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控制的33000kVA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M727.3;TF33
【部分图文】:
8图2-1矿热炉三电极交流供电示意图这种粗放型的供电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会导致短网部分的阻抗增大。根据矿热炉电源低电压、大电流的运行性质可知,这种供电模式系统的无功功率较大,导致功率因数偏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系统功率因数低于0.9运行时,将会增加企业的电费负担。除此之外,功率因数偏低还会使得电极的损耗增加,这就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受到损失[23]。为了降低功率因数,企业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无功功率补偿的方法。因此在这种粗放型供电模式下,企业将不得不增加无功功率补偿的设备。2.2.2矿热炉交流电源可采取的主电路方案分析以电网工频经变压器降压后直接向矿热炉负载供电的方案是目前交流矿热炉供电系统广泛采用的方案。在这种方案下,有两种变压器的接线方式,一种是采用一台三相变压器来降低三相交流电压的供电方式。另一种是使用三台规格参数完全相同的单相变压器来降低三相交流电压的供电方式。目前可采用的变压器原副边绕组的接线方式为变压器原边三角形或星形接线方式,变压器副边三角形或星形接线方式,这样的组合共有四种接线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接法为三角形-三角形接法。这种接线方法的典型特点是当矿热炉三相电极出现电流不平衡的情况时,系统中产生的三次谐波会被限制在绕组的三角形接法内,并不会进入到电网对其造成污染,因而这种方法能消除三次谐波对电网的污染[24]。采用的这种粗放型供电模式,因为矿热炉系统工作所需的低电压大电流的工作性质使得矿热炉短网电抗压降很高,导致无功功率很大,功率因数较低,就需承担政府供电部们高额的罚款。除此之外,这种矿热炉供电模式的有功功率较低,损耗较大,产量较低。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企业就必须使用无功补偿的方法,提高功率因?
率因数低的问题难以解决。同时采用交流供电时因三相电流很难平衡,严重时造成炉内短路,引发设备故障。2.3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2.3.1矿热炉直流供电原理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与工频交流供电系统的主要区别就是在变压器与短网之间增加一个整流装置。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它的优势在于功率因数高,效率高。由于直流电产生的电弧比交流电产生的电弧更加稳定,所以降低了电极消耗,噪声污染也会减轻。直流供电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够节约电能,增加产量,对于铁合金冶炼的技术经济指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示意图如图2-2所示[25]。图2-2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2.3.2矿热炉直流供电优势矿热炉工频供电电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抗压降所带来的无功损耗,由公式:fLIWLIU14.32L×==。当矿热炉容量一定时,短网长度L为定值,如果降低频率f,感抗压降LU便会随之降低,所以将交流供电改为直流供电,因直流电频率为零,所以理论上讲这种改变可令感抗压降LU降为零,使得母线压降仅为电阻压降,可使入炉电压增加8%~20%,大幅度地提高了系统功率因数,将原来低于0.80的功率因数提高至0.95以上,实现了10%~25%的节能效果,这就是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比交流供电系统更加适用于矿热炉向大容量发展的基本原理[26]。矿热炉采用直流供电还具有以下优势:(1)为了降低注入电网的谐波含量,矿热炉直流电源的整流电路脉波数经常设计为12脉波及以上,因为12脉波可控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电流的纹波约为500Hz,所占总输出电压电流的比例很低,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可大幅度降低短网上的电抗压降,从而减少短网上的能量损失,入炉功率得以提高。(2)因为直流电源使用闭环控制的方法,输出的直流电稳定度高于0.5%,因此能产生更加稳定的电弧,系统发
坝湃钡愣员?(1)先饱和电抗器调压再整流变压器二次侧整流管整流的方案因为饱和电抗器拥有能够在带负载的情况下调节电压的特性,所以该方案可应用于大容量矿热炉直流电源行业。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调节饱和电抗器的饱和程度来调节整流变压器一次侧的电压,使得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电压随之变化,然后整流变压器二次侧再采用整流管整流的方案。这种方案中使用的饱和电抗器具有很多缺点,如因饱和电抗器体积较大必然使得整流柜的体积进一步增大,除此之外,这种方式的调节响应速度较慢并且调节范围较窄、系统效率较低[28]。图2-3先饱和电抗器调压再整流变压器二次侧整流管整流原理框图(2)整流变压器一次降压二次侧晶闸管整流的方案电网输入的交流电首先经由整流变压器降压,再由变压器二次侧晶闸管整流,从而获得直流电。采用这种方案时,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直接与整流柜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兵;黄细霞;王飞;;基于DSP的变频电源电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5年01期
2 童军;郭伟东;;基于DSP和CPLD的铸造用中频电源设计[J];铸造技术;2012年04期
3 林献坤;余双;陶晨;;基于DSP的电动执行机构相序检测及缺相保护方法[J];测控技术;2017年02期
4 何志鹏;;基于DSP的数字多媒体网络教学终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20年02期
5 张涛;王磊;;基于DSP的带式输送机乘人越位监控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创新;2020年03期
6 周燕菲;袁文玉;孙晓婷;黄毅;;基于DSP技术的直流伺服电机调速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年03期
7 许林康;张营;李丹;王港;党博;;基于双路DSP的救援井探测数据通信系统[J];传感器世界;2020年01期
8 李春杰;李洪美;赵明伟;;基于项目的DSP原理及应用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融合教学探讨[J];高教学刊;2020年16期
9 王智;覃方君;黄春福;佟林;;基于DSP的旋转调制惯导系统电机控制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20年03期
10 胡士亚;葛浩;;基于抖音平台的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斌;基于DSP平台的磁悬浮轴承数字控制系统[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玉强;基于DSP的色散介质FDTD算法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孙科林;基于多核DSP的实时图像处理平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兵;基于DSP的液压振动台功率谱复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汪东;异构多核DSP数据流前瞻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张晓飞;基于DSP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陈升来;基于小波变换的遥感图像压缩及其DSP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陈杰男;基于概率计算的无线通信DSP系统高效VLSI实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陈洋;DSP等赤潮藻毒素对哺乳类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许志远;雾天降质图像增强方法研究及DSP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泽宇;DSP控制的33000kVA直流矿热炉供电系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20年
2 贺鹏程;一种DSP广告点击率预测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聂红祥;基于DSP的专用吊舱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刘珍林;基于DSP的并联双向DC-DC电源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5 王帅哲;基于DSP的混合有源电力谐波抑制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6 徐可;基于DSP的同步发电机半实物实时仿真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7 殷磊;基于DSP的煤矿钻机的监控装置设计[D];东南大学;2018年
8 刘通;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检测与控制策略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9 毛乾锟;基于DSP的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10 何双宗;基于多核DSP的可重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9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7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