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本文关键词: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乡铜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碰撞结合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在详实的野外地质基础上,对其地质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矿床赋矿岩石是以石炭系的砂岩和燕山期的花岗斑岩为主,砂岩中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砂岩中的矿化主要是呈团块状、脉状、浸染状,矿石结构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压碎结构为主。花岗斑岩控制的矿化分布在花岗斑岩的内部及其周围。花岗斑岩的矿化主要是呈细脉状、浸染状,星点状和团块状。矿石结构主要为固溶体分离结构和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2.花岗斑岩微量元素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Ti、P、Nb、Ta,表明岩体可能为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大离子亲石元素优先进入岩体,而高场强元素因其不活泼性,被保留在残余固相中。而且东乡岩体Nb表现微弱的负异常,也暗示其岩浆演变过程中具有地壳物质的混入。东乡铜矿花岗斑岩与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重稀土元素较亏损,而轻稀土元素较富集,重稀土分布曲线部分趋于平缓,而轻稀土分布曲线较陡,具有负Eu异常,显示了矿床与花岗斑岩岩浆有着密切的联系。3.硫同位素分析表明,硫化物的δ34S值总体呈现明显的塔式分布,分布范围较窄,其峰值出现在0.5%o附近。其δ34S值非常接近深部地幔硫的值,表明矿床硫化物中的δ34S来自深源岩浆。铜同位素分析表明,黄铜矿的865Cu值分布范围较窄,整体接近于零附近,符合岩浆矿床中的δ65Cu值的分布规律。花岗斑岩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87Sr/86Sr初始值变化范围较大为0.70002-0.71197,平均值0.70787,介于幔源和壳源之间,而且143Nd/144Nd值为0.51211-0.5122之间,其143Nd/144Nd值低于原始地幔的Nd同位素比值0.51263,故认为可能发生了壳幔混合作用。表明岩浆可能发生了壳幔混合作用。岩体Pb同位素参数值的变化范围也介于地幔铅与上地壳铅之间。从而暗示岩浆来源于地幔,但形成演化期间经历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4.东乡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得为156.4士1.5 Ma~161士 1.0 Ma,与前人测得矿石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161.8±9.6 Ma很相似,认为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同时发生。5.矿床形成于燕山期。燕山期花岗斑岩浅成-超浅成侵入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并为成矿供应了充足的热动力。同时随着岩浆不断演化和分异,热液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在层间破碎带及断裂构造中以交代和充填方式形成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同位素 锆石测年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背景11-12
-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6
- 1.2.1 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现状12-14
- 1.2.2 东乡铜矿床研究综述14-15
- 1.2.3 存在问题15-16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6-18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与认识18-20
- 1.4.1 完成工作量18-19
- 1.4.2 主要成果与认识19-20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20-30
- 2.1 大地构造位置20-21
- 2.2 区域地层21-24
- 2.2.1 中元古界21
- 2.2.2 新元古界21-22
- 2.2.3 古生界22
- 2.2.4 中生界22
- 2.2.5 新生界22-24
- 2.3 区域构造24-26
- 2.3.1 褶皱构造24
- 2.3.2 断裂构造24-26
- 2.4 区域岩浆岩26-29
- 2.4.1 岩浆岩概述26-27
- 2.4.2 晋宁期岩浆岩27-28
- 2.4.3 加里东期侵入岩28
- 2.4.4 海西-印支期岩浆岩28
- 2.4.5 燕山期岩浆岩28-29
- 2.5 区域矿产29-30
-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30-56
- 3.1 矿区地质概况30-48
- 3.1.1 地层30-33
- 3.1.2 构造33-37
- 3.1.3 岩浆岩37-48
- 3.2 矿床地质特征48-56
- 3.2.1 矿体特征48-49
- 3.2.2 矿石结构和构造49
- 3.2.3 矿物特征49-51
- 3.2.4 围岩蚀变51-53
- 3.2.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53-56
- 第四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56-67
- 4.1 硫同位素56-59
- 4.1.1 硫同位素测试方法56
- 4.1.2 硫同位素分析结果56-58
- 4.1.3 典型矿床硫同位素58-59
- 4.2 铜同位素59-62
- 4.2.1 铜同位素测试方法59-60
- 4.2.2 铜同位素分析结果60-61
- 4.2.3 不同矿床成因铜同位素值61-62
- 4.3 Sr-Nd-Pb同位素62-67
- 4.3.1 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62-63
- 4.3.2 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63-67
- 第五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67-74
- 5.1 成岩年代学67-68
- 5.1.1 测年方法介绍67
- 5.1.2 岩体测年结果67-68
- 5.2 成矿年代学68-74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74-78
- 6.1. 控矿因素74
- 6.2 成矿物质来源74-75
- 6.2.1 硫同位素74
- 6.2.2 铜同位素74-75
- 6.2.3 Sr-Nd-Pb同位素75
- 6.3 成矿过程75-78
- 6.3.1 成矿作用75-76
- 6.3.2 矿床成因76-78
- 第七章 结论78-80
- 致谢80-81
- 参考文献81-88
- 附录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2 颉炜;宋谢炎;聂晓勇;程松林;;新疆坡十含铜镍硫化物岩体岩浆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3 张招崇;侯通;李厚民;李建威;张作衡;宋谢炎;;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14年05期
4 张泽军;秦岭群裂谷岩浆建造地球化学型式及其成因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孟庆丽,周永昶;岩浆的生成、运移和混合——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简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6 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徐学义;李德彪;王亚磊;臧遇时;;新疆天山石炭—二叠纪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与形成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14年01期
7 徐兴旺;王杰;张宝林;秦克章;蔡新平;;岩浆运移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汤中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成矿作用的偏在性[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9 汤庆艳;张铭杰;余明;王启立;尚慧;;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罗照华;莫宣学;卢欣祥;陈必河;柯珊;侯增谦;江万;;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葛良胜;郭晓东;邹依林;杨嘉禾;张晓辉;李振华;;滇西北(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及其对岩浆和金成矿的控制作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揭示内生矿成矿之谜[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微;内蒙古赤峰北部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林木森;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周丽云;典型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流动及变形改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郝百武;内蒙古哈达庙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韩世炯;小兴安岭北麓晚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系统的岩浆流体作用与金成矿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王永磊;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7 任明浩;超痕量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8 李汉光;云南宝兴厂富碱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岩浆—成矿时空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高亚林;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李文渊;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笛;腾冲新生代火山群岩浆起源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文思博;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煤窑沟铜银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远景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松;西藏冈底斯南缘努日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欧阳学财;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邱根雷;中国金川与加拿大Voisey's Bay矿床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对比[D];长安大学;2013年
6 王霞;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吴亚飞;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闫亭廷;柴北缘沙柳泉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凌锦兰;新疆北山地区罗东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孙佳;青海化隆亚曲含镍岩体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响应[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