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声机理的激光超声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声机理的激光超声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超声检测技术在医疗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工业技术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对检测技术的精度、有效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作为超声无损检测领域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无死区的优势,并且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检测。然而,由于目前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光声能量转换效率低的缺点,在实际应用中为获得理想幅值的超声信号需要使用高功率密度激光,这通常会对检测对象造成损坏。因此对光声能量转换效率的改进技术成为近年来激光超声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激光超声技术为基础,建立了接触式激光激发超声波的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激光特性与检测对象特性对超声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约束能量吸收层方式的接触式激光激发超声波的结构,旨在提高光声能量的转换效率,在不损坏检测对象的前提下获得理想幅值的超声信号,并推导了这种结构相比直接在物体表面激发超声波的光声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倍数。在建立的激光超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对不同结构的激光激发超声过程进行仿真,同时采用实验室具备的激光器进行实验验证,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比确定最有效的激发结构。接着,论文深入研究了激发结构中各部分材料、几何尺寸以及工工艺对激发超生的影响,设计了收发一体式后向接收的激光超声探头。最后,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对激光超声探头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直观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激光直接在物体表面激发超声波相比该激光超声探头拥有更高的幅值;与传统压电超声相比激光超声探头有更高的频带,因此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分辨力、精度。本文在提高光声转换效率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据此设计了高效率的收发一体式后向接收激光超声探头,为后续的扫查式检测与成像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关键词】:激光超声 无损检测技术 光声转换效率 后向式激光超声探头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02.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注释表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论文研究意义11
- 1.2 论文研究背景11-13
- 1.3 激光超声技术理论研究现状13-14
- 1.4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14-15
- 1.5 论文研究安排15-17
- 第二章 激光激发超声波的理论基础17-32
- 2.1 激光能量吸收特性分析17-20
- 2.2 基于激光能量吸收的物体表面温度场分析20-26
- 2.2.1 金属物体表面温度场分析20-25
- 2.2.2 非金属物体表面温度场分析25-26
- 2.3 激光照射物体表面后发生的物理现象26-31
- 2.3.1 热弹效应26
- 2.3.2 辐射压效应26-27
- 2.3.3 表面熔化效应27
- 2.3.4 烧蚀、蒸发、等离子形态效应27-29
- 2.3.5 在气体与液体中激发超声波29-30
- 2.3.6 外界温度改变对激光超声的影响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基于表面约束的激光超声仿真与实验32-52
- 3.1 激光超声建模32-35
- 3.1.1 激光超声 1D模型32-33
- 3.1.2 激光超声 3D模型33-35
- 3.2 激光器参数分析35-37
- 3.2.1 激光波长35-36
- 3.2.2 脉冲能量36
- 3.2.3 辐照区域与光束能量分布36
- 3.2.4 脉冲宽度与脉冲重复率36-37
- 3.3 激光激发超声纵波的仿真与实验分析37-51
- 3.3.1 激光超声仿真背景与实验系统介绍37-38
- 3.3.2 样件自由表面激发超声的仿真与实验38-43
- 3.3.3 基于能量吸收层覆盖的激发结构实验43-44
- 3.3.4 基于透明固体与液体约束层的激发结构实验44-45
- 3.3.5 基于约束液体层的激发结构仿真与实验45-46
- 3.3.6 基于约束金属薄膜层的激发结构仿真与实验46-51
- 3.4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 一体式后向接收激光超声探头设计52-61
- 4.1 两种激光超声探测模式对比分析52-53
- 4.2 一体式后向接收激光超声探头设计53-55
- 4.2.1 激光入射能量吸收层的角度54
- 4.2.2 石英块几何尺寸确定54-55
- 4.2.3 光纤与透镜55
- 4.2.4 光纤与透镜55
- 4.3 激光超声的接收方法55-56
- 4.4 能量吸收层56-58
- 4.4.1 金属膜层选择56-57
- 4.4.2 金属膜层加工方案设计57-58
- 4.4.3 约束液体层功能分析58
- 4.5 一体式后向接收激光超声探头模拟实验分析58-59
- 4.6 本章小结59-61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61-63
- 5.1 总结61
- 5.2 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济美;;超声挤压[J];新技术新工艺;1982年05期
2 贺庆华;;微孔超声冲挤[J];电加工;1987年04期
3 韦良强;于杰;秦舒浩;何敏;;聚合物熔体超声挤出技术研究综述[J];塑料;2012年05期
4 王菊香,赵恂,潘进,尹新方;超声电解法制备超细金属粉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4期
5 彭蕾;陈刚;赵玉涛;王军;黄康;;高能超声对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2年01期
6 王菊香,潘进,赵恂,尹新方;超声电解法制备超细金属粉的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1997年03期
7 梁春虹;黄惠华;;超声波场致效应对酶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07年02期
8 靳慧霞;董滨;孙颖;雷兆武;;超声协同紫外灭活大肠杆菌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1期
9 黄慧丹;史益强;崔志芹;;超声在结晶中的应用与进展[J];广东化工;2013年06期
10 孙凤梅;宋长江;翟启杰;;超声凝固细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现代铸铁;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中营;吴胜举;周凤梅;黄利波;;超声及其联用技术的杀菌效果[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2 洪豫北;;超声止孕方法与相关参数的选取[A];2010年超声医学和医学超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刚;杨日福;张伟;范晓丹;李春梅;丘泰球;;超声耦合其他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邓永智;李文权;;海藻多糖的超声水解[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邵健;陈洪振;缪新磊;朱永伟;;超声调制电加工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及试验[A];第15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13年
6 李儒荀;平雪良;孙广能;;光、电、磁、声在食品和发酵工业中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贺庆华;;微孔超声冲挤[A];第五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特种加工篇与综合性论文篇)[C];1986年
8 郝长春;王欣敏;朱久玲;杨静;何光晓;孙润广;;超声控释载药脂质体影响因素[A];2013年全国功率超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卢群;丘泰球;刘晓艳;罗登林;卢义刚;;超声物理效应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研究[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雄;聚合物微塑件超声模压粉末成型方法及其塑化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范功端;水体中微囊藻的超声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李辉;超声、微波助萃取及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草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5年
4 刘彬;低频超声激活光敏化合物损伤蛋白质分子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袁鹤然;铝合金超声—交流TIG复合焊电弧行为与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王小梅;超声对麦冬多糖结构、溶液行为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姜;聚合物共混物熔体在超声作用下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在注射过程中的结构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金刚;空化效应在强化EDTA降解及在模拟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飞;超声脉冲改善微电铸镍铸层反光性能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2 宋e,
本文编号:281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