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在鲜切苹果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在鲜切苹果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苹果是我国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水果,同时也是最热门的鲜切果蔬原料之一。由于去除了苹果表皮,鲜切苹果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染,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而肠炎沙门氏菌是鲜切果蔬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本试验以苹果为原料,研究了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对鲜切苹果表面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的影响,并考察了这种处理对鲜切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颜色、硬度、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同时,还应用Baranyi模型研究了各微生物在鲜切苹果表面的生长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应用Baranyi模型拟合在4、10、15和25℃C条件下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在鲜切苹果表面贮藏168 h的生长模型。结果发现,拟合模型决定系数大,均方根误差小,经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拟合模型能很好的反映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的生长。2、为克服紫外线穿透力弱的缺点,本试验应用双面紫外杀菌装置,研究了0.48、0.96、2.88、4.80、9.60 kJ/m2的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表面的肠炎沙门氏菌及霉菌和酵母的除菌作用,同时考察了这些照射剂量对鲜切苹果颜色、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多酚氧化酶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紫外剂量达到0.96 kJ/m2时,可使鲜切苹果表面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分别减少2.38+0.16和1.03±0.11 log(CFU/g),而更高剂量的紫外照射使微生物的减少量没有显著性增加或者只有少量增加;在使用的照射剂量范围内,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的品质没有产生不利影响。3、为筛选一株能抑制鲜切苹果中肠炎沙门氏菌生长的乳酸菌,本试验从4种四川泡菜中筛选出了122株乳酸菌,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发现其中108株表现出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挑选其中抑菌圈最大的4株与肠炎沙门氏菌一起接种于鲜切苹果表面考察这4株乳酸菌在鲜切苹果表面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发现RD1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最好,使肠炎沙门氏菌在整个贮藏期间不能生长。RD1经16srR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4、为探寻合适的乳酸菌接种浓度,本试验将3.57±0.28、4.36±0.3、0.59±0.10 log(CFU/g)的乳酸菌与肠炎沙门氏菌一起接种于鲜切苹果表面研究不同浓度乳酸菌处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能力,同时考察接种乳酸菌对鲜切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颜色、硬度、多酚氧化酶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较低浓度的乳酸菌(3.57±0.28 log(CFU/g),与肠炎沙门氏菌约1:1)即能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肠炎沙门氏菌在整个贮藏期间不能生长,同时,该乳酸菌还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鲜切苹果表面霉菌和酵母的生长。该乳酸菌的接种对鲜切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颜色、硬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没有不利影响,不过,在贮藏2d后会使鲜切苹果的感官评分降低。5、与传统200 mg/L有效氯的处理方式相比,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具有更好的除菌作用和抑菌能力,紫外处理后,鲜切苹果表面的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可分别减少2.67+0.13和0.96±0.23 log(CFU/g),而传统处理方式只能使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分别减少1.25+0.38和0.40±0.12 log(CFU/g),同时,乳酸菌可抑制贮藏期间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的生长,而传统处理方式不能抑制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在贮藏期间的生长。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和传统处理方式对鲜切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颜色、硬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没有不利影响,不过,采用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在贮藏2 d后会使鲜切苹果的感官评分降低,采用传统含氯杀菌剂处理后,在第0 d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氯气的味道,使其感官评分较低。
【关键词】:鲜切苹果 肠炎沙门氏菌 霉菌和酵母 紫外 乳酸菌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55.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献综述11-19
- 1.1 前言11
- 1.2 鲜切果蔬概述11-12
- 1.3 鲜切果蔬中的微生物12-13
- 1.3.1 普通微生物12-13
- 1.3.2 致病微生物13
- 1.4 鲜切果蔬的贮藏温度和货架期13-14
- 1.5 鲜切果蔬杀菌技术14-16
- 1.5.1 传统杀菌技术14
- 1.5.2 新型杀菌技术14-16
- 1.6 预测微生物学在鲜切果蔬中的应用16-17
- 1.7 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17-18
- 1.8 研究意义18
- 1.9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8-19
- 2 试验方案19-29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19-21
- 2.1.1 试验材料19
- 2.1.2 供试菌种及培养条件19-20
- 2.1.3 主要试剂和设备20-21
- 2.2 实验方案21-29
- 2.2.1 接种液准备21-22
- 2.2.2 苹果样品处理22
- 2.2.3 样品接种22
- 2.2.4 肠炎沙门氏菌和霉菌和酵母预测模型的建立22-23
- 2.2.5 紫外灯最佳照射剂量的确定23-24
- 2.2.6 有抑菌作用的乳酸菌的筛选24-26
- 2.2.7 乳酸菌最佳接种浓度的确定26-27
- 2.2.8 紫外杀菌与乳酸菌抑菌相结合27
- 2.2.9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27
- 2.2.10 苹果品质指标的测定27-29
- 2.2.11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9
- 3 结果与分析29-57
