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陆统筹的渤海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2:06
本文关键词:基于海陆统筹的渤海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分布区,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向区。渤海作为连接三大流域与外海的枢纽,承载环渤海和北方大部分地区发展的关键生态系统,环渤海沿海地区承担了上游经济发展的压力,是保护渤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素有我国“鱼仓”和“海洋公园”美誉之称的渤海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降低,可持续利用能力丧失速度增加,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渤海近岸海域正面临着海水水质恶化、渔业资源衰退严重、生态系统失衡、赤潮和溢油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繁等海洋环境问题,这制约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污染物的入海总量日益增多,尤其是陆源污染物的不断排放是当前渤海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本论文将环渤海地区陆源排污与渤海海域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从海陆统筹角度出发,梳理了渤海的生态系统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及其战略定位,识别和判断了渤海关键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建立渤海水动力模型和污染物输运模型,研究了渤海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计算了渤海海洋环境容量,基于环渤海沿海城市最大允许排放量计算结果,制定了分区域差异化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研究结果将为渤海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信息,对于现阶段我国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渤海 海陆统筹 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31
- 1.1 选题背景10-13
- 1.1.1 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国际化趋势10-11
- 1.1.2 海洋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尖锐的挑战11-12
- 1.1.3 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12-13
- 1.1.4 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13
- 1.2 研究现状13-23
- 1.2.1 海陆统筹研究现状13-17
- 1.2.2 陆源污染控制研究现状17-18
- 1.2.3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现状18-20
- 1.2.4 国内外的有关实践20-23
-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23-26
- 1.3.1 技术路线及有关技术问题23-24
- 1.3.2 研究内容24-26
- 1.4 选择渤海进行研究的基本考虑26-31
- 1.4.1 渤海生态系统的战略地位26-29
- 1.4.2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29-30
- 1.4.3 研究基础30-31
- 2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研究31-43
- 2.1 水动力数值模型31-35
- 2.1.1 模型简介31
- 2.1.2 控制方程31-34
- 2.1.3 定解条件34-35
- 2.2 污染物浓度模型35-38
- 2.2.1 海水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35-36
- 2.2.2 物质输运方程36-37
- 2.2.3 定解条件37
- 2.2.4 数值解法37
- 2.2.5 污染物浓度场模拟37-38
- 2.3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模型38-43
- 2.3.1 与环境容量计算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38-41
- 2.3.2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41-43
- 3 渤海环境现状43-51
- 3.1 渤海自然环境概况43-45
- 3.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43-44
- 3.1.2 水文特征44-45
- 3.2 渤海主要入海污染源及入海污染物通量核算45-49
- 3.2.1 入海污染源概况45-48
- 3.2.2 渤海入海污染物通量估算48-49
- 3.3 渤海海水环境质量现状49-51
- 3.3.1 渤海海水环境总体状况49
- 3.3.2 渤海三大湾及中部水环境质量状况49-50
- 3.3.3 渤海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状况50-51
- 4 渤海水动力环境和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与讨论51-59
- 4.1 渤海水动力场模拟51-55
- 4.1.1 渤海水动力模型的计算域及网格设置51-52
- 4.1.2 模型的验证52-54
- 4.1.3 模拟结果54-55
- 4.2 渤海污染物浓度模拟55-59
- 4.2.1 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结果56
- 4.2.2 污染物浓度模型的验证56-59
- 5 渤海环境容量计算及总量分配59-67
- 5.1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59-65
- 5.1.1 环渤海十三市混合区的计算59-60
- 5.1.2 分担率计算结果60-63
- 5.1.3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63-65
- 5.2 环渤海主要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65-67
- 6 结论67-69
- 6.1 结论67-68
- 6.2 不足与展望68-69
- 6.2.1 非保守物质浓度模型68
- 6.2.2 面源污染控制68-69
- 参考文献69-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适宇,李耀初,陈炳禄,吴群河;分区达标控制法求解海域环境容量[J];环境科学;1999年04期
2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3 张存智,韩康,张砚峰,窦振兴,夏进;大连湾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研究──海湾纳污能力计算模型[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4 慕金波,酒济明;广利河感潮段水环境容量研究[J];山东科学;1997年03期
5 赵振家,张燕;我国“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开发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2期
6 沈明球,房建孟;宁波石浦港的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容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1996年06期
7 李凡;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及我们的策略[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8 叶德赞,倪纯治,周宗澄,,林燕顺,姚瑞梅,曾活水,梁子原,顾静瑜;厦门西海域水体的细菌动力学研究和环境容量评估[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4期
9 张永良;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3期
10 郑英铭,高建群;潮汐河流水环境容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海陆统筹的渤海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88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