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锂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14:13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电池,因为具有高比能量、无污染等优势而备受青睐。为了获得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成为了研究重点。磷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磷基材料电子导电性较差,且在脱嵌锂过程中体积膨胀严重,所以其电化学性能在循环中会变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磷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基于此,本论文在磷/碳复合材料(P/C)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两种改进方案:第一种:通过向P/C复合材料中加助剂改善活性体红磷的性能;第二种:用更加优异的基体材料将活性炭代替。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以具有良好导电性且价格低廉的活性炭和红磷为原料,通过简单高效的球磨法制备P/C复合材料。确定球磨10个小时为最优球磨时间;红磷:活性炭=9:1(质量比)为最优配比。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P/C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612 mAh g-1。结果表明:活性炭与红磷机械混合,活性炭不仅增强磷/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还降低了磷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一定程度提高了磷/碳电极的循环稳定性。2.在P/C复合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助剂硫进一步提高活性体红磷的电化学性能,制备了磷硫/碳复合材料(PS/C)。PS/C负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为4.2 × 10-12 cm2s-1。电流密度为200 mA g-1,PS/C负极在200次循环之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935.3 mAh g-1,该电极在电流密度为2000 mA g-1测试条件下,450次循环,仍能保持473.8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结果表明:一部分硫通过与磷的化学键合,可以得到磷硫键合可以大大提高磷的导电性。一部分硫作为助剂,形成稳定的锂硫化合物通过毛细作用锚定在电极表面,减少红磷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提高红磷的循环稳定性。3.将活性炭基体改变为具有更高机械稳定性的rGO-C3N4基体。利用简单的球磨法,将红磷通过化学键与rGO-C3N4基体界面连接,制备红磷/rGO-C3N4复合材料,形成快速离子/电子通道,构建优异的机械结构。电流密度200 mA g-1,红磷/rGO-C3N4负极材料600次循环之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可逆比容量1032.6 mAh g-1,循环电流密度增加至2000 mA g-1,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800 mAh g-1左右,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结果表明:红磷与rGO-C3N4基体通过P-C键和P-N键形成界面连接,提供更多离子和电子传输通道,增强导电性。此外,rGO-C3N4基体可以有效缓解红磷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稳定电极结构,从而提高循环稳定性。
【学位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M9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电池组,示意图,电池


?2,涂覆于铜箔上,将该铜箔放入真空??烘箱中,在80"C温度条件下,真空保持10小时左右后取出;将烘千后的铜箔切成半径??为0.8cm的圆形片,便制备出电化学测试所用的负极极片。??2.?3.?2扣式电池组装??将上述极片作为工作电极,金属锂片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电池隔膜为聚丙烯膜,??采用CR2032型号扣式电池,电解液为LiPF6/EC/DEC,将金属Li片与负极极片装配成??扣式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组装的整个过程要在充满惰性气体氩气气氛的手套箱??内进行。组装顺序如图2.1所示,且在组装过程中保持电解液充分浸润,最后用封口机??封口,避免电解液漏出,防止电解液腐蚀电池。??外壳??疼齡泡沫镍??锂片??私?隔膜??r ̄?]?电极片??外壳??图2.1电池组装示意图??Fig.?2.1?Assembly?diagram?of?cell??2.4电化学性能测试??2.4.?1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组装完毕的扣式电池在静置一定时间后,恒电流充放电的测试在LAND测试系统上??进行,CT2100型蓝电测试系统作为电池测试系统,测试充放电电流密度范围一般从??20〇11认&到aOOOmAg-1,充放电电压范围是0.02V?2.5V,循环次数在一般为100、200、??500次。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可以得到极片材料的比容量、循环寿命、循环稳定性等性??能情况。电池的倍率性能测试是在不同电流密度下测试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本论文一??般选取测试电流密度为:200、400、600、800、1000和2000?mA?g-1,在每个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次数相同,为10次。??-10?-??