- 3.1 生长模型的建立29-33
- 3.1.1 肠炎沙门氏菌生长模型29-31
- 3.1.2 霉菌和酵母模型31-33
- 3.2 紫外照射剂量的选择33-40
- 3.2.1 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表面微生物的影响33-36
- 3.2.2 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品质的影响36-40
- 3.3 乳酸菌最佳接种浓度的选择40-51
- 3.3.1 乳酸菌的筛选40-45
- 3.3.2 乳酸菌浓度的选择45-51
- 3.4 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51-57
- 3.4.1 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51-54
- 3.4.2 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对鲜切苹果品质的影响54-57
- 4 讨论57-63
- 4.1 生长模型的建立57-58
- 4.2 紫外照射剂量的选择58-60
- 4.3 乳酸菌浓度的选择60-62
- 4.4 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62-63
- 5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结论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王庆国;孙凯;;加工过程中减少鲜切果疏微生物危害的方法[J];蔬菜;2007年07期
2 潘永贵;谢江辉;史光燕;;鲜切番木瓜最适加工成熟度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3期
3 王佳;胡文忠;孟宪军;王艳颖;;鲜切南瓜不同部位生理代谢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8期
4 张华;董月强;李星科;司俊玲;;高密度二氧化碳技术对鲜切莲藕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3年01期
5 姜爱丽;胡文忠;;果蔬鲜切产品在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年01期
6 彭丽桃,任小林,饶景萍;国外洁净鲜切食品的原材料质量控制[J];中国果菜;2001年02期
7 孙书静;鲜切花的冷藏技术[J];北方园艺;2003年02期
8 高翔,陆兆新,张立奎,郁志芳,张卫东;鲜切西洋芹辐照保鲜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年07期
9 彭贵霞,郁志芳,夏志华,康若yN;鲜切山药片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年02期
10 高翔,陆兆新,张立奎,郁志芳;超声波气泡清洗鲜切西洋芹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怎样选择鲜切花[A];河南风景园林——学术论文集(第三期)[C];2005年
2 ;鲜切花的家庭保鲜法[A];河南风景园林——学术论文集(第三期)[C];2005年
3 胡文忠;姜爱丽;何煜波;乌兰其其格;刘程惠;;鲜切香蕉微生物种群的鉴定与安全控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艳颖;景琳琳;胡文忠;;鲜切萝卜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高伟勤;王奕文;许玲;;鲜切生菜有害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控制法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姜爱丽;胡文忠;田密霞;刘程惠;王艳颖;何煜波;金黎明;;草酸处理对鲜切富士苹果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刘程惠;姜爱丽;何煜波;田密霞;王艳颖;胡文忠;;鲜切冬瓜保鲜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程惠;王艳颖;田密霞;何煜波;姜爱丽;胡文忠;;鲜切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及生理生化的变化[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姗;姜爱丽;胡文忠;王艳颖;刘程惠;;乳酸钙处理对鲜切花椰菜生理生化及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高伟;田宝玲;中奇;;乌鲁木齐鲜切花基地建设及品种选优与栽培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黄克家;“岚灵花鸟”开设鲜切花批发市场[N];东方城乡报;2005年
2 黄慧;物流拖了云南鲜切花发展后腿[N];云南科技报;2004年
3 章一灵 本报记者 顾海洋 吴亚鹏;我市鲜切花产业成规模[N];贵阳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顾海洋 吴亚鹏;贵阳鲜切花名扬海外[N];贵阳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吴亚鹏;本地鲜切花出省 政府出一半运费[N];贵阳日报;2007年
6 柏斌;云南前三季鲜切花出口821多万美元[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温燕;牡丹鲜切花芳踪缘何难觅[N];洛阳日报;2007年
8 柏斌;昆明鲜切花产值12亿元[N];云南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李莎 通讯员 蒋继真;我省鲜切花出口形势喜人[N];云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莎 通讯员 王铭;我省鲜切花“香飘”世界[N];云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海波;鲜切茭白品质劣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吴志霜;高压惰性气体处理对鲜切菠萝和苹果冷藏期间货架期延长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孟祥勇;加压氩气及其联合处理对鲜切青椒和黄瓜保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郁志芳;鲜切芦蒿的品质和酶促褐变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学杰;高压对鲜切生菜品质与微生物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王兆升;鲜切生姜褐变机理及保鲜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蒋娟;鲜切莲藕褐变的生理生化机制及蛋白表达差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俊超;三种鲜切蔬菜的气调包装设计[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范林林;不同保鲜处理方式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5年
3 陈美龄;蓝莓和鲜切西兰花减压保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任丽芳;鲜切胡萝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其保鲜技术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
5 闫怡;鲜切青椒和鲜切油豆角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天博;鲜切菊芋褐变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7 程丽林;影响鲜切马铃薯褐变相关酶及底物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8 庄言;鲜切水芹保鲜护绿技术及其软罐头开发[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9 黄和升;鲜切蒲菜保鲜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张婷;鲜切牛蒡护色保脆技术及其软罐头开发[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紫外结合乳酸菌处理在鲜切苹果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7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