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视角下泉州县后街历史地段的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18:40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泉州作为我国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首先“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泉州城市名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存量挖潜背景下,城市发展重新聚焦历史城区,重振历史地段活力,最重要的是泉州有着浓厚的“宗族自治”和“铺境社区自治”等传统,有强烈的本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在多元参与名城保护的新阶段,泉州“自下而上”的基层力量为历史地段的活化更新和社区营造创造了条件。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有机更新的视角,通过对泉州县后街历史地段的保护研究,使其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展,为泉州古城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两种方法,对县后街历史沿革及现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归纳出该地段存在的问题。目前由于对地段内街巷肌理和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缺乏对传统风貌的保护意识,还有多年来自然与人为干预的影响,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地段内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缺乏有效控制,新建建筑的体量外观破坏历史街巷的协调等问题,致使其原有的风貌和地段的价值遭到破坏。对于如何在县后街历史地段的保护过程中,重新呈...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县后街局部鸟瞰(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1章绪论9门街,东至南俊路。其中县衙风貌保护区27.3公顷。县后街街巷名称是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形成:在历史上是位于晋江县古县衙(现泉州市公安局内)的后街,而又因为打破了传统上东西走向为街,南北为路的特定规制,具有别样特色。梳理地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后街历史地段的街巷格局、传统肌理、院落空间、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要素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从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系统的进行保护来进行深刻的探讨,最后形成一个适合本地段的保护模式。1.3.2相关概念的阐释(1)历史地段历史地段的概念来源于国外,在1933年宣布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为历史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在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对历史地段的内涵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概括,提出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1。在国内“历史地段”这个名词的定义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得到具体阐释,指的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2。经过多年的发展,历史地段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现有的保1李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D].大连理工大学,2009.2伍明辉.川渝地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图1-2县后街历史地段保护范围(来源:作者加绘,底图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和居民,在实地获取了有关保护研究的非常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是论文研究基础资料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更加透彻的对历史地段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为后文保护方法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矗1.5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1.5.1研究内容论文以泉州县后街历史地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古城历史地段保护和城市更新问题的研究,提出以有机更新理论为基础的保护策略,并落在泉州县后街的保护和更新的实践中。论文从有机更新的角度着手,重点研究在古城历史风貌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段如何进行保护提升,以期为国内其他类似的历史地段的保护提供参考。图1-3菊儿胡同院落修缮对比(来源:《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城镇改造更新规划探析——以南通唐闸老镇为例[J]. 聂佳佳,周向频. 建筑与文化. 2018(12)
[2]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提升策略[J]. 刘辉龙. 中国文化遗产. 2018(04)
[3]常州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研究[J]. 王燕,王新军,王继开. 绿色科技. 2017(17)
[4]长春市东天街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J]. 李之吉,张雨晴.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7)
[5]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台东镇”为例[J]. 张峰,李泉涛. 枣庄学院学报. 2017(04)
[6]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J]. 巢耀明,史淑洁. 建筑与文化. 2015(05)
[7]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博弈研究[J]. 黄瑛,徐建刚,张伟. 城市规划. 2013(09)
[8]古城及历史街区的研究与保护——以泉州中山路的保护为例[J]. 谢南雄.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9]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J]. 吕楠. 规划师. 2010(12)
[10]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 殷帆,刘鲁,汪芳.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3)
博士论文
[1]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 谢少亮.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D]. 刘克华.南京大学 2011
[3]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D]. 戴彦.重庆大学 2008
[4]旧住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延续性改造研究[D]. 朱玲.天津大学 2013
[5]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 方可.清华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微更新视角下长春东天街历史地段保护研究[D]. 张雨晴.吉林建筑大学 2018
[2]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设计[D]. 李如诗.中国美术学院 2017
[3]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的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 孙怡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4]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D]. 夏铭.昆明理工大学 2015
[5]长治主城区旧城有机更新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杨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韩城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尺度的保护与延续研究[D]. 张文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D]. 史淑洁.东南大学 2015
[8]旅顺近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D]. 刘扬.大连理工大学 2011
[9]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 赵幸.清华大学 2010
[10]古城历史地段可持续保护与更新研究[D]. 丁慧.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28358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县后街局部鸟瞰(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1章绪论9门街,东至南俊路。其中县衙风貌保护区27.3公顷。县后街街巷名称是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形成:在历史上是位于晋江县古县衙(现泉州市公安局内)的后街,而又因为打破了传统上东西走向为街,南北为路的特定规制,具有别样特色。梳理地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后街历史地段的街巷格局、传统肌理、院落空间、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要素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从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系统的进行保护来进行深刻的探讨,最后形成一个适合本地段的保护模式。1.3.2相关概念的阐释(1)历史地段历史地段的概念来源于国外,在1933年宣布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为历史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在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对历史地段的内涵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概括,提出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1。在国内“历史地段”这个名词的定义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得到具体阐释,指的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2。经过多年的发展,历史地段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现有的保1李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D].大连理工大学,2009.2伍明辉.川渝地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图1-2县后街历史地段保护范围(来源:作者加绘,底图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和居民,在实地获取了有关保护研究的非常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是论文研究基础资料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更加透彻的对历史地段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为后文保护方法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矗1.5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1.5.1研究内容论文以泉州县后街历史地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古城历史地段保护和城市更新问题的研究,提出以有机更新理论为基础的保护策略,并落在泉州县后街的保护和更新的实践中。论文从有机更新的角度着手,重点研究在古城历史风貌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段如何进行保护提升,以期为国内其他类似的历史地段的保护提供参考。图1-3菊儿胡同院落修缮对比(来源:《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城镇改造更新规划探析——以南通唐闸老镇为例[J]. 聂佳佳,周向频. 建筑与文化. 2018(12)
[2]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提升策略[J]. 刘辉龙. 中国文化遗产. 2018(04)
[3]常州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研究[J]. 王燕,王新军,王继开. 绿色科技. 2017(17)
[4]长春市东天街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J]. 李之吉,张雨晴.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7)
[5]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台东镇”为例[J]. 张峰,李泉涛. 枣庄学院学报. 2017(04)
[6]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J]. 巢耀明,史淑洁. 建筑与文化. 2015(05)
[7]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博弈研究[J]. 黄瑛,徐建刚,张伟. 城市规划. 2013(09)
[8]古城及历史街区的研究与保护——以泉州中山路的保护为例[J]. 谢南雄.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9]西安城墙内侧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J]. 吕楠. 规划师. 2010(12)
[10]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 殷帆,刘鲁,汪芳.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3)
博士论文
[1]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 谢少亮.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D]. 刘克华.南京大学 2011
[3]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D]. 戴彦.重庆大学 2008
[4]旧住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延续性改造研究[D]. 朱玲.天津大学 2013
[5]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 方可.清华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微更新视角下长春东天街历史地段保护研究[D]. 张雨晴.吉林建筑大学 2018
[2]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设计[D]. 李如诗.中国美术学院 2017
[3]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的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D]. 孙怡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4]历史地段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D]. 夏铭.昆明理工大学 2015
[5]长治主城区旧城有机更新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杨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韩城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尺度的保护与延续研究[D]. 张文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D]. 史淑洁.东南大学 2015
[8]旅顺近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D]. 刘扬.大连理工大学 2011
[9]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 赵幸.清华大学 2010
[10]古城历史地段可持续保护与更新研究[D]. 丁慧.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28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92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