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流化床技术已经在化工、机械、原子能源等方面都有较多应用,液固两相流的流动状态尤为复杂,为了更深入了解液固外循环流化床中的颗粒循环流动的特性,在已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数值模拟的方法,应用软件STAR CCM+,进一步观察颗粒流动特性,对影响颗粒流动的关键部件—喷嘴的安装位置及口径比模拟,并且用文丘里管结构替代喷嘴处结构,使其更利于颗粒循环装置处颗粒的循环流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内颗粒的流动状态更加容易观察,如压力、速度、湍动能、涡量、颗粒的运动轨迹,经过对喷嘴及文丘流管结构进行模拟发现,喷嘴的安装位置决定喷嘴出口上下涡旋的关系位置,喷嘴的口径比决定喷嘴出口处的负压大小,从而影响涡旋的大小。喷嘴对三通管处颗粒的循环效果,主要是受负压与涡旋卷吸位置的影响,喷嘴出口处负压越大,喷嘴本身造成压降越小,阻力越小,效果会越好。文丘里管与喷嘴结构在同一操作工况参数下进行模拟,文丘里管结构的性能比喷嘴结构要更利于颗粒循环。结果表明:喷嘴的不同安装位置与口径比都对两相流的压力、速度、湍动能、涡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喷嘴安装位置L=0mm时,喷嘴出口出负压较低,涡量卷吸影响位置适宜,喷嘴口径比为0.375时,喷嘴出口速度及湍动能的变化规律,能很好的给颗粒提供动能,使颗粒能够正常循环。在用文丘里管结构替代喷嘴结构以后,发现在文丘里喉管处造成的负压增大大了一倍,而且总体压降变小,阻力变小,当文丘里管收缩段长度为150mm时,文丘里管前后压降较低,喉管处负压较低,阻力较小,喉管长径比为4的时候,喉管处负压较低,压降变化较为平稳,流体波动小,消耗能耗少,且在水平管段形成的涡旋,影响距离较远,可以有效的阻止颗粒因受重力作用而过早沉淀。
【关键词】:液固外循环流化床 喷嘴 文丘里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51.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循环流化床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9-10
- 1.2 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结构发展现状10-14
- 1.2.1 内循环流化床换热器11
- 1.2.2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11-13
- 1.2.3 加入辅助流体的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13
- 1.2.4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的优点13-14
- 1.3 射流技术14-16
- 1.4 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颗粒循环装置16-18
- 1.4.1 喷嘴结构的研究16-17
- 1.4.2 文丘里管结构的研究17-18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简介和STAR CCM+软件介绍19-27
- 2.1 CFD介绍19-21
- 2.2 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数学模型21-25
- 2.2.1 离散化方法21
- 2.2.2 定常与非定常流动21
- 2.2.3 层流与湍流21
- 2.2.4 湍流模型21-23
- 2.2.5 本文选用的数学模型23-25
- 2.2.5.1 湍流模型24
- 2.2.5.2 颗粒lagrange的受力模型24-25
- 2.3 STAR CCM+软件介绍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27-43
- 3.1 几何区域建模27-31
- 3.1.1 几何模型27-30
- 3.1.2 边界条件30-31
- 3.2 下降段工作状况与全流场模拟31
- 3.3 喷嘴安装位置对流场的影响31-36
- 3.3.1 喷嘴安装位置对压降的影响31-33
- 3.3.2 喷嘴安装位置对速度的影响33-34
- 3.3.3 喷嘴安装位置对湍动能的影响34-35
- 3.3.4 喷嘴安装位置对涡量的影响35-36
- 3.4 喷嘴口径比对流场的影响36-39
- 3.4.1 喷嘴口径比对压降的影响36-37
- 3.4.2 喷嘴口径比对速度的影响37
- 3.4.3 喷嘴口径比对湍动能的影响37-38
- 3.4.4 喷嘴口径比对涡量的影响38-39
- 3.5 颗粒对喷嘴出口区域流场的影响39-40
- 3.6 喷嘴与文丘里管两种结构型式的性能比较40-41
- 3.7 本章总结41-43
- 第四章 文丘里颗粒循环装置的结构优化模拟43-53
- 4.1 几何区域建模43-45
- 4.1.1 几何模型43-44
- 4.1.2 边界条件44-45
- 4.2 收缩段长度对流场的影响45-48
- 4.2.1 收缩段长度对压降的影响45-46
- 4.2.2 收缩段长度对速度的影响46
- 4.2.3 收缩段长度对湍动能的影响46-47
- 4.2.4 收缩段长度对涡量的影响47-48
- 4.3 喉管长径比对流场的影响48-51
- 4.3.1 喉管长径比对压降的影响48-49
- 4.3.2 喉管长径比对速度的影响49-50
- 4.3.3 喉管长径比对湍动能的影响50
- 4.3.4 喉管长径比对涡量的影响50-51
- 4.5 对文丘里喉管处及扩散段流场的影响51-52
- 4.6 本章结论52-5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3-55
- 5.1 结论53
- 5.2 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1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旭东,马春元,李振山,项光明,陈昌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2 程亮;刘宇;李华民;仝利娟;申琪;;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8年01期
3 李萃斌;苏达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J];水泥技术;2010年03期
4 白丁荣;金涌;俞芷青;姚文虎;;循环流化床操作特性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7年01期
5 王怀彬;何伟才;张子栋;刘文铁;;内循环流化床除尘效率的试验[J];环境保护;1991年07期
6 王政,谢巧玲;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对锅炉灰渣量的影响[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年03期
7 陈恒志,李洪钟;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研究现状及展望[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8 赵明举,曹青,宋旗跃,谢克昌;不均匀布风的内循环流化床特性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4期
9 刘雷霆,毛卫清;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3年03期
10 曹长青,刘明言,王一平,秦秀云,胡宗定;(气)-液-固循环流化床的研究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彦;孙立;Harold Boerigter;;造纸废料在循环流化床内气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兵;王怀成;王海兵;;电除尘器净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锦龙;王义俊;;300WM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荣 本报记者 张志勇;建设循环流化床机组[N];江西日报;2006年
2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记者 田玉良 通讯员 李永利 周雪峰;首台国产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刘星;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落户内江[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静;环保技改 白马一季度利润增3倍[N];四川日报;2009年
8 唐忠春 刘飞;CFB,内电人的骄傲[N];西南电力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侠;赤峰热电循环流化床机组达一流[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明 通讯员 傅光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孟磊;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7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王俊;无烟煤粉循环流化床预热燃烧和NO_x生成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2 周祖旭;细粉碳燃料在循环流化床的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吴松畔;高通量/高密度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流动特性[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韩祺祺;循环流化床液固两相及气液固三相的CFD-DEM模拟[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赫宇;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白俊杰;循环流化床声发射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孙陆军;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8 张腾;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冷态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秦成虎;循环流化床的虚拟演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10 吴晓风;燃煤循环流化床置换燃烧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9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