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RS-XY串并联机床样机研制
本文关键词:3-PRS-XY串并联机床样机研制
更多相关文章: 串并联机床 3-PRS-XY样机 运动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 开放式数控系统
【摘要】:串并联机床是一种新型的自动化加工机床,它结合了串联机床与并联机床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文在分析传统3-PRS并联机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研制了工作空间可调的串并联机床3-PRS-XY机床,建立了其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对机床的数控系统进行选型与设计,搭建机床的样机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机床的并联机构部分进行设计,由传统机床的工作空间固定,变成工作空间可调节,并通过三维建模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对机床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并通过力分析软件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强度校验。(2)针对机床并联机构部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复杂的问题,结合串并联机床的结构特点,对机床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得到机床的运动学正、逆解及动力学方程,并验证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3)针对串并联机床的特点,选用“PC机+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系统作为机床的数控系统,对数控系统进行硬件配置和选型,并运用编程软件对机床的数控系统进行了界面及初始化设计。(4)搭建串并联机床的样机平台;对样机进行初步调试;结合研究内容,通过机床的运行实验,验证了机床的机构、电气硬件及控制软件是可靠的,在技术上是合理的,达到了样机研制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串并联机床 3-PRS-XY样机 运动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 开放式数控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659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课题来源10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4 开放式数控系统发展14-17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7-18
- 2 3-PRS-XY串并联机床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18-32
- 2.1 3-PRS-XY串并联机床的结构18-19
- 2.2 3-PRS-XY串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19-24
- 2.2.1 逆运动学分析19-22
- 2.2.2 正运动学分析22-24
- 2.3 动力学建模分析24-28
- 2.4 结果验证28-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3 3-PRS-XY串并联机床设计32-48
- 3.1 3-PRS-XY串并联机床主要几何尺寸的确定32-34
- 3.2 3-PRS-XY串并联机床主要零件设计34-39
- 3.2.1 定平台及滑轨设计34-36
- 3.2.2 圆柱铰链设计36-37
- 3.2.3 球铰链及动平台设计37
- 3.2.4 连杆的结构设计37-38
- 3.2.5 部分零件选用标准件38
- 3.2.6 3-PRS-XY串并联机床机构整体装配图38-39
- 3.3 3-PRS-XY串并联机床的硬件设计39-46
- 3.3.1 工控机及运动控制卡配置40-42
- 3.3.2 驱动器和控制电机42-44
- 3.3.3 光栅尺及I/O信号配置44-45
- 3.3.4 机床安全保护45
- 3.3.5 机床电气部分实物图45-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4 3-PRS-XY串并联机床控制系统开发48-62
- 4.1 系统软件开发原则48-49
- 4.2 控制软件的界面开发49-51
- 4.2.1 机床的电机轴位置显示50-51
- 4.2.2 机床的监视状态显示51
- 4.3 3-PRS-XY串并联机床系统初始化51-55
- 4.3.1 控制器配置51-53
- 4.3.2 控制器初始化53
- 4.3.3 轴的初始化53-54
- 4.3.4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54-55
- 4.4 3- PRS-XY串并联机床回零点控制55-57
- 4.4.1 回零控制流程55-56
- 4.4.2 回零程序设计56-57
- 4.5 运动模式57-60
- 4.5.1 运动模式说明57-59
- 4.5.2 前瞻预处理59-60
- 4.6 机床操作方式60-61
- 4.7 本章小结61-62
- 5 3-PRS-XY串并联机床实验62-68
- 5.1 机床主要参数62
- 5.2 机床调试62-63
- 5.2.1 机床零点调整63
- 5.3 实验与验证63-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6 总结与展望68-70
- 6.1 研究总结68
- 6.2 创新点68-69
- 6.3 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附录74-78
- 作者简历78-80
- 学位论文数据集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家,王洪光,房立金,赵明扬;并联机床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机电工程;2001年04期
2 关浩,胡萍,于云满;21世纪新兴机床——虚拟轴并联机床[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3 王立平,汪劲松,李育文;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J];工具技术;2002年11期
4 王立平,汪劲松,张华;并联机床数字化快速开发平台研究的意义[J];工具技术;2003年10期
5 李金泉,丁洪生,付铁,庞思勤;并联机床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机床与液压;2003年03期
6 张学良,温淑花,王培霞;并联机床及其前景展望[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新型并联机床问世[J];机械工程师;2004年07期
8 郭祖华;刘志峰;陈五一;;并联机床结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5年12期
9 王立平 ,汪劲松;机器人与机床的完美结合——新型并联机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Z1期
10 李强;闫洪波;张桂霞;;并联机床发展的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J];机床电器;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3 刘文涛;李兵;王知行;;并联机床误差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机构学年会暨首届青年机构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范守文;徐礼钜;;一种新型并联机床的动力学解析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邱志成;谢存禧;谈大龙;赵明扬;;一种并联机床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逆解[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振林;高峰;;基于6-SPS三维平台机构的新型并联机床刚度分析[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7 谢殿煌;张同庄;丁洪生;何小妹;付铁;李华锋;许进忠;;基于RT-Linux的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峰;李颖;赵辉;;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构型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兰海侠;哈量集团:率先实现并联机床产业化[N];机电商报;2006年
2 通讯员 宫长江邋记者 李丽云;国内首台新一代并联机床在哈问世[N];科技日报;2007年
3 田勇;国内新一代并联机床问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4 记者 王学军;哈量集团新一代并联机床亮相[N];中国船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兰海侠;五强联手 新一代并联机床试水中国市场[N];机电商报;2007年
6 记者 朴淑瑜;我国新一代并联机床具有八大特点[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由庆祝;国内首台新型并联机床在哈量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记者 王媛;哈量并联机床领先国际水平[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严曼青;并联机床:实质运作 多家竞争[N];机电商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丽云;叫响“龙字号”[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鹏飞;并联机床运动精度及参数辩识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范守文;混联结构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郑魁敬;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学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D];燕山大学;2004年
4 高建设;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驱动输入选择与运动学标定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5 韩先国;并联机床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6 杨斌久;少自由度并联机床约束链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陈修龙;面向并联机床数控编程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8 朱春霞;基于虚拟样机的并联机床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陈小岗;交叉杆式6轴并联机床误差及刚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鹭扬;6-SPS型并联机床若干关键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晓健;并联式C形龙门铣床机架结构设计与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雪锋;3-PRS-XY串并联机床样机研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于鹏;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甘泉;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李洋;外铣式并联机床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6 彭用新;并联机床结构及误差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覃艳明;一种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的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03年
8 徐雪梅;并联机床的智能控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崔龙;并联机床加工性能分析与评价[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公平;并联机床颤振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05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