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米红色素稳态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8:05
本文关键词:天然红米红色素稳态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米红色素 辅色作用 色泽值 稳定性 微胶囊
【摘要】:红米红色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食用色素,富含花色苷等活性成分,不仅安全无毒,且具有抗氧化、降血脂、保护肝脏、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化妆品、食品、药剂配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红米红色素为原料,研究了其主要呈色花色苷组成;分析了辅色剂种类、浓度对辅色效果的影响;优化了红米红色素微胶囊化工艺,并对色素微胶囊化产品以及辅色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稳定性评价。首先,将红米红色素样品在517nm下进行HPLC-MS分析,得出红米红色素主要呈色花色苷为矢车菊-3-葡萄糖苷。其次,研究了辅色剂提高红米红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草酸、丙二酸、酒石酸、苹果酸对红米红色素具有辅色作用,显著增加色素吸光度值(p0.05);丁二酸对红米红色素辅色效果不显著,而抗坏血酸、茶多酚对红米红色素具有减色作用。综合考虑色泽值L*、a*、b*、ΔE以及透过率值、吸光度值多种因素,选择草酸、丙二酸、酒石酸最佳浓度为0.08mol/L,苹果酸浓度为0.06mol/L。经草酸、丙二酸、酒石酸、苹果酸辅色,红米红色素的热稳定性显著增强,其热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辅色剂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红米红色素的半衰期和活化能来提高其热稳定性。添加辅色剂,红米红色素主要花色苷组成未发生变化,无花色苷衍生物生成。红米红色素在应用过程中,苹果酸辅色能够提高红米红色素对热和光的稳定性,且蔗糖、NaCl对辅色效果无影响,葡萄糖对辅色效果有一定影响。最后,选择麦芽糊精作壁材,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得出红米红色素最佳微胶囊化条件为:麦芽糊精浓度30%,包埋温度25℃,壁材/芯材(w/w)1:1,包埋时间0.5h。该工艺条件下,红米红色素微胶囊化效率为(93.53±1.17)%,添加辅色剂微胶囊化效率为(94.00±1.89)%。红米红色素经微胶囊化后,溶解粒径变小,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明显改善,辅色剂的添加可进一步提高微胶囊化红米红色素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
【关键词】:红米红色素 辅色作用 色泽值 稳定性 微胶囊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6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0
- 1.1 黑米简介9
- 1.2 红米红色素简介9
- 1.3 红米红色素的研究现状9-15
- 1.3.1 花色苷的种类9-10
- 1.3.2 红米红色素的提取10-11
- 1.3.3 红米红色素的纯化11-12
- 1.3.4 红米红色素花色苷鉴定12
- 1.3.5 红米红色素的生物活性12-15
- 1.4 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15-17
- 1.4.1 花色苷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15
- 1.4.2 温度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15-16
- 1.4.3 光照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16
- 1.4.4 pH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16
- 1.4.5 酶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16-17
- 1.4.6 其它因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17
- 1.5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的方法17-19
- 1.5.1 色素稳定剂的应用17-18
- 1.5.2 色素微胶囊化应用18
- 1.5.3 色素分子的改造和修饰18-19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9-20
- 1.6.1 研究意义19
- 1.6.2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2 材料与方法20-32
- 2.1 实验材料20
- 2.2 实验仪器20
- 2.3 实验试剂20-21
- 2.4 红米红色素中花色苷组分的测定21-22
- 2.5 辅色剂提高红米红色素稳定性研究22-26
- 2.5.1 红米红色素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22
- 2.5.2 辅色剂种类对红米红色素辅色效果的影响22-23
- 2.5.3 辅色剂的添加对红米红色素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23
- 2.5.4 辅色剂浓度对红米红色素辅色效果的影响23
- 2.5.5 辅色剂对红米红色素热稳定性的影响23-25
- 2.5.6 红米红色素辅色前后组分的变化25
- 2.5.7 辅色剂在红米红色素应用环境中的辅色作用25-26
- 2.6 微胶囊化技术应用提高红米红色素的稳定性26-32
- 2.6.1 微胶囊制备工艺流程26
- 2.6.2 微胶囊化效果评价26-27
- 2.6.3 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选择27
- 2.6.4 红米红色素微胶囊化工艺的优化27-28
- 2.6.5 红米红色素及微胶囊产品指标评价28-30
- 2.6.6 米红色素及微胶囊产品稳定性评价30-32
- 3 结果与讨论32-64
- 3.1 红米红色素中花色苷组分的测定32-33
- 3.2 辅色剂提高红米红色素稳定性研究33-51
- 3.2.1 红米红色素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33-34
- 3.2.2 辅色剂种类对红米红色素辅色效果的影响34
- 3.2.3 辅色剂的添加对红米红色素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34-35
- 3.2.4 辅色剂浓度对红米红色素辅色效果的影响35-39
- 3.2.5 辅色剂对红米红色素热稳定性的影响39-46
- 3.2.6 红米红色素辅色前后组分的变化46-47
- 3.2.7 辅色剂在红米红色素应用环境中的辅色作用47-51
- 3.3 微胶囊化技术应用提高红米红色素的稳定性51-64
- 3.3.1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51
- 3.3.2 红米红色素微胶囊化工艺的优化51-55
- 3.3.3 红米红色素及微胶囊产品指标评价55-62
- 3.3.4 红米红色素及微胶囊产品稳定性评价62-64
- 4 结论64-66
- 4.1 红米红色素中花色苷组分的测定64
- 4.2 辅色剂提高红米红色素稳定性研究64
- 4.3 微胶囊化技术应用提高红米红色素的稳定性64-66
- 5 展望66-67
- 6 参考文献67-76
-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76-77
- 8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晓玲;陈泽芳;齐浩;;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红米红色素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2年01期
2 高梅;王祥荣;;红米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印染助剂;2014年01期
3 周艳华;吕晓玲;张文娟;孟颖;张锋;;红米红色素对衰老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年01期
4 宋墩墩;唐人成;;红米红对蚕丝和锦纶的染色性能[J];纺织学报;2010年09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志朝;提取米中红色 挖掘米之功能[N];中国食品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艳华;红米红色素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赵辰辰;天然红米红色素稳态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泽芳;红米红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组成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婷婷;红米红色素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与代谢[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05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