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长吉高铁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与韧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3-17 22:27
  本文以长吉高速铁路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运行特性、客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两方面对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特征进行分析,掌握长吉高速铁路运营现状,获取长吉高速铁路的客流量的波动规律。同时,从人、机、环境、管理四方面剖析风险源,总结长吉高速铁路运营事故类型与事故原因,全面辨识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要素,找出长吉高速铁路运营的核心风险因素。其次,分析恶劣天气对高速铁路运营的影响,研究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以特征要素和对评价指标的要求、选取原则为基准,构建恶劣天气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析韧性指标内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外部之间的相互反馈关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完成对指标相互关系的描述;在计算超矩阵方面借用超级决策软件(Super Decisions)的优势,计算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为适应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结合可拓理论与云模型构建恶劣天气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网络层次分析-可拓云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恶劣天气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评价流程。最后,对恶劣天气下长吉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进行评价,证明所构建的恶劣天气高速铁路运营系统韧性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与实用...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吉高铁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与韧性评价


本文研究思路与路线图

示意图,铁线,高速铁路


第二章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特征分析9第二章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特征分析长吉高速铁路是吉林省内典型的城际高速铁路,具有高速铁路典型的快速、舒适、便捷、准时等特点,使得城市间真正实现“公交化”,不但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乘车时间,还使得长吉高速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加速发展。因而重视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特性和运行事故的分析,保证其长久的安全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长吉高速铁路概况长吉高速铁路的建设总投资103亿元左右,是东北地区的首条高速铁路,连接着吉林省经济最繁华的两个城市,即长春与吉林市,线路共计112.49公里,线路总计设了5个车站,即吉林站、双吉站、九台南站、龙嘉站、长春站,具体示意图见图2.1。线路共设计了60座桥梁,桥长共计34公里,约占全线长度的1/3;路基全长70公里,约占全线长度的64%;共计6座隧道,总长共计5.5公里,约占全线长度的1/20。2007年长吉高速铁路开始施工建设,2011年1月11日正式开始投入运营,设计预留时速250公里,实际运营时速200公里。线路途经长春市内,西与长春西站相接,接入哈大高速铁路。图2.1长吉高铁线路图长吉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的目的是为了在长春与吉林市之间塑造合理科学的交通格局,此前,长春市到吉林市的车程在2小时左右,自长吉高铁开通后缩短至近37分钟,长春与吉林市之间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极大地提升了两市间交通通道的运输服务水平。长吉高速铁路与哈大高速铁路、哈齐城际铁路共同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快速铁路客运网,是东北地区“三纵四横”铁路网的关键组成

关系图,安全风险,高速铁路,管理因素


第三章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19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践行、具体作业者和管控者的安全素养的水平、对危险行为的管制,以及对灾害和事故的预测及控制等。3.3长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前文强调过高速铁路运营系统是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繁杂系统,运营安全波及面广,致使发生事故的因素种类繁杂,且对运营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要求极高,其涉及建设、运营管理、指挥调度等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运营系统的人、机、环、管理四大方面协同配合,共同保障运营安全。因此人、机、环境、管理四方面是事故的关键因素。若想研究特殊灾害下长吉高速铁路的运营系统的恢复能力,对其韧性进行评价,就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即从人-机-环境-管理分析其核心安全风险因素所在,以此来找出韧性评价的核心指标。其内在关系见图3.1。图3.1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的人-机-环境-管理因素关系图1.人的因素长吉高速铁路首要的是客运,人的行为是矛盾的重点,人的行为涉及到高速铁路运营的逐一环节,用了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短时间不能满足要求,那么人就成为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如:高专业水平素养、敏捷的反应速度、应对隐患发生时的处置能力等。此方面研究对象是长吉高铁与运营相关的工作人员、旅客、运输过程中可能参与的社会其他人员,涉及的范围包括负责旅客进出站、乘降车的车站、负责列车调度运行的车辆段、负责运输过程中列车上服务的客运段、以及所有与运营相关的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工作范围。根据安全行为学、安全人机工程对人的危险行为的探究,并结合安全心理学,对高铁运营安全来说,人的风险影响评价从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业务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工程系统韧性评价[J]. 陈群,黄骞,陈哲,王志扬.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11)
[2]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 李刚.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17)
[3]韧性城市恢复力评价模型构建[J]. 吴波鸿,陈安.  科技导报. 2018(16)
[4]辽宁省城市弹性及其空间分异测度[J]. 李博,张帅,王艺.  城市问题. 2018(08)
[5]城市社区洪灾抗逆力影响因素及其评价——以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为例[J]. 冯倩倩,刘德林.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4)
[6]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 李彤玥.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5)
[7]韧性理论在安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J]. 黄浪,吴超,杨冕,王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7(03)
[8]基于功能依赖网络的体系韧性分析[J]. 陈宽,李元元,罗云峰,王明哲.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6(03)
[9]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 程学庆,李月,舒继承,刘可敬.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5(04)
[10]我国推进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J]. 徐振强,王亚男,郭佳星,潘琳.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5)

硕士论文
[1]地铁施工现场安全系统韧性评价研究[D]. 郝倩雯.西安工业大学 2019
[2]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曾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7
[3]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D]. 张艳潮.大连交通大学 2017
[4]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研究[D]. 徐文秀.大连交通大学 2015
[5]高铁运营过程安全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其实践[D]. 王娇娇.大连交通大学 2014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于辰成.西南交通大学 2014
[7]极值理论在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宛玉.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
[8]高铁通信系统CTCS列控安全数据传输研究[D]. 孙向群.西南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87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087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