本渗流理论30-31
- 3.2 多孔介质分形特征31-33
- 3.3 多孔介质模型构建及比表面积的计算33-35
- 3.3.1 多孔介质模型的构建33
- 3.3.2 多孔介质比表面积计算33-35
- 3.4 形多孔介质流阻的计算35-36
- 3.5 结果分析36-43
- 3.6 结论43-44
- 4.煤储层粗糙裂隙中煤层气输运属性分析44-56
- 4.1 理论和方法44-47
- 4.1.1 割理端面几何特征及其分形描述44-46
- 4.1.2 粗糙割理中煤层气运移的LBM模拟46-47
- 4.2 理论模型推导及数值分析47-53
- 4.2.1 耦合曲折效应的裂 渗关系47-48
- 4.2.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48-53
- 4.3 结论53-56
- 5.裂-孔性多孔介质表征及输运属性影响因素分析56-78
- 5.1 均值泰森多边形原理及方法56-58
- 5.1.1 泰森多边形法(Voronoi)基本原理56-57
- 5.1.2 二元多孔介质模型的构建过程57-58
- 5.2 二元多孔介质模型有效性验证58-64
- 5.2.1 分形维有效性验证61-62
- 5.2.2 孔隙度有效性验证62-64
- 5.3 结果分析64-68
- 5.3.1 多孔介质模型表征64-65
- 5.3.2 LBM模拟及单因素分析65-68
- 5.4 非均值泰森多边形法68-75
- 5.4.1 构建方法69-70
- 5.4.2 多孔介质尺度的确定70-75
- 5.5 结论75-78
- 6.总结与展望78-82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78-79
- 6.2 创新点79
- 6.3 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79-82
- 参考文献82-88
- 作者简历88-90
- 学位论文数据集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一波;张哨楠;丁晓琪;刘朋坤;;镇泾油田延9、长6、长8段砂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地质;2009年01期
2 江丙友;林柏泉;吴海进;朱传杰;陆振国;;煤岩超微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形规律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分形表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4 潘德嘉;刘杰;;吴起油田薛岔油区长4+5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科技与企业;2012年10期
5 黄传卿;张金功;马睿;;泥质岩孔隙结构特征与连通性分析[J];地下水;2013年06期
6 姚晋宝;邓蓉蓉;胡宝林;;新集一矿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李前贵,康毅力,徐兴华,徐进;煤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损害的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张磊;;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王洼子地区长4+5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9 夏训文;龚福华;祝旭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39罗1井区长8_1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曾晟;谭凯旋;雷林;李春光;王富林;;某地浸铀矿床低渗透性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核技术;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杰刚;姜波;李明;虞青松;李磊;时艳茹;;阳泉新景煤矿构造煤变形及孔隙结构特征[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新江;石京平;张丽萍;曾吉平;;大庆海拉尔地区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晗森;罗陶涛;;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明;低渗透油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晓磊;萨中开发区高台子油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对驱油效果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祝一搏;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杰;基于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李彦举;基于恒速压汞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陈飞;盐岩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特征及其输运属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