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银系纳米抑菌复合材料在饮用水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08:50
【摘要】:水体的细菌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饮用水进行抑菌处理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本研究以无机抑菌添加剂Ag,Cu为主要抑菌组分,制备了三种复合材料:CTS/PVP/Fe3O4/Ag复合材料,含银掺氮碳材料,负载Cu/Ti O2介孔碳材料;并以饮用水中常见的大肠杆菌(E.coil)为代表菌种,进行抑菌研究。CTS/PVP/Fe3O4/Ag复合材料是以壳聚糖(CT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共混物(CTS/PVP)为抑菌颗粒基材,用溶胶法制备CTS/PVP/Fe3O4/Ag共混抑菌颗粒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具有较优抑菌性能的CTS/PVP/Fe3O4/Ag的最佳制备条件:C(Ag NO3)=0.8%,C(CTS)=1.5%,C(PVP)=2%,C(Fe3O4)=2.5%。利用红外表征对CTS/PVP/Fe3O4/Ag中活性基团之间的结合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借助电镜(SEM)对球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观察到颗粒表面均呈现致密均匀外观,加入Ag和Fe3O4后可以看到二者存在于颗粒表面和镶嵌于颗粒内部;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了Ag被还原为纳米级Ag单质且弥散状态较好;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的数据显示了材料具有很强的饱和磁化率,很容易受到外界磁场的吸引。颗粒材料的理化性能、抑菌持久使用性能及实际水体中的抑菌性能也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含银掺氮碳材料的是由对苯二胺和乙二醛反应生成的一种希夫碱碳氮聚合物作为基材,以Ag NO3作为添加剂,利用Ag+与该聚合物中N原子配位形成一种聚合物材料,并将材料高温碳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碳材料。物理吸附仪揭示了材料为介孔材料,其吸附脱附过程为单层到多层吸附在介孔的内表面;X射线衍射(XRD)证明碳材料中Ag的结晶度较高;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材料C,N,Ag元素存在一定化学键的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碳材料表面出现纳米Ag单质;原子力显微镜(AFM)发现材料表面存在大量不规则结构,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比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较满意的抑菌效果,且抗银流失性能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负载Cu/Ti O2介孔碳材料是以对苯二胺与钛酸四丁酯混合后加入Cu2+,使Cu2+以配位键的形式结合在对苯二胺中的N原子上,并使钛酸四丁酯水解为氢氧化钛,再加入乙二醛,使对苯二胺与之交联,聚合形成一种负载Cu/Ti(OH)4的希夫碱聚合物,最后将材料高温碳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碳材料。热重分析仪(TGA)确定材料的最佳碳化温度为600℃;物理吸附仪表明材料为一种介孔的长程有序的碳材料,其吸附脱附过程为单层到多层吸附在介孔的内表面;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材料中出现了纳米级的Ti O2以及Cu单质等晶相;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明材料中C,N,Cu,Ti等元素具有一定的化学键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碳材料中Cu的还原形式。结果表明,Cu/Ti O2均以纳米形式均匀负载在碳材料表面,且结合良好。当希夫碱与Ti O2的摩尔比为5:2时,材料的炭化温度为600℃时,该材料可具有90%以上抑菌率。在实际应用中,该材料显示出较满意的抑菌效果,且抗铜流失性能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R1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标准[J];石油化工设计给排水;1974年03期

2 路凯,鄂学礼,陈亚妍;美国现行饮用水标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2期

3 李瑞英,陈敏,陈玉真,杨非;饮用水卫生 喝什么水好[J];山东食品科技;2001年02期

4 徐风;;饮用水:新标准 新品质——解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J];大众标准化;2007年03期

5 左金龙;;饮用水中污染物质及其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之一)[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08期

6 左金龙;;饮用水中污染物质及其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之二)[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09期

7 栾芳;李秋萍;沙靖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铝含量[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J];标准生活;2009年07期

9 王硕;朱华平;柴志妮;谷传玲;;国际饮用水安全评价[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11期

10 田华;马永红;常虹;张华;张建江;薛亚龙;;驻乌部分维稳部队饮用水中砷、汞、硒含量的调查[J];地方病通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伟;;澳门与内地饮用水法律制度比较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周晓菁;周晓红;;饮用水中的氡发射值得关注[A];饮用水安全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吕维群;;宝钢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和改进[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叶卓明;吕志荣;李洪才;;地表水污染与饮用水安全对策[A];第五届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暨第三届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丛芬;;兰州市水质浊度的现状[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小凤;姜秋;辛宏杰;;饮用水中的微生物风险[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琳琰;朱志良;张荣华;洪军;仇雁翎;赵建夫;;离子印迹聚合物对水中砷-铬离子的共吸附作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张绮;王克波;敖淑清;王惠娟;;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A];江苏省性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陈媛;岑况;陈家玮;;湘中某村饮用水水质分析及其与癌症发生的关系[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郑明东;;生命之源 未雨绸缪——关于南江县城饮用水安全的调查报告[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学安;谨防饮用水标准“开倒车”[N];检察日报;2013年

2 朱秦;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是什么?[N];兵团日报(汉);2000年

3 赵雪;我国饮用水标准落后发达国家20年[N];科技日报;2005年

4 市政协委员 霍玉夫;修订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N];哈尔滨日报;2007年

5 记者 常熠;我市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N];衡水日报;2007年

6 ;英国:神奇“救命”水壶,可将脏水变饮用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蒋兴华邋曾丹;让广大群众喝上健康饮用水[N];贵州政协报;2008年

8 记者 邹清丽;饮用水水质状况有待改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陈乐甲 徐佳 本报记者 张坤;“福庐泉”包装饮用水为健康保驾护航[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10 记者 周琳 刘元旭;水标准中还有多少“水分”?[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玲玲;混凝-微滤工艺制备饮用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李荣光;饮用水应急处理技术集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雅柔;贵阳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少鹏;传统工艺下饮用水水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韩冰;2013-2014年济宁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熊志伟;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的法律规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5 王洋;银系纳米抑菌复合材料在饮用水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许恩信;饮用水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伟;北京市饮用水细菌学检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胡艳玲;彭阳县新农村生活饮用水化学特征分析与水质安全评价[D];长安大学;2009年

9 刘丽;英国饮用水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刘宁;气相色谱在饮用水水质检测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6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796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