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鲜茶叶品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鲜茶叶品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鲜茶叶 高光谱 茶叶品质 标准 高光谱参数 预测模型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天然的活性成分已经被人类挖掘,其功效具有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并被应用于医药行业等其他领域。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茶叶出口量大,在我国经济作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茶园管理中,为及时掌握茶叶的生长状况,通过人工经验进行外观诊断来识别茶叶长势优次和感官评价鲜茶叶的品质是常见的方法,此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可靠的科学根据,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评判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偏差。因此,建立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的鲜茶叶品质检测方法是势在必行的。在综合分析鲜茶叶内物质的含量和高光谱特征波段相关性的基础上,以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化学计量方法与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展开对鲜茶叶中内成分物质的品质检测研究,采用不同预处理和建模方法,并且探不同预处理和建模方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本研究共收集了108个茶叶样品,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对茶叶样品进行实时实地的光谱数据采集的同时,也将该区域的鲜茶叶进行专业采摘、保鲜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每个茶叶样品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的含量,并对每个茶叶品种进行均化处理,提高试验的准确性。试验中对比了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平滑处理的预处理的效果,并研究了每种方法的窗口大小对模型的精度的影响,将预处理进行组合,得到内含物质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最优预处理组合来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实验表明,茶多酚和氨基酸成分的窗口大小分别为95和105其平滑处理的预测模型最优,在一阶导数和平滑处理组合时,其模型预测均方差最低,分别是2.553和3.013。在优化后的预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出光谱数据的特征波段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出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建立校正模型。其主成分分析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的特征波点或波段分别为821nm、765nm、940nm、520nm和500~512nm、 702~709nm、754nm、726~732nm。通过一元线性、指数函数、幂函数、多项式回归、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校正模型,并对预测准确度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校正模型以及预测模型的准确度最高,茶多酚和茶多酚含量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6,预测均方差分别为1.96和1.11。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71.1;O657.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琢成;;什么叫做“茶叶品质”[J];茶叶;1981年02期
2 彭乃特;;水中矿物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茶叶;1957年04期
3 久保田悦郎;张士杰;;煎茶品质的理化审评方法[J];茶叶;1985年04期
4 姚江;胡建程;谢丰镐;;水分活度对茶叶品质及贮藏过程中品质稳定性作用机理研究[J];广东茶业;1989年04期
5 吕玉宪;;粗纤维含量与茶叶品质关系浅析[J];蚕桑茶叶通讯;1991年04期
6 李传忠;不同海拔的茶叶品质与加工[J];农家顾问;2002年03期
7 叶乃兴;;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J];中国茶叶;2010年08期
8 阮宇成;;茶多酚的组成与茶叶品质[J];中国茶叶;1979年01期
9 汪琢成;关于茶叶品质问题——在福建省茶叶学会学术报告会上发言(记录稿)[J];福建茶叶;1980年Z1期
10 王泽农;;磷对提高茶叶品质的功能[J];中国茶叶;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常红;匡新;王嘉磊;汪东风;李大祥;王漪;;南茶北引茶叶品质变化的初步研究[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段小华;黄媛;胡小飞;陈伏生;邓泽元;;模拟酸雨和铝添加对茶叶品质与铝积累的影响[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旭晖;;茶树病虫害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其安全控制措施[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子聪;颜明娟;林琼;李晓玲;;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关系[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洋;李亚莉;史佳;周红杰;;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庆华 邱德生;微波加工技术助力茶叶品质提升[N];中国食品报;2008年
2 钟宝文;形成产业集群 提升茶叶品质[N];中国质量报;2012年
3 通讯员 黄光昱;加强技术指导 确保茶叶品质[N];恩施日报;2010年
4 记者 范建;优质叶面肥能提升茶叶品质[N];科技日报;2014年
5 吴顺彰 福建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苏黄锋 余有文 漳州农友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天达2116”对提高茶叶品质的田间效果试验[N];山东科技报;2003年
6 实习记者 王兆勇;福建安溪靠科学施肥用药提高茶叶品质[N];农资导报;2009年
7 徐叶茂 宁有明;西坑:茶叶品质提升 茶农收入倍增[N];上饶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桂生;提高茶叶品质 促进茶农增收[N];泉州晚报;2011年
9 李静;自种自卖:杭州茶楼上山种茶[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束蓓玲邋蒋须俊 高慧琴;“科技入户让我长了见识”[N];镇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惠淑;茶叶品质化学和仪器鉴定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李晓丽;基于机器视觉及光谱技术的茶叶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吕毅;氟与茶叶品质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民;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鲜茶叶品质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魏波;铜锌对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杨凌云;硅铝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何霞;铁锰对茶叶品质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5 高婷;商南茶区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马小雪;陕南茶区土壤中铝分布及其外源铝对茶叶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程博一;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8 谭诗淼;基于推进和近红外光谱的茶叶品质分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韩莹;氮磷钾配施对茶树生理代谢和茶叶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金珊;设施栽培对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4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14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