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籽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评价
本文关键词:茶叶籽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茶叶籽 植物甾醇 亚临界萃取 高速逆流 降血脂功能评价
【摘要】:本论文对从茶叶籽中提取植物甾醇单体行了研究,并对植物甾醇降血脂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分离提取热敏性有效成分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选取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3个主要影响亚临界流体萃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植物甾醇得率为评价目标,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了亚临界丁烷流体萃取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萃取温度38.90℃,萃取时间120.Omin,萃取压力0.70 Mpa的条件下,茶叶籽油中总植物甾醇平均得率为1.86%。2.采用皂化回流法提取茶叶籽油中的总植物甾醇。通过对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浓度、皂化温度、料液比、皂化时间这四个主要影响条件的优化,以植物甾醇得率为评价目标,得出提取总植物甾醇时,加入料液比2.5:1,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浓度0.5mol/L,在温度80℃下皂化150min,皂化回流法提取得到的总甾醇的提取率最高,达到2.35%。3.用高速逆流分离出了植物甾醇单体。用摇瓶法得到了分离p-谷甾醇与豆甾醇的最佳比例的溶剂体系水-甲醇-正己烷比例为1:3:10,在此溶剂体系下,用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粗提的植物甾醇,经HPLC检测,在145-147min时间段收集的物质中主要成分为β-谷甾醇,豆甾醇含量极少;157-159min时间段收集的物质中主要成分为豆甾醇,也含少量p-谷甾醇。在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上用此条件制得了高纯度的β-谷甾醇、豆甾醇单体。4建立了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细胞模型,并对高速逆流色谱法制备的β-谷甾醇、豆甾醇进行了降血脂功能评价。结果表明,用胆固醇浓度为10μ/mL的脂肪乳培养液培养L02细胞24h,成功构建了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细胞模型,通过该模型对p-谷甾醇、豆甾醇的降血脂功效进行了评价。β-谷甾醇、豆甾醇浓度为50μg/mL、100 μg/mL时,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降甘油三酯的作用,两者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油红O染色的结果显示β-谷甾醇与豆甾醇作用于L02细胞模型后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浓度为50μg/mL β-谷甾醇、豆甾醇的处理效果最好,减少脂肪滴的形成的效果接近阳性药物血脂康组,但两者之间对细胞内脂滴形成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9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烟,孙冀平,王兴国;植物甾醇发展前景[J];粮食与油脂;2001年01期
2 胡学烟,孙冀平,王兴国,汪勇;植物甾醇的发展前景[J];西部粮油科技;2001年05期
3 李晓光,王三永,李春荣,李韶雄;含植物甾醇酯的功能性蛋白饮料的研制及检测方法[J];食品科技;2002年07期
4 吴时敏,吴谋成;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与趋向(Ⅰ)——植物甾醇的基础研究[J];中国油脂;2002年02期
5 吴时敏,吴谋成;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与趋向(Ⅱ)——植物甾醇的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J];中国油脂;2002年03期
6 石军,陈安国,张云刚;植物甾醇制备、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2年05期
7 ;植物甾醇的发展前景[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2年01期
8 姚专;植物甾醇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年03期
9 陈茂彬 ,黄琴 ,吴谋成;植物甾醇酯产品的制备方法[J];食品工业科技;2004年12期
10 赵国志;刘喜亮;刘智锋;;植物甾醇及其产品开发利用(上)[J];粮食与油脂;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花;杨月欣;;植物甾醇的性质、功能及应用[A];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及科学进展学术资料汇编[C];2002年
2 Ralf Zink;;植物甾醇:心脏保健之全球发展趋势[A];全国公共卫生与食物营养高层论坛暨中国营养学会与保健食品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洪燕;;植物甾醇酯胶囊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脂类指标的影响[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五期):膳食营养与血脂异常[C];2007年
4 吴英艳;徐世民;李娟;;植物甾醇的提取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陈静;屈凌波;李亚平;袁金伟;王琬琼;;植物甾醇酯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倪红玉;温超;周岩民;;植物甾醇的乳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6饲料卫生与安全专题[C];2012年
7 沙鸥;;Δ~5-、Δ~(5,22)-植物甾醇琥珀酸单酯质谱规律与特征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盛漪;;植物甾醇生理功能及其研究进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军花;何梅;周ff;王国栋;杨月欣;;50种常见药食两用及中草药中植物甾醇的含量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冯妹元;韩军花;刘成梅;杨月欣;;常见精练油中植物甾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艳芳整理;膳食植物甾醇摄入量高 有益于心脏健康[N];中国食品报;2009年
2 罗雯瑶 本报记者 王春;植物甾醇玉米油真能降低胆固醇吗?[N];科技日报;2009年
3 张淑丽;全球植物甾醇市场简析[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徐铮奎;血管内的清道夫——植物甾醇[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记者王宏进;高含量植物甾醇玉米油即将面世[N];中国食品报;2009年
6 蔡惠英 记者 刘红兵;长寿花植物甾醇玉米油新产品问世将成新亮点[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建梅;呵护“心”健康[N];中国质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林洵;金龙鱼植物甾醇玉米油针对胆固醇 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仁丰;金龙鱼植物甾醇玉米油在美国获产品创新大奖[N];健康报;2010年
10 马学民 刘静;中国第一个健字号植物甾醇玉米油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茂彬;植物甾醇酯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岳秋林;植物甾醇单体及氧化物对酿酒酵母的作用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俊兰;植物甾醇氧化物及纳米核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英;微生物转化植物甾醇制备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雁冰;羟丙基-β-环糊精对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的影响[D];天津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泉;多原料植物甾醇络合水解法提纯及合理配比初探[D];青岛大学;2007年
3 任明星;水溶性植物甾醇琥珀酰糖酯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4 马素换;芝麻植物甾醇提取与氧化特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赵航;植物甾醇代替胆固醇对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6 彭超;高纯度植物甾醇酯制备及放大工艺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昌超;茶叶籽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彭捷;植物甾醇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豆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程远渡;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减肥、降脂作用及复合微胶囊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吴英艳;植物甾醇的提取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9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13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