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氧化亚铜复合纳米体系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硅纳米孔阵列(Si-NPA) 切入点:氧化亚铜(Cu_2O)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两大危机,而通过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制氢和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有望为解决上述危机提供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工、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不当处理与排放日益加剧了水资源状况的恶化,而水污染范围大、污染物成分复杂、水源保护难度高、净化技术复杂且成本昂贵等问题,使水污染治理整体成效难以令人满意。其中,如何从技术上实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低能耗、低成本完全降解,是人们在水污染处理方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通过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并利用太阳光辐照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引入瞩目的进展。其中,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尤其是可见光催化活性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是研究重点。在早期研究中,二氧化钛因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能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从而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在光催化空气净化、液体喷涂和自洁涂料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但是,二氧化钛具有较宽的本征带隙(~3.2 eV),其电子结构特性决定了二氧化钛只有在紫外光辐照下才能产生光生载流子。众所周知,紫外光在太阳光全光谱中的能量占比仅为约5%。因此,对于利用太阳光全光谱能量实现有机物催化降解来讲,本征二氧化钛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之后,人们虽然通过元素掺杂/共掺杂、染料敏化以及材料表面改性等方法,部分实现了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利用,但经过改性处理的TiO2其性能相对太阳光全光谱利用要求依然有很大的距离。此外,改性还会引起材料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如何制备具有高效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半导体材料或者半导体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价值。晶体硅作为现代信息工业最重要的基础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从能带结构上讲,晶体硅是一种具有间接带隙的元素半导体,其带隙宽度仅有约1.12eV,室温下只具有极低的红外光发光效率。但是,当晶体硅的特征结构尺寸减小至纳米量级时,其带隙能将会显著增大,同时发生由间接带隙到准直接带隙甚至直接带隙的转变,从而使其发光效率显著增加,发光波段进入可见光区,这为其应用于光电领域奠定了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氧化亚铜(Cu_2O)是一种具有直接带隙的P型氧化物半导体,其带隙宽度约为2.17 eV,对应于太阳光中的黄绿光波段,而这个波段在整个太阳光能量的占比高达~45%。显然,氧化亚铜能够直接吸收并有效利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被认为是在可见光催化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因此,通过将硅纳米材料与氧化亚铜优化复合,有可能获得一种具有较高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半导体体系。基于上述思想,本文首先采用水热腐蚀法制备了具有微米/纳米三重层次结构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并以甲基橙水溶液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对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Si-NPA为衬底,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Cu_2O/Si-NPA复合体系,并对其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尤其重点研究了Cu掺杂对Cu_2O/Si-NPA复合体系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机制。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一、Si-NPA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1.Si-NPA具有优异的广谱光吸收性能。研究发现,在波长范围为400-800nm的可见光波段,Si-NPA的积分光吸收率高达~96%以上。Si-NPA优异的广谱光吸收性能被归因于样品中因大量硅纳米晶粒的形成所引起的材料能带结构的改变、硅纳米晶粒尺寸分布以及样品具有的独特纳米多孔结构和阵列结构。SiNPA优异的广谱光吸收性能有利于提高其光生载流子的产生,从而为获得较高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率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2.Si-NPA的可见光催化效率与溶液浓度存在关联性。以新鲜制备的Si-NPA作为半导体光催化剂,以不同浓度的甲基橙溶液(10 mg/l、20 mg/l和40 mg/l)作为目标降解物,对比研究了Si-NPA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Si-NPA对浓度20 mg/l甲基橙溶液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1小时降解率高达97.7%。对相关催化降解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模拟污染物溶液浓度选择和降解条件优化提供了指导。3.Si-NPA的氧化老化导致光催化性能的降低及原因。分别以空气中自然老化1天、1周和1个月的Si-NPA样品作为光催化剂,以浓度为2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为目标降解物,对比研究了Si-N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在空气中老化时间的增加,Si-N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逐渐降低。上述现象被归因于Si-NPA表面氧化产生的大量缺陷中心。传输过程中缺陷中心对光生载流子的俘获和复合,直接导致了Si-NPA光催化降解能力的降低。此外,Si-NPA表面氧化引起的疏水性也是其光催化性能降低的原因之一。4.老化Si-NPA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可恢复性及其机制。针对老化氧化Si-NPA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两种恢复其催化性能的途径。一是将老化的Si-NPA浸入不同浓度的HF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以去除其表面氧化成分;二是将老化的Si-NPA在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前浸入无水乙醇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以改善其表面的疏水状况。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Si-N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但光催化降解性能恢复的程度有所差异。5.Si-NPA可见光催化降解的循环性能及保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随光催化降解循环次数的增加,Si-NPA催化活性逐渐降低。