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包埋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微流控芯片用于癌细胞的捕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06:38

  本文关键词:包埋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微流控芯片用于癌细胞的捕获研究 出处:《东华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叶酸 透明质酸 微流控芯片 静电纺 纳米纤维 循环肿瘤细胞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肿瘤远端转移的标志。近年来,CTCs检测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并且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其中,微流控芯片由于具有微尺度、易集成和易于流体的操控等诸多优势,非常适于细胞的分选和捕获,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于CTCs分选。此外,纳米纤维膜由于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特异的拓扑结构非常易于细胞的粘附,在细胞捕获领域也颇受关注。将纳米纤维膜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有望综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实现CTCs的高效捕获。本工作以包埋纳米纤维膜的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用叶酸(Folic acid,FA)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代表的靶向配体,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捕获,并以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和人宫颈癌细胞He La为模型对该平台的细胞捕获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平台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捕获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的CTCs捕获技术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在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已经以树状大分子为媒介,在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表面修饰FA和HA,并在静态条件下实现了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捕获。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工作集成了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纤维膜,并在动态条件下对肿瘤细胞进行捕获。利用模型细胞,针对芯片长度、纳米纤维膜厚度、流速等因素进行了细胞捕获效率的优化,随后利用掺入肿瘤细胞的全血作为模型,综合评价了包埋纳米纤维的微流控芯片平台的功效。第二章主要是研究了叶酸修饰的纳米纤维在微流控通道中对癌细胞的捕获效应。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 CAD)设计出微流体芯片结构,然后通过光刻技术在单晶硅片上制作得到SU-8微流控芯片模具,最后通过翻模技术制备出PDMS微流控芯片。同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纳米纤维膜,通过一系列的EDC偶联反应将FA成功修饰到纳米纤维表面,然后使用扫描电镜、核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接触角、傅里叶红外等检测手段对功能化的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纤维形貌均匀一致,FA成功修饰到纳米纤维膜表面。随后,我们把修饰好的纳米纤维膜包埋入微流控芯片的内部,然后以叶酸受体高表达的KB细胞和低表达的L929细胞为模型,对微流控芯片特异性捕获肿瘤细胞能力进行了考察,比较了芯片长度,纤维膜厚度和流速等因素对肿瘤细胞捕获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捕获效率随流速增加而降低。纤维膜的厚度也会对捕获效率造成影响,捕获效率随纤维的增厚而增加。但低流速和厚纤维膜,非特异性捕获的细胞也较多。综合评价捕获效率和纯度问题,利用5 min时间纺制的纤维膜,在1 m L h-1的流速条件下捕获结果最为理想。在第三章中,我们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形貌均匀,纤维尺寸在900 nm左右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纳米纤维,并通过EDC偶联反应将多氨基化合物聚乙烯亚胺(PEI)修饰到纳米纤维表面,然后以PEI为桥梁,将HA修饰到纳米纤维表面,合成出具有靶向捕获CD44受体高表达细胞的纳米纤维膜。然后和制备好的微流控芯片进行集成,把纳米纤维膜包埋入纳米纤维通道底部,利用He La细胞,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对肿瘤细胞进行捕获。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随着流速的增大,细胞捕获效率降低,在较低流速下,细胞捕获率达到90%以上。然后利用裂解后红细胞的血液掺入癌细胞作为样品,对He La,KB,MCF7和A549四种癌细胞进行捕获的结果表明,该芯片对于多种癌细胞均能获得较好的捕获效果。总之,本课题研究了包埋配体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微流控芯片对癌细胞的捕获,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为CTCs的捕获和富集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0.4;TB38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康栋;邹志清;冉瑞;庄贵生;金庆辉;赵建龙;杨梦苏;;微流控芯片表面修饰及在蛋白质富集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1期

2 李偶连;刘翠;陈缵光;蓝悠;杨秀娟;;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骆亦奇;;微流控芯片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0年01期

4 庞中华;宋满仓;刘莹;张金营;;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塑料;2010年03期

5 张玲;王传虎;;基于离心力驱动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6 汪美凤;胡娟;郑刚;赵国华;;微流控芯片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7 徐溢;倪雅楠;李栋顺;;聚焦2010年度《分析化学》微流控芯片分析发展和应用[J];分析化学;2011年12期

8 陈雪叶;刘冲;徐征;徐辉;王立鼎;;微流控芯片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郝丽;徐春秀;程和勇;刘金华;殷学锋;;微流控芯片测定单细胞内化学组分的进展[J];化学进展;2012年08期

10 陈春涛;孙东平;聂英;;微流近代芯片研究概况[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卓荣;徐涛;岳婉晴;杨梦u&;;高通量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建模,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涂琴;王建春;任丽;李立;刘文明;许娟;王进义;;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温慧;秦建华;;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5 黄和鸣;蒋稼欢;李远;贾月飞;蔡绍皙;K.-L.Paul Sung;;一种新颖的磁微流控芯片[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艳丽;陈缵光;;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在手性药物拆分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周莹;申洁;郑春红;庞玉宏;黄岩谊;;高通量集成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测试[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绵红;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慧斌;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细胞代谢及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徐涛;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在悬浮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汪志芳;生化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及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元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柳葆;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桐;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与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瑞巧;基于磁场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禽流感病毒荧光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志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瑞霞;基于透气钢的微流控芯片气动吸脱模系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于虹;集成化混合和驱动单元的微流控芯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斌;固定化酶阵列微流控芯片应用于药物代谢筛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富景林;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集成生化分析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丽潇;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和药物诱导凋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何艳;微流控芯片中功能化器件的制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绍前;面向双颗粒捕捉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玉敏;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电泳及微球制备中的研究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10 郑宗清;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解析缺氧诱导转分化的内皮细胞增强胶质瘤干样细胞抵抗替莫唑胺的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1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11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