谱图,图谱,复合材料,活性炭


?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3.2.1球磨时间对磷/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〇????以?—2?^?1000-?一??獻??丨丨§?800t??I?III?id?,.M|?6>?<??:??????1?40°-??1?.?200-??<r^j?丨I丨ii|i?i?i?;丨丨丨|丨丨丨丨?mu?|?■??20?40?60?80?2〇?40?60?80??20?(°?2e-??图3.1?(a)不同球磨时间P/C复合材料的XRD图谱,(b)活性炭XRD图谱??Fig.?3.1?(a)?XRD?patterns?of?P/C?composites?with?ball?grinding?time?of?4?hours,6?hours?and?10??hours,?(b)?XRD?patterns?of?the?active?carbon??图3.1a是P/C复合材料在7/3配比下,球磨4、6和10小时所得材料以及研磨红磷??的XRD图谱。从图中单质红磷的XRD谱图可以看出,在15°、37°以及65°出现了强度??不大的宽化的衍射峰,并且在球磨不同时间所得P/C复合材料XRD谱图的相同位置出??现了衍射峰,P/C复合材料的衍射峰与红磷的衍射峰相呼应,证明P/C复合材料中有红??磷的存在。此外,根据图3.1b活性炭的XRD谱图,可以得到P/C复合材料中含冇活性??炭,但是活性炭的特征峰并不明显,这可能是活性炭比例小的原因。??3.?2.?2球磨时间对磷/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30001???—4h????6h????2500???▲?1〇h??

循环伏安曲线,复合材料,曲线,循环伏安曲线


?锂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图3.2是在红磷与活性炭7/3的条件下,不同球磨时间P/C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比??较,测试电流密度为200?mA?g-1。在该电流密度条件下,充放电循环50次之后,球磨??10h的P/C复合材料仍能保持532.3?mAh?g-1的比容量,比容量保持率为57.1%,而球磨??4h和6h?P/C负极材枓循环50次之后的比容量保持率分别为20%和23%。由数据可得,??球磨10h的P/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优于球磨4h和6h的P/C复合材料。由此可以得??出球磨1?Oh为实验反应的最佳球磨反应时间。??3.?2.?3磷碳比例对磷/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j?ifi?b:i ̄ ̄:?;??:ri??1???*?,??300-???A?m??r500-^?i???▲?,???|?1000.??湖??/?/?/??to???30?40?50?〇?0?100?200?300?400?500??Cycle?numbef?2.?/?otvn??【^伽(】341?三^??I_^?02.?八??卜:??;?一;??I?&?,?〇〇-????I.?---??-?—Charge?caoacity???60?s?g?f/??f?1500.???DnenaTj#?capacty?|?;.?'?l?.??i::V?:;'??J—,——^_,_,__]〇?————,——??SO?100?ISO?200?0?5?1?0?15?20?2&??Cyae?niimbar?P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肖方明;彭果戈;肖志平;唐仁衡;;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16年05期

2 李求忠;魏芬;何小英;吴静嫆;黄雪梅;;锂离子电池Co_3O_4/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3期

3 袁晓梅;杜倩;陶伟;朱彦荣;诸荣孙;伊廷锋;;锂离子电池Na_2Li_2Ti_6O_(14)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J];有色金属工程;2018年04期

4 韩理;张苗;杨朝;苏丹阳;王静;;硫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现代技术陶瓷;2018年04期

5 张瑛洁;刘洪兵;;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5年04期

6 刘旭燕;朱新杰;陆友才;潘登;;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年01期

7 张万红;方亮;岳敏;于作龙;;碳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J];电池;2006年01期

8 刘晓静;秦琳琳;施一宁;郑明森;董全峰;;二氧化锡/碳气凝胶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1年03期

9 尹朝丽;赵海雷;郭洪;仇卫华;;SnSb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J];电池;2006年01期

10 谢健,曹高劭,赵新兵;FeSb合金的吸放锂行为(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冯小钰;锂离子电池碳酸盐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苏明如;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张志薇;二次电池凝胶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山东大学;2017年

5 李成均;含钛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吕晓欣;锂离子电池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D];苏州大学;2016年

8 李欢欢;转换类负极材料的界面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林宁;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卫强;锂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

2 郑浩;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3 童震坤;锂离子电池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4 陈煜;多孔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0年

5 李莹莹;锂离子电池钛基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班庆初;锂离子电池硅/铝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向军;锂离子电池用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马啸啸;由农田废弃物制备炭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9 蒋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10 李硕;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8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