除光催化过程中因氧化形成缺陷中心及造成样品表面疏水性外,Si-NPA中硅纳米晶粒的逐渐损耗可能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将经过多次循环使用、光催化活性已极大降低的Si-NPA样品浸入制备Si-NPA的原溶液中(硝酸铁与HF酸按照一定的浓度配制的混合溶液)进行一定时间的处理,Si-NPA的光催化活性可以得到完全恢复。二、Cu_2O/Si-NPA复合体系的可控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1.Cu_2O/Si-NPA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Cu掺杂。半导体材料的形貌和微结构及化学组分对其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Si-NPA为衬底,采用液相浸渍沉积法并通过改变铜盐种类、溶液浓度、浸渍温度和时间制备了Cu_2O/Si-NPA、Cu_2O:Cu/Si-NPA(Cu_2O为主相)、Cu:Cu_2O/Si-NPA(Cu为主相)和Cu/Si-NPA四种复合纳米体系,并对其形貌和微结构特征和化学组分等特性等进行了表征。2.Cu_2O/Si-NPA复合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性能及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制备的四种复合纳米结构,Cu_2O/Si-NPA和Cu_2O:Cu/Si-NPA对甲基橙均具有可见光催化降解能力,而Cu_2O:Cu/Si-NPA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相比Cu_2O/Si-NPA提高了20%以上。说明通过对Cu_2O进行适量的Cu掺杂,有利于提高光生电子从材料内部向表面的传输效率,从而减少载流子复合几率,提高光催化效率。但Cu:Cu_2O/Si-NPA和Cu/Si-NPA两种复合纳米体系几乎没有表现出光催化活性,表明体系中过少的Cu_2O成分在可见光辐照下难以产生足够浓度的光生载流子,再加上光生载流子从材料内部向表面传输过程中的复合损耗,最终在材料表面能够产生的催化活性位点过少,从而大大降低了体系的光催化降解能力。通过同质金属掺杂改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可见光催化降解能力对相关材料体系设计和制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斌;;拜耳材料开发纳米孔硬泡塑料[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2 阴笑弘;朱新宇;顾菁;张欣;朱志伟;邵元华;;纳米孔分析化学[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3 杨全红,郑经堂,王茂章,张碧江;微孔炭的纳米孔结构和表面微结构[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2期
4 丁克俭;张海燕;胡红刚;赵红敏;关伟军;马月辉;;生物大分子纳米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年02期
5 ;表面修饰有序纳米孔二氧化硅标准物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J];硅谷;2010年21期
6 李鲁曼;赵安;徐伟;;纳米孔银膜的制备及其在表面增强拉曼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朱晓蕊;王卫东;秦广雍;焦浈;;单锥形纳米孔的制备和离子传导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8 武灵芝;刘伟;赵启前;陈豪;刘玉棋;;硅烷化修饰的固态纳米孔[J];生物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9 刘仲阳,陈剑王宣,张大忠,孙官清;二维有序纳米孔铝膜的研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柴花斗;杨晓辉;富笑男;李新建;;沉积于硅纳米孔柱阵列上的铜纳米颗粒退火行为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裘式纶;;无机纳米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罗开富;;高分子穿越纳米孔进入受限体系的输运动力学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熊绍辉;伍绍飞;刘俊灵;王雪源;喻桂朋;潘春跃;;基于1,3,5-三嗪骨架的纳米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爽;张利香;郑玉彬;蔡盛林;杨金雷;李耀群;;功能化修饰单个玻璃锥形纳米孔用于刺激响应仿生离子通道[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吴海臣;刘蕾;;基于超短碳纳米管的新型纳米孔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段丽杰;张道斌;张铭;周晶;张朝漾;张晖;;超声强化臭氧氧化甲基橙的脱色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海波;薛建军;童鹏;;甲基橙超声催化降解的试验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记者 吴长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展现迷人前景[N];科技日报;2013年
3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4 蔡维希 蔡忠仁;光催化分解厂房有机污染物项目实施[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聪;基于金属纳米孔的光学超构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邓涛;硅基纳米孔阵列制造技术基础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艾斌;基于胶体刻蚀的等离子体共振膜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臻;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杨;领结形纳米孔光学天线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素娟;纳米孔道材料的限域性质及其在生物分析中应用[D];南京大学;2010年
7 张爽;高分子经纳米管道输运和检测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马建;基于固态纳米孔基因测序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袁志山;基于固体纳米孔的DNA分子检测器件设计与制造[D];东南大学;2016年
10 徐涛;新型二维材料电子辐照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旭华;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氧化亚铜复合纳米体系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司儆舟;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纳米孔及带电颗粒穿孔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丁铎;DNA修饰AFM探针与若干纳米孔材料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侠光;介孔碳材料FDU-15的制备与表征[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李玉茹;8-羟基脱氧鸟嘌呤的选择性化学修饰及其纳米孔单分子检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陈珊;基于激光加热的玻璃基毛细管拉伸装置和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邢甜甜;微纳米孔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D];东南大学;2015年
8 赵文远;固态纳米孔下纳米粒子的易位及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牛肖敬;用于穿孔效应的石英毛细管和聚碳酸酯膜微纳界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陈伟川;金纳米孔阵列对碲化镉量子点荧光增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1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62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