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在近二十年内的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通过各位学者的研究,证明了其在研究混凝土受力问题中的优越性。所以本文基于混凝土损伤力学基础,建立混凝土单轴受力统一本构关系,将双轴受力问题转化为单轴受力问题,从而建立了双轴受力本构关系,并且基于本构关系进行混凝土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以使得本构关系得到应用。本文基于损伤力学基础,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混凝土损伤细观模型,推导出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并且对损伤变量进行标定。为了便于研究以及计算,推导出了显式的损伤本构关系表达式,对应的损伤便可以采用经验性的损伤表达式,即混凝土规范中的损伤表达式。要想确定本构关系,必须对本构关系中的参数进行标定。随之便对于本构关系中的各参数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国内外学者的试验数据,归纳拟合出了可应用于高强混凝土以及普通混凝土的参数表达式,从而建立了统一本构关系。通过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的验证,证明了本文建议的混凝土单轴受力统一本构关系的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基于隐式型损伤本构关系模型以及对应的损伤表达式,选取Hsieh-TingChen四参数强度准则。在强度准则的应力空间中,通过等效应力,建立了双轴本构关系与单轴本构关系之间的衔接——能量等效应变,通过该关系建立了混凝土双轴受力的损伤本构关系。通过比例加载的数值计算方法,便可以得到应力应变全曲线。将计算所得应力应变曲线与Kupfer试验的对比,证明了本文得出的双轴受力本构关系的正确性以及适用性。基于显式型损伤本构关系以及经验型的损伤表达式,利用本文得出的各参数表达式,进行基于本构关系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得出了混凝土受压区破坏应变、合力以及合力点位置的计算表达式,进而提出了各种配筋情况下的承载力表达式。通过算例与规范计算方法以及试验结果相对比,从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并且为了便于工程计算,提出了实用计算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黎明,王礼立,朱兆祥;刚性微粒填充的高聚物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微力学分析[J];力学学报;1993年05期
2 白丽丽;;单拉情况下大变形本构关系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6年24期
3 M.G.Sharma,S.S.Rafie,董务民;苹果肉的流变本构关系[J];力学进展;1985年03期
4 乔河,,柴华友;爆炸作用下花岗岩动态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5 高万章;塑性本构关系和塑性体积变形[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0年07期
6 梁冰,王泳嘉,章梦涛;含瓦斯煤的内时本构关系及其参数的实验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7 于滨,刘殿书,乔河,王树仁;爆炸载荷下花岗岩动态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8 Z. Marciniak;A.Konieczny;徐秉业;陈森灿;;金属材料的本构关系[J];锻压技术;1985年02期
9 顾民;;粘弹性材料本构关系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10 张小平;各向异性本构关系的测量[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桂秋;施楚贤;;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统一模型的研究[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2 彭建祥;李英雷;李大红;;纯钽动态本构关系的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3 何翔;信礼田;李占田;刘建武;苏敏;吴文学;;冲击载荷下花岗岩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4 唐松花;罗迎社;周筑宝;;最小耗能原理在流变固体中的应用[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5 姚迪;蔡力勋;包陈;;延性材料高温全程单轴本构关系曲线获取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李冠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分析[A];力学与工程应用[C];2012年
7 平面应力状态砼本构关系研究组;;软化砼本构关系试验[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8 彭建祥;;钽的本构关系[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9 董毓利;樊承谋;潘景龙;;钢纤维砼本构关系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10 方庆红;黄宝宗;;温度条件下硫化橡胶黏弹本构关系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国政;电子封装无铅焊点互连界面的微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侯日立;高温高压环境下金属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光永;土本构关系及数值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向东;混凝土损伤理论在水工结构仿真分析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5 逯静洲;三轴受压混凝土损伤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晓玮;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2 吴旭阳;黄土各向异性及抗拉本构关系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周琦;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宏观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4 张毅;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宏观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5 曹文文;砌体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云;结构钢大变形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陶永昌;Ni_3Al基金属间化合物本构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刘彬;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戎立帆;潘谢煤田13-1煤层煤岩冲击动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的建立[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陈谦;饱和水工混凝土损伤及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0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0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