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竞争演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30 12:19

  本文关键词: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竞争演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富营养化对我国近海海区生态影响日益严重,东海赤潮藻演替是海洋赤潮藻演替的典型代表。赤潮优势藻演替是一个复杂过程,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营养盐是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优势藻演替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的探究了氮磷硅三种营养要素对两种东海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竞争演替的影响,以期更好的了解赤潮演替的营养盐机理。本文通过共培养实验分别探究了中肋骨条藻消亡的决定性因素、中肋骨条藻爆发前后营养盐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探究东海赤潮优势藻演替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的消亡,文中通过一次性共培养体系探究了DIN充足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Si、P的响应,实验发现DIN充足的条件下,高Si、高P环境都会促进中肋骨条藻的爆发规模,高Si/P特别是低P环境会显著缩短中肋骨条藻生长周期,即高Si/P特别低P环境更易促进中肋骨条藻的消亡。(2)为探究东海赤潮优势藻爆发前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文中通过室内间隔培养实验探究了N/Si、Si/P对东海赤潮优势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爆发初Si浓度相同的条件下,DIN及PO4-P浓度会影响Si的吸收量从而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爆发规模。中肋骨条藻爆发初高DIN/Si及高Si/P环境有利于东海原甲藻演替成为优势藻种,且DIN/Si比值越高东海原甲藻爆发的最大藻密度越大。(3)为探究中肋骨条藻消亡后营养盐的含量及结构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文中通过户外模拟实验更好的探究了共培养体系中培养初期高DIN/Si及培养后期DIN及P的添加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即中肋骨条藻消亡时过量的DIN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同时低P04-P环境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促使耐低营养能力较高的东海原甲藻竞争优势超过中肋骨条藻成为优势藻种。
【关键词】:营养盐中肋骨条藻 东海原甲藻 竞争演替 东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文献综述9-21
  • 1.1 东海赤潮高发区9-13
  • 1.1.1 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概况9-11
  • 1.1.2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概况11-13
  • 1.2 浮游植物竞争演替研究现状13-16
  • 1.2.1 浮游植物竞争作用的机制13-14
  • 1.2.2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竞争的影响14-16
  • 1.3 营养盐对东海两种赤潮藻竞争演替的影响16-20
  • 1.3.1 现场调查16-17
  • 1.3.2 生物培养实验17-20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20-21
  • 2 共培养中东海两种藻的竞争对磷、硅的响应21-31
  • 2.1 材料与方法21-23
  • 2.1.1 实验仪器21
  • 2.1.2 实验藻种及培养条件21-22
  • 2.1.3 一次性培养过程及测定方法22-23
  • 2.1.4 共培养中各参数的计算23
  • 2.2 实验结果23-29
  • 2.2.1 不同Si、PO_4-P条件下两种东海赤潮藻的生长变化23-26
  • 2.2.2 培养过程中营养盐的变化26-29
  • 2.3 讨论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3 赤潮爆发初期N/Si、Si/P对两种东海赤潮藻演替的影响31-45
  • 3.1 初始N/Si及后期P浓度对两种东海赤潮藻竞争演替的影响31-38
  • 3.1.1 材料及方法31
  • 3.1.2 东海赤潮藻生长参数的计算31-32
  • 3.1.3 实验结果32-37
  • 3.1.4 讨论37-38
  • 3.2 初始N/Si、Si/P对两种东海赤潮藻竞争演替的作用38-44
  • 3.2.1 材料及方法38-39
  • 3.2.2 实验结果39-43
  • 3.2.3 讨论43-44
  • 3.3 本章小结44-45
  • 4 赤潮爆发后期氮磷硅添加对两种东海赤潮藻竞争的影响45-56
  • 4.1 材料及方法45-47
  • 4.1.1 室外实验培养装置45
  • 4.1.2 模拟实验的培养方法45-47
  • 4.2 实验结果47-53
  • 4.2.1 不同实验条件下两种东海赤潮藻竞争的变化47-51
  • 4.2.2 环境因素(营养盐、温度)的变化51-53
  • 4.3 讨论53-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5 结论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70
  • 致谢70-71
  • 个人简历71
  • 发表的学术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远溥,李润寅,宋辛,林军,王建芳;赤潮及其防治途径[J];水产科学;2001年03期

2 李桂娇,尹华,彭辉;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3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年02期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陈耕心;赤潮发生和蔓延的动力机制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5期

5 白希尧,白敏冬,周晓见;羟基药剂治理赤潮研究[J];自然杂志;2002年01期

6 全先庆,曹善东;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2期

8 张冬鹏,杨二俐,黄毅华;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5期

9 苟钊训,任春艳;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曾江宁,曾淦宁,黄韦艮,郑平,周青松,陈全震,高爱根;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冬鹏;武宝干;;几种赤潮藻对温度、氮、磷的响应及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许卫忆;朱德弟;卜献卫;;赤潮发生的关键物理过程[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尿素对中国近海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姜晓东;Darcy J.Lonsdale;;海洋桡足类与赤潮藻的军备竞赛[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向卫;;珠江口沉积铁-磷的富集对赤潮频发的潜在作用[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佳;王洪礼;;赤潮藻类模型的非线性随机稳定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王洪礼;葛根;许佳;;简单赤潮藻类摄食模型的随机动力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剑丰;王洪礼;李胜朋;;赤潮形成的非线性生态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江;赤潮 赤潮 赤潮……[N];广西日报;2004年

2 朱明远;赤潮:来自海洋的灾害[N];科技日报;2001年

3 ;改性白泥有效治理赤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王量迪邋陆素忠 涂金珠;宁波海域拉响今年赤潮警报[N];宁波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云;赤潮 海上的“红色幽灵”[N];中国海洋报;2013年

6 杨帆;深圳赤潮渐频繁 海洋保护不容缓[N];中国水运报;2003年

7 周英峰 廖文静;赤潮又现 警钟敲响[N];经济日报;2001年

8 记者 叶国际 张建松;东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记者 张建松 叶国标;赤潮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向杰;赤潮研究:海陆“双管齐下”[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佳宁;东海大规模赤潮危害的现场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孙晓霞;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4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杨珏;浮游植物时空发展的非线性特点与赤潮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海霞;中国近海赤潮/绿潮多发海域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萍;新型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张利永;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素清;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浙江大学;2005年

2 叶琳;赤潮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在渤海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江艳;无菌赤潮异弯藻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4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5 孟凡鹏;基于荧光检测的·OH致死有害赤潮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李晓琳;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7 黄s,

本文编号:277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7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