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活动的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活动的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改进后的气旋识别和追踪算法,本文首先利用2000-2013年的ERA-interim和FNL再分析数据分别对北美北大西洋地区(20°N~80°N,130°W~ 0°W)的温带气旋进行了统计。通过对比发现二者的统计结果大致相同,仅存在温带气旋生成频次的差异,而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所采用的数值模式和同化的资料不同而导致的。随后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得到了北美北大西洋地区1979-2013年的温带气旋数据集。经统计分析后主要结论如下:(1)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背风坡地区、西北大西洋和格陵兰岛东南部海域。但不同季节内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在落基山脉(40N°附近)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背风坡地区差异很大。(2)温带气旋的生成频次(年际)整体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其变化具有2-3年,4-8年和9-25年三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并且以2-3年,4-5年,6-8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最为显著。而在上述显著性周期中,其又以2.3年、4.1年和6.2年的时间尺度为主周期。(3)温带气旋生成后主要存在6条移动路径,且落基山脉以东、50N°以北的北美地区,北大西洋和欧洲西北部都是温带气旋活动频繁的区域。但整体而言,自落基山脉背风坡向东北延伸至巴芬岛的区域和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60N°-80N°)温带气旋的活动频率具有减少的趋势。北美北部、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和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区(40N°-60N°),温带气旋活动的频率却有增加的趋势。(4)温带气旋大部分会经过50N°以北的北大西洋海区,并在此海域发展达到最强,且这些温带气旋的强度绝大多数都集中在970hPa-990hPa之间。最后本文还发现,冬季温带气旋生成源地的平均纬向、经向位置,以及其活动范围的平均经向位置与冬季NAO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合成分析则可知,NAO正位相事件期间700hPa强斜压性区域的位置较负位相事件期间偏北、偏东,造成了NAO正位相事件期间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整体偏北和偏东。NAO正位相事件期间500hPa的西风带位置较负位相事件期间偏北则导致了NAO正位相事件期间温带气旋的活动范围相对偏北。而由于冬季NAO正(负)位相显示出减少(增加)的趋势,因此导致了研究区域内冬季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具有向西南漂移的趋势,活动范围则具有向南漂移的趋势。
【关键词】:温带气旋 识别追踪 多时间尺度 K均值聚类 北大西洋涛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4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6
- 1.1 温带气旋概况介绍11
- 1.2 温带气旋研究进展11-14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14-16
- 2 资料和分析方法16-22
- 2.1 使用资料介绍16
- 2.2 分析方法介绍16-22
- 2.2.1 气旋的识别和追踪方法16-17
- 2.2.2 识别追踪结果的检验方法17-18
- 2.2.3 统计方法18-22
- 3 FNL和ERA-Interim数据的统计结果对比分析22-29
- 3.1 温带气旋生成频次的异同22-24
- 3.2 温带气旋生成源地和消亡区域的分布异同24-25
- 3.3 温带气旋活动区域的分布异同25-26
- 3.4 温带气旋强度分布的异同26-27
- 3.5 统计结果差异的原因初步分析27-28
- 3.6 本章小结28-29
- 4 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的气候特征29-47
- 4.1 温带气旋生成源地的空间分布特征29-31
- 4.2 温带气旋生成频次的特征31-36
- 4.3 温带气旋活动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36-40
- 4.4 温带气旋强度的分布特征40-45
- 4.5 本章小结45-47
- 5 冬季NAO对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活动的影响47-56
- 5.1 冬季NAO与温带气旋活动关系的初步讨论47-49
- 5.2 冬季NAO不同位相事件对温带气旋活动的影响49-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6 总结与展望56-59
- 6.1 全文总结56-58
- 6.2 工作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5
- 致谢65-66
- 个人简历66-67
- 发表的学术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业;翟国庆;刘瑞;徐慧燕;苏涛;;一次温带气旋的同化试验[J];海洋学研究;2014年01期
2 陈云山;;谈冬季北太平洋的温带气旋[J];航海技术;2008年S1期
3 蔡秀华;陈辉;曹鸿兴;吕文忠;;影响靖宇地区温带气旋的统计分析[J];气象;2009年12期
4 战淑芸,林玉英;影响我国温带气旋过程的长期遂日预报方法[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5 孙庆阶;基于数据库的温带气旋相似路径预报方法[J];海洋预报;1991年03期
6 林楠;蒋尚城;;台风在东北地区变温带气旋及其暴雨分析[J];辽宁气象;1992年03期
7 战淑芸,杨淑瑞,林玉英,王咏亮;东亚温带气旋及其长期预报(一)——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预报;1993年04期
8 周立佳,刘永禄;影响航行安全的东海温带气旋天气特征分析[J];航海技术;1999年05期
9 战淑芸,,李学坤,林新亮;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J];海洋预报;1996年03期
10 仪清菊,陈文玉,魏进武;爆发性与非爆发性海洋温带气旋[J];气象;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宁;张崇跃;李栖筠;;在航船舶预报温带气旋大风[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1997年
2 王祥涛;张冬山;;船舶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预报温带气旋[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1997年
3 周立佳;;东南沿海温带气旋天气特征分析与预报[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海洋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2000年
4 陈云山;;浅谈冬季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认识[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5 王祥涛;赵强;;船舶驾驶员分析温带气旋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热带天气系统对温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影响[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海洋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2000年
6 张永宁;;温带气旋风暴活动与船舶预防对策[A];船舶大风浪中操纵(下册)[C];2006年
7 齐桂英;;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概况[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1997年
8 程文才;王小金;朱丹;;日本传真图对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温带气旋预报准确率初步分析[A];2010船舶航泊实践研究论文集[C];2010年
9 齐桂英;;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概况[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10 李云;许健民;;水汽图像和卫星导风叠合图上关于温带气旋天气系统发展的先兆信息[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毅;大风为何袭扰江浙沪[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付强;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活动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崇耀;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统计分析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北美北大西洋地区温带气旋活动的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