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氧化物@三维石墨烯电极材料的组装及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石墨烯气凝胶 + 锰氧化物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储能设备,在诸多电子器件和设备中呈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与常规二维石墨烯相比,三维石墨烯气凝胶(graphene aerogel,GA)具有表面积大和电子、离子传导性及机械性能更佳等优点,使其有望用于储能设备。但一方面石墨烯提供的电容主要是双电层电容,由于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其电化学性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赝电容材料时可以提供较高的电容和能量密度,但存在着循环寿命差等缺点。采用适当的合成工艺并调控好其化学组成,制得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GA复合材料有望同时具有二者的优点,因此这类材料成为储能设备电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分别利用直接水热合成法或浸渍法并结合冷冻干燥或焙烧工艺,先后制备了几种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GA的复合材料,利用诸多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较详尽地考察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以乙酸锰和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物,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和氢氧化钠为活性剂和矿化剂,采用一锅煮直接水热合成法结合冷干工艺,成功制备了Mn3O4纳米粒子掺杂GA(Mn3O4@G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Mn3O4颗粒均匀分散于GA的3D结构中;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该复合材料的比容量高达408.5 F g-1,并呈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其比容量仍保持初始值的96.81%。(2)以硝酸钴和GO为前驱物,以尿素为活性剂,采用一锅煮直接水热合成法结合冷干及焙烧工艺,成功制备了Co3O4纳米粒子掺杂GA(Co3O4@G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Co3O4@GA比表面积高达463.2 m2 g-1,其中球型Co3O4颗粒均匀分散于GA中;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所得复合材料比容量高达673.4F g-1,远远高于单纯Co3O4(296.1 F g-1),并呈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初始比容量仅降低3.00%。(3)以高锰酸钾和GO为前驱物,采用在酸性体系中一锅煮直接水热合成法结合冷干及焙烧工艺,成功制备了MnO2纳米粒子掺杂GA(MnO2@G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MnO2@GA复合材料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SBET=196.6 m2 g-1);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MnO2@GA的比容量(379.7 F g-1)明显高于单纯MnO2(101.3 F g-1),并呈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初始比容量仅降低3.87%。(4)以GO为原料,采用直接水热还原法结合冷干工艺,成功制备了单纯GA。进而将其分散于硝酸镍乙醇溶液中,借助浸渍、焙烧工艺将NiO纳米粒子掺杂其中,制得NiO@G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与单纯NiO(SBET=16.6 m2 g-1)相比,该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大的比表面积(SBET=104.1 m2 g-1);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NiO@GA的比容量高达893.1 F g-1,并呈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初始比容量保持率为97.5%,远远高于相应的单纯NiO(初始比容量保持率为69.3%)。(5)以硝酸铜为前驱物,采用与上述NiO@GA相似工艺,制得CuO@G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柱状CuO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GA中,与单纯CuO(SBET=0.6 m2 g-1)相比,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SBET=100.3 m2 g-1);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CuO@GA的比容量高达508.8 F g-1,远高于单纯CuO(180.0 F g-1),并呈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初始比容量保持率为95.3%。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of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doped with GA are prepared by direct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r impregnation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transition metal oxide - doped GA composite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electron , ionic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 SBET = 100.3 m2 g - 1 )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mple CuO ( SBET = 0.6 m2 g - 1 ) . 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is 0.5 A g - 1 , the specific capacity of CuO @ GA is up to 508.8 F g - 1 ,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CuO ( 180.0 F g - 1 ) . The initial specific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95.3 % after 200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 g - 1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32;TM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9年05期
2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3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4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5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6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7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8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9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10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雅敏;基于石墨相氮化碳/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92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