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飞沫气溶胶的通量估计和源函数的推导
本文关键词:南海飞沫气溶胶的通量估计和源函数的推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洋飞沫气溶胶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媒介,在全球的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很多数值模式中应用海洋飞沫生成函数或者源函数来估算部分海区或者全球的飞沫气溶胶排放量。所以对海洋飞沫气溶胶源函数的研究是正确评价海洋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基础,目前已有的源函数都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研究多集中在大西洋海域,在低纬度海域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在目前源函数研究的基础上,用白浪覆盖率法和平衡法两种方法计算了中国南海的海洋飞沫气溶胶生成通量,分别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源函数,并用相同海域的观测数据对其加以验证。同时对比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不同,合理地评价了两种方法,也将南海与东北大西洋飞沫气溶胶生成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现场实验的基础上,2012年8月25日到2012年10月11日“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中国南海走航,观测了距离海面10m高度的气溶胶数量浓度、白浪覆盖率以及气象条件。其中将粒子浓度与地理条件相似的孟加拉湾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本次实验所测数据真实可信。应用平衡法来计算气溶胶产生通量,不同粒径范围的气溶胶粒子的通量分布形式是不同的。在半径小于0.3μm的范围,通量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半径大于0.3μm的范围,通量的分布符合幂函数分布。但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推导的源函数仅适用于0.3μm以下的粒子通量的计算。白浪覆盖率法计算通量的过程中,根据观测数据修改了目前广泛应用的Monahan et al.(1980)的公式,并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推导出单位白浪面积产生通量与风速的关系。白浪覆盖率的计算也利用观测数据对现有公式做了修改。源函数中通量与风速的关系包含在了以上两个方面,这是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比较了相同风速时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通量和其他研究中的结果,在数量上最两种结果最大时相差可达一个量级。两种方法计算的通量谱分布形式在超微米范围差异较大,白浪覆盖率法的结果形式上更符合一般飞沫气溶胶产生的规律。故认为对于本实验中的粒径范围,用自浪覆盖率法计算的结果较为准确和合理。与中高纬度的研究相比,南海海洋飞沫气溶胶通量的特点是次微米的粒子通量较大而超微米通量较小,通量谱整体看起来较为陡峭。为证明该源函数的适用性和代表性,利用另一次南海现场实验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实验中所用的仪器和参数设置等均与前一次保持一致。结果发现,当风速在7.00 ms-1-13.00 ms-1时,该源函数计算的南海飞沫气溶胶通量值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风速较小时有高估的问题,当风速高于15 ms-1时,有低估现象。本文以中国南海为代表,研究了热带海洋的飞沫气溶胶生成情况并计算出了源函数,这为全球飞沫气溶胶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另外,高海况下的海水滴生成情况,粗模态粒子的特性以及白浪覆盖率的参数化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飞沫气溶胶 源函数 白浪覆盖率 中国南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9
- 1.1 飞沫气溶胶12-15
- 1.1.1 定义和分类12-13
- 1.1.2 气候效应13
- 1.1.3 研究价值和意义13-14
- 1.1.4 基本概念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3 本文的研究结构18-19
- 2 数据和方法19-25
- 2.1 实验简介19-22
- 2.2 数据的计算和处理22-25
- 2.2.1 粒径标准化22
- 2.2.2 平衡法22-24
- 2.2.3 白浪覆盖率法24-25
- 3 结果与分析25-45
- 3.1 气象条件25-27
- 3.2 飞沫气溶胶的数量浓度以及谱分布27-34
- 3.2.1 总数量浓度谱27-29
- 3.2.2 不同气团影响下的气溶胶浓度谱29-30
- 3.2.3 平均数量浓度30-34
- 3.3 有效通量估计和源函数推导34-42
- 3.3.1 平衡法计算有效通量34-37
- 3.3.2 白浪法计算有效通量37-42
- 3.4 通量的比较42-43
- 3.5 结果验证43-45
- 4 结语45-48
- 4.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45-47
- 4.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152-53
- 附录253-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 发表的学术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2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3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4 延昊;矫梅燕;毕宝贵;刘桂清;;国内外气溶胶观测网络发展进展及相关科学计划[J];气象科学;2006年01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10 黄晓锋;薛莲;何凌燕;胡敏;张远航;朱彤;;应用高分辨气溶胶质谱在线测定有机气溶胶元素组成[J];科学通报;2010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关键词:南海飞沫气溶胶的通量估计和源函数的推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