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干制条件下不同品种甘薯的加工适应性及其多酚组成变化

发布时间:2018-02-12 13:27

  本文关键词: 甘薯 加工适应性 多酚组成变化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甘薯(Ipomoea batats(L.)Lam)属于旋花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块根状。甘薯在我国种植量及生产量都非常高,在世界上排第一位,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国内外研究表明甘薯内含有花青素、酚酸、黄酮等多酚类物质及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糖蛋白等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防癌、抗氧化等药用功能。目前对于干制甘薯的品种选择,及干制前后的多酚含量变化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以16种甘薯品种为原料,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对其进行干制,测定成品感官及理化指标,筛选出适宜干制加工的品种;分析原料各指标与成品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影响产品品质的原料因素;通过测定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下甘薯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研究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和参数对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课题的开展,旨在为选择适宜干制加工的原料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选择适宜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减少甘薯功效成分多酚的损失,提供了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肉色的甘薯理化成分含量具有差异性。3号样品商薯19号的含水量、淀粉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在16个品种中均最高,分别是83.69%、67.57%、11.11%,其还原糖含量为5.51%仅次于7号样品紫罗兰的还原糖含量(6.22%)。含水量排在第二位的是15号样品辽薯30(77.50%),最低的是8号868号甘薯(61.97%);淀粉含量排在第二位的是2号样品高州鸡蛋黄(57.03%),含量最低的是9号样品本地红(16.66%);还原糖含量最低的是12号样品辽薯20(1.49%);纤维素含量排在第二位的是15号样品辽薯30(9.98%),含量最低的是1号样品越南珍珠紫薯(4.11%)。11号样品红薯一号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品种甘薯的酶活性,其次是2号样品高州鸡蛋黄甘薯和7号样品紫罗兰;8号样品868号甘薯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的酶活性,其次是7号样品紫罗兰和9号样品本地红。2、热风干燥的产品硬度太大,膨化不均匀;真空冷冻干燥的甘薯产品色泽较好,容易保持原料本来的结构形状,但产品的酥脆性比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差;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产品硬度脆度适中,该产品的口感更酥脆,在三种干燥方式综合评价最高。16个品种中,黄肉5号样品烟薯25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得到的产品,口感色泽和组织状态最好。此外黄肉10号烟薯24经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后的产品色泽好,干制后保持了原料原有色泽,硬度适中口感香脆,膨化均匀,适用于干制加工;影响干制产品品质的原料品质主要包括含水量、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多酚含量,其中,原料含水量、淀粉含量对成品的彩度指数b*值、复水比影响大,含水量淀粉含量越大,b*值越小,复水比越小;原料多酚含量越大,产品硬度越大,b*值越小。3、不同品种的甘薯原料中,游离态的多酚、黄酮、酚酸、花色苷含量最高的品种均是 16 号样品辽薯 33,含量分别是 11.19mg/g、1.71mg/g、14.70mg/g、32μg/g,结合态的多酚、酚酸、花色苷含量最高的品种均是16号样品辽薯33,含量分别是5.28mg/g、13.03mg/g、60μg/g,结合态黄酮含量最高的12号样品辽薯20,含量为0.27mg/g。不同品种的甘薯原料多酚含量及成品多酚含量均差异显著,干制后的甘薯与原料多酚含量相比有明显变化。16个样品游离态多酚,除8号868号甘薯、12号辽薯20、16辽薯33号的含量下降,其他样品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结合态多酚只有3、12、16含量上升,其他样品均呈下降趋势。16个样品的游离态黄酮,除1号越南珍珠紫薯、3号商薯19、4号龙薯9、9号本地红、10号烟薯24的含量上升,其他样品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合态黄酮含量均下降。16个样品的游离态酚酸,除7号紫罗兰、12号辽薯20、16号辽薯33样品的含量下降外其他样品含量均上升;16个样品的结合态酚酸含量均呈上升。16个样品的游离态花色苷,除3号样品含量上升,其他样品含量均下降;结合态花色苷除7、12、15(4号样品外检测到结合态花色苷)下降外其他样品含量均上升。4、考察不同干制工艺下甘薯多酚的影响。甘薯经不同的预处理及不同的膨化干燥条件处理后,游离酚和结合酚含量有变化,多酚、酚酸、黄酮含量变化较为明显,花色苷含量变化相对不明显。选取适当的烫漂时间(3min)、预干燥时间(8h)及冻融次数(1次)可有效降低干制甘薯多酚的损失,并且增加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温度和停滞时间可提升干制甘薯的多酚含量。5、不同品种甘薯的酚酸单体含量差异较大。16号样品辽薯33的四种酚酸单体含量均最高(绿原酸含量3839.87ug/g、异绿原酸A含量4524.80ug/g、异绿原酸B含量555.66ug/g、异绿原酸C含量258.56ug/g),其次含量较高的几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排序为12号辽薯20、7号紫罗兰、5号烟薯25;8号样品868号甘薯未检测出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紫肉品种的甘薯酚酸单体含量高于其他肉色甘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雨华;世界甘薯加工利用新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2 米谷;薛文通;陈明海;杨慧玲;;我国甘薯的分布、特点与资源利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6期

