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下层间隔震结构非结构构件动力响应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U352.12
【部分图文】:
第1章绪论2动,根据地震灾害统计,建筑物距离地震断层较近时与较远时比较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和附属结构的破坏程度明显增加[7]。近断层地震动的区域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人员界定断层距在20km以内并强烈的依赖于断层破裂机制的地震动为近断层地震动,包括破裂效应的地震动和地面发生永久位移的地震动[8-11]。近断层地震动与普通地震动最明显的特征是富含长周期,大峰值的速度和位移脉冲,由于近断层地震动的特殊性,需要引入除震中距,震源距等常规描述外,还需引入描述观测点到断层面距离的定义[12,13],如图1-1所示。jbR:断层距(在地面上观测点到断层在地表的投影的最短距离)。upR:观测点到断层破裂面的最短距离。soisR:观测点到发震断层面的最短距离。hy,poR震源距(观测点到断层面的初始破裂点的距离)。图1-1断层距离定义示意图Fig.1-1Definitionofdifferentfaultdistances1.2.2近断层地震动基本特征(1)滑冲效应滑冲效应近断层地震动主要表现形式,当地震断层上下两盘产生相对运动,断层两边的地面出现了不可恢复的位移。在时程曲线中有特殊表现,含有滑冲效应的地震动位移时程有台阶状的改变,速度时程出现半个单方向脉冲,这也是含有滑冲效应地震动的显著特点[14]。具体位移时程和速度时程的表现形式如图1-2所示。陈之毅,熊求正等[15]挑选不同种类的近场地震动和选场地震动,对四层的地铁站进
第1章绪论4向性效应地震波对短周期结构影响比滑冲效应地震波对短周期结构影响大,滑冲效应对长周期结构的影响比向前方向性效应对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大。李爽[26]、李新乐[27]等,研究发现向前方向性效应脉冲地震波表现出明显的特性,就地震动本身表现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而言,位移的变化最大,加速度的变化最小,因此可以将PGV与PGA的大比值作为区分方向性效应脉冲地震波的特点之一。图1-3方向性效应地震波示意图Fig1-3.Schematicdiagramofdirectionaleffectseismicwaves(3)上下盘效应上下盘效应也是近断层地震动另一重要特征,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指的是:地震能量释放导致地面永久上下错动,产生一个地层断面,断面与地面的夹角若大于90°则为下盘,若小于90°则为上盘[28]。上下盘的位置关系如图1-4所示,R1和R2为上盘和下盘的断层距,上盘的断层距明显要大于下盘的断层距。断层距是影响地震动强度的很大一个因素,因此位于上盘的地震动强度要比位于下盘的地震动强度大得多,这就是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29-30]。这也就说明就同一地震而言,上盘衰减速度比下盘衰减速度慢[19]。王栋[28]等对我国台湾集集地震和美国北岭地震采集到的上下盘效应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位移、速度、加速度时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具有上盘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其位移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要大于周边的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具有上盘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反应谱值,在较多的周期内要大于相同断层距下近断层地震动的反应谱。汪大洋[33]等研究上下盘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对短周期结构与长周期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上盘效应地震动对短周期结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下盘效应对长周期结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Abrahamson[34]等对美国北岭地震选取近断层地震
第1章绪论5值明显放大。图1-4上下盘效应示意图Fig1-4Schematicdiagramoftheupperandlowerdiskeffects1.3层间隔震结构研究现状1.3.1层间隔震结构应用传统的隔震方式为基础隔震,是在主体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适用于结构规则,有功能性需求的新建建筑。而对于一些平面不规则的建筑,需要加固的既有建筑,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地基下地质复杂的结构,受到海水侵蚀结构等特殊形式的结构,这些结构使用基础隔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层间隔震具有方便施工,便于管线维修更换,不需要预留基础位移空间等优势,层间隔震适用性更广[36]。随着层间隔震技术的逐渐推广,在国外和国内已经有很多建筑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在日本层间隔震技术应用较多,有60余栋楼采用了层间隔震。东京的Sumitomo大厦在11层与12层设置隔震层[38]。藏野市防灾安全中心在既有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上设置隔震层,隔震层上部增加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过核算该层间隔震结构在大震时能满足使用要求[39]。HuMing、SiHongjun等对日本东京地区的一座九层结构进行加固,该结构形式特殊4层以下为型钢混凝土,4层以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案为在四层柱顶设置隔震层进行隔震加固[40-41]。国内也有层间隔震应用实例,宿迁市银座商场,该建筑由地上4层的大底盘结构和底盘之上的16层塔楼结构组合而成,隔震层设置在大底盘和塔楼之间。我国台湾大学的土木系大楼共九层,采用一层隔震结构体系,在一层柱顶设置隔震层。1.3.2层间隔震结构研究现状层间隔震结构在世界和我国的实际项目中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研究人员现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有限元模拟、振动台试验为主。研究人员就层间隔震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软件模拟,得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群;轩鹏;徐义明;徐艳红;;建筑结构层间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展望[J];工业建筑;2015年11期
2 徐超;陈波;李小军;陈学良;吕红山;耿飞;温增平;;芦山M_S7.0地震建筑结构震害特征[J];地震学报;2013年05期
3 韩文庆;王亚超;盖超;李风雷;刘昊;;基于结构-设备动力相互作用的户内式变电站抗震设计优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4 火明譞;赵亚敏;陆鸣;;近断层地震作用隔震结构研究现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3期
5 李旭;Carlos Estuardo Ventura;何敏娟;;近断层地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杨迪雄;赵岩;;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隔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7 江义;杨迪雄;李刚;;近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高层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9期
8 国巍;李宏男;柳国环;;非线性建筑物上的附属结构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9 陈立春;王虎;冉勇康;孙鑫喆;苏桂武;王继;谭锡斌;李智敏;张晓清;;玉树M_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J];科学通报;2010年13期
10 李爽;谢礼立;;近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德稳;层间隔震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及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2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月茹;基于强震动台阵记录的地震动相干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2 胡卢成;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3 马小丹;频率比对设备—结构—土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8年
4 侯奔;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5 刘海朝;考虑设备不同作用位置的设备—结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郝梦平;AP1000核电站屏蔽厂房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7 董娉怡;哈尔滨高校校园防震避难空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张现宾;结构—设备耦合体系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段燕玲;隔震结构近断层地震响应振动台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0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6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