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6 17:18

  本文选题:石墨烯 切入点:反应离子刻蚀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从2004年科学家用胶带法制出石墨烯后,石墨烯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石墨烯是当今所知的所有材料中最薄的,并且石墨烯非常的牢固坚硬。作为一种单质,它在常温下电子传递速度比任何已知导体速度都快。石墨烯拥有非常特别的电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等。而石墨烯纳米带是细条状的石墨烯,是一种石墨烯衍生的新的一维材料。石墨烯纳米带的带隙会随着带宽的减小而增加,它具有不同于石墨烯的电学性能。本文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乙醇为碳源在铜基底上生长石墨烯,并将其转移到SiO2/Si基底上。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光学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石墨烯进行表征和层数分析,对转移到不同基底上的不同层数的石墨烯进行了透光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条件下铜箔表面能够生长出质量较高、连续性较好的单层、双层至多层石墨烯。分析其生长过程及机理,发现常压下铜箔表面石墨烯生长迅速且接近逐层生长。常压下铜箔表面两层及两层以上石墨烯模式同样为范德华外延生长模式。由于常压下,分子的扩散平均自由程较小,在铜箔表面附近会有一定浓度未扩散出去的形成石墨烯所必需的碳原子或碳自由基。所以通入一定量的碳源后,在保温的过程中石墨烯仍然能够继续生长。在能够生长并转移出大面积、质量较高的石墨烯的基础上,我们以铜纳米线为掩模,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法将掩模周围的石墨烯刻蚀掉。去掉掩模后,最终会在基底上留下宽度和铜纳米线直径相近(200-300nm)且质量较好边缘光滑的石墨烯纳米带。经过聚焦离子束沉积Pt将石墨烯纳米带与电极相连后,对其进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对石墨烯纳米带的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铜纳米线能够很好的起到掩模的作用,使得最终形成的石墨烯纳米带结构完整且表面干净。我们还对石墨烯纳米带的气敏性能以及半导体热敏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此外,我们还对其它石墨烯纳米材料(包括纳米多孔石墨烯,石墨烯纳米盘阵列)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探索。并成功制备出了纳米多孔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纳米盘阵列。
[Abstract]:Since 2004, when scientists produced graphene with adhesive tape, graphen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Graphene is the thinnest of all materials known today, and graphene is very firm and hard. It travels faster at room temperature than any known conductor. Graphene has very special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raphene nanobelts are thin graphene. It is a new one-dimensional material derived from graphene. The band gap of graphene nanobelts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bandwidth. It has different electrical properties from graphene. In this paper, graphene was grown on copper substrate with ethanol as carbon source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nd transferred to SiO2/Si substrate.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Rama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he graphene was characterized and analyz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the transmittance of graphene with different layers transferred to different substrat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copper foil could grow with high quality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Single layer, double layer to multilayer graphene with good continuity. Growth process and mechanism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graphene on copper foil surface grows rapidly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is close to layer by layer growth. Two or more graphene layers on copper foil surface are also grown by van der Waals epitaxial growth mode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There will be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atoms or free radicals needed to form graphene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copper foil. In the process of heat preservation, graphene can continue to grow. On the basis of the ability to grow and transfer graphene of large area and high quality, we use copper nanowires as the mask. The graphene around the mask is etched by reactive ion etching. In the end,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similar width and copper nanowire diameter (200-300 nm) and smooth edges with good quality will be left on the substrate. After focused ion beam deposition, graphene nanowires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electrode after focused ion beam deposition. The morphologies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pper nanowires can play a good role in mask. The resulting graphene nanobelts have a complete structure and clean surface. The gas sensing properties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and the thermal sensitivity of semiconductors are also tested and analyzed.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other graphene nanomaterials, including nano-porous graphene and graphene nano-disk arrays, and successfully prepared nano-porous graphene and graphene nano-disk array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13.71;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9年05期

2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3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4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5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6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7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8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9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10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0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620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