3 ;甘薯机械的设计[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75年07期

4 宫现臣,肖继春;4P-0.5型甘薯收刨机[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81年12期

5 华文;甘薯“八六八”富裕千万家[J];中国土特产;1997年03期

6 王林生,李友军,何佳;甘薯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0年05期

7 张立明,王庆美,王荫墀;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07期

8 李静;;甘薯枣的加工[J];科技风;2007年05期

9 ;甘薯蛋白生产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02期

10 沈瑞;;甘薯枣的加工[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龙;高正良;;甘薯的新用途及在我国发展前景[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赵波;张青;张晓宇;谢皓;陈学珍;;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赵玖华;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路兴波;;甘薯无毒苗的培育、检测及应用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4 崔广琴;杨中萃;林祖军;刘学庆;王建玲;辛国胜;孙纪霞;;甘薯太空诱变育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李玉銮;;不同复混肥在甘薯上的肥效比较[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峰;毕瑞明;陈永文;林忠平;王小佳;;转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性状表现[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9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A];全国蔬菜和薯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朴;甘薯也时尚[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甜甜 通讯员 白继林;“甘薯之乡”走上腾飞路[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3 王选民;人类的产业“恩人”——甘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张波 罗远江;彭水 甘薯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N];重庆日报;2014年

5 外经贸部驻海南特办;海南甘薯首次打入国际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6 省农科院昌黎果树所 郭恩才 韩继成 章德明;怎样选脱毒的甘薯品种[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7 刘保立;甘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N];河北科技报;2002年

8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 张松树;甘薯专用品种介绍[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程洪花;甘薯栽后巧管护[N];河南科技报;2007年

10 贾士龙;甘薯脯的制作[N];云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晋雅;紫心甘薯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唐忠厚;低钾胁迫对甘薯若干生理特征和块根淀粉特性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婧婧;甘薯水溶性糖蛋白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机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4 孙敏杰;甘薯蛋白的营养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柳哲胜;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程瑞锋;水培甘薯连续生产系统构建及根系功能分离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蒋盛军;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再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陈观水;甘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9 陆国权;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张超凡;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家磊;基于甘薯徐781和徐薯18转录组测序的SNP标记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寇旭超;甘薯育苗技术与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孔昆;Bt cry3Aα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介导的甘薯茎段遗传转化[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4 卢鑫;新湖农场滴灌条件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5 陈晓丽;过表达IbOr和IbMYB基因甘薯增强抗逆性的生理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司成成;甘薯不同品种块根萌芽性差异及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江燕;氮钾互作对甘薯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8 韩俊杰;烟薯22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任国博;钾肥运筹对甘薯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莲莲;甘薯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5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505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