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油类污染区时空演变过程的GPR描述
本文关键词:地下油类污染区时空演变过程的GPR描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渗漏出或抛洒出的石油,在自身重力及毛细力联合作用之下,沿着固体骨架颗粒间的空隙进入包气带,使非饱和层首先遭受污染,过量石油继续下渗至地下水面以上形成自由流体,并随地下水流动进行扩散,形成更大的污染区。本文针对地下油类污染区时空演变不同阶段表现的介电特性和探地雷达异常特征开展实验和正演模拟研究,分析不同阶段污染介质遵循的介电模型,探地雷达探测剖面异常特征和描述评定方法,以图确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提高探地雷达资料处理的针对性和解译准确度。研究表明:(1)和清洁非饱和砂土相比,污染非饱和砂土介电常数增大,初始含水量越大,增大幅度越大。污染非饱和砂土介电常数主要受含水量控制,虽然随含油量增大介电常数相应增大,但增幅小于1。混合介电常数和各组分介电常数关系可用CRIM型公式表达。在探地雷达剖面上非饱和污染砂土表现为高幅低频异常特征,异常幅度和砂土初始含水量相关。实验显示当初始体积含水量低于10%时,异常难以识别。初始含水量越大,越易于识别异常特征。污染区走时异常并不明显。(2)呈自由流体分布的石油污染区同样表现为高幅低频异常特征,和潜水面形成的反射轴相交。随着污染区扩展,异常范围相应增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污染区介电常数显著变小,造成对应位置含水层底部反射轴上翘现象,成为识别污染的典型标志。(3)污染物降解过程,污染区呈明显的孤立高幅低频异常特征。随着时间增长,石油污染物持续降解,污染区异常特征减弱。利用振幅能量切片法可实现污染区的三维空间描述。对比不同阶段研究结果,可以确定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非饱和带内污染区描述较为困难,但可实现对自由流体扩散和降解阶段石油污染区时空演变过程的有效描述。虽然利用反射波走时法可建立污染介质介电模型,但实际应用中利用该方法确定混合介质介电常数、分析污染物含量并不可行。探讨新型、有效的混合介电常数求取方法是实现基于GPR资料进行污染物含量分析的关键,也是论文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油类污染 探地雷达 剖面特征 介电模型 饱和区 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20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GPR被证实是进行地下有机污染探测的有效手段12-13
- 1.2.2 地下油类污染区的探地雷达异常特征众说纷纭13-14
- 1.2.3 油类污染物的介电模型建立仍处于实验室阶段14-17
- 1.3 研究意义17-18
- 1.4 技术路线18
- 1.5 研究成果18-20
- 2 非饱和带内石油污染区扩散过程GPR描述20-38
- 2.1 污染非饱和砂土介电特征实验研究20-28
- 2.1.1 实验过程20-21
- 2.1.2 反射波法求取介电常数21-22
- 2.1.3 实验结果分析22-28
- 2.2 非饱和带石油污染区GPR异常特征实验研究28-33
- 2.2.1 实验过程28
- 2.2.2 实验结果分析28-33
- 2.3 非饱和带内油类污染区探地雷达正演模拟33-37
- 2.3.1 高频天线探测油污染砂土探测剖面正演模拟33-35
- 2.3.2 低频天线油污染砂土探测剖面正演模拟35-37
- 2.4 小结37-38
- 3 毛细带内自由相石油污染区迁移过程GPR描述38-56
- 3.1 自由相石油污染区扩散过程GPR监测实验38-49
- 3.1.1 实验设计38-40
- 3.1.2 数据处理40-41
- 3.1.3 数据分析41-49
- 3.2 污染区平均含油饱和度求取49-52
- 3.3 基于GprMax的毛细带内油类污染区探地雷达正演模拟52-55
- 3.4 小结55-56
- 4 石油污染物地下降解过程的GPR描述56-70
- 4.1 实验设计56-57
- 4.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57-67
- 4.2.1 降解过程GPR实测剖面特征57-63
- 4.2.2 降解过程污染区反射波特征63-67
- 4.3 土壤含油量与反射波振幅比较67-69
- 4.4 小结69-70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70-72
- 5.1 结论70-71
- 5.1.1 关于石油污染砂土的介电性质70
- 5.1.2 关于油污染区的GPR探测剖面特征70
- 5.1.3 探地雷达剖面对污染区范围的反映能力70-71
- 5.1.4 对污染区含油量的探测能力71
- 5.2 建议71-72
- 参考文献72-76
- 个人简历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和庆,李福娇;近海海面油类漂流扩散的研究和预测实践[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2 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王六顺,张福崇,王玉梅;河北省沿岸沉积物中油类的分布和评价[J];河北渔业;2005年03期
3 冯新;荷兰开发超声波振动法净化油类污染土壤的新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1996年01期
4 蔡清海,陈于望;福建省海岛周围水体和底质中油类的污染状况[J];海洋通报;1998年04期
5 王静芳,韩庚辰;大连湾近岸沉积物中油类污染的研究[J];海洋通报;1994年04期
6 曹志平;;我国沿海船舶油类污染的分析和预防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09年14期
7 霍云龙;邝伟民;张亚南;暨卫东;;我国近海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1年05期
8 刘新华,吴永锋,钟佐,沈照理;土壤油类污染治理的水力冲洗和表活剂冲洗技术初步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9 任伟;;关于“9·15”“圣狄”轮船舶油类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思考[J];珠江水运;2011年14期
10 刘新华,戴卿林;地下水系统油类污染治理方案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民政;;探讨“我国海洋油类污染”的预防和控制[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立;叶荪;;浅谈防治北部湾油类污染的措施[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伟;;“9.15”圣狄轮船舶油类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思考[A];2010年中国航海学会危险货物运输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新柯;孙文峰;张岩;;太赫兹层析成像对油类污染的检测[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陈家金;;船舶操作性油污染的形成及其对策[A];山东航海学会、山东海事局2007年度优秀论文专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杜峻晓;母亲河,何时还你洁净身躯?[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浩;地下油类污染区时空演变过程的GPR描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闫扬;海洋油类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卢大平;水运散装油类与化学品的分类方法及品名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4 王仙丽;地下油类污染区探地雷达(GPR)探测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梁耶心;韩国的海上油类污染和补偿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张秋红;论我国防止船舶油类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地下油类污染区时空演变过程的GPR描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9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