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5:10

  本文关键词: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矿地下采掘活动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地表建(构)筑物的损坏。我国首条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经过晋煤集团寺河煤矿。该工程投资浩大,对国民经济意义深远。本文以特高压线路山西段一处采动影响区寺河煤矿为研究对象,结合寺河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采取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等研究手段,对寺河煤矿地表地表沉陷特征及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的留设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寺河煤矿1308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以及对高压线塔的影响进行了现场实测。根据实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求取了岩层移动的角值参数。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综合分析得出了寺河矿重复采动下的角值参数,并采用垂线法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的尺寸进行了优化。最后,采用概率积分法对1308工作面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进行了预计,根据预计结果对高压线塔进行采动影响评价,提出了高压线塔压煤开采和保护技术措施;以1308工作面上方的N155高压线塔为原型,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运用FLAC分析了不同的工作面开采长度对高压线塔的影响,得出1308工作面开采长度为150m时是最佳方案。本文的研究为高压线塔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减轻采动损害和保护地表建(构)筑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压线塔 地表沉陷 岩层移动 概率积分法 保护煤柱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32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开采沉陷理论研究现状11-12
  • 1.2.2 高压线塔下采煤研究现状12-13
  • 1.2.3 高压线塔变形监测研究现状13-14
  • 1.2.4 高压线塔维护加固研究现状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8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技术路线15-18
  • 2 寺河矿地质采矿条件及地表观测站设计18-38
  • 2.1 矿井概况18-23
  • 2.1.1 地理交通位置18-19
  • 2.1.2 地形地貌19
  • 2.1.3 煤系煤层特征19-23
  • 2.2 工作面采矿地质条件及高压线塔现状23-26
  • 2.2.1 工作面开采情况23
  • 2.2.2 高压线塔现状23-26
  • 2.3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26-35
  • 2.3.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参数分析26-30
  • 2.3.2 倾斜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30-32
  • 2.3.3 走向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32-33
  • 2.3.4 测点数目及其密度33
  • 2.3.5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站记录33-35
  • 2.4 本章小结35-38
  • 3 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及角值参数研究38-54
  • 3.1 地表观测站观测成果38-40
  • 3.2 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研究40-49
  • 3.2.1 地表下沉特征分析40-43
  • 3.2.2 地表倾斜特征分析43-46
  • 3.2.3 地表曲率特征分析46-49
  • 3.3 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分析49-51
  • 3.3.1 地表移动角量参数计算方法49-50
  • 3.3.2 地表移动角量参数确定50-51
  • 3.4 寺河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51
  • 3.5 本章小结51-54
  • 4 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设计研究54-62
  • 4.1 特高压线塔与工作面位置54-55
  • 4.2 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留设55-60
  • 4.2.1 保护煤柱留设方法55-56
  • 4.2.2 保护煤柱留设参数选取56-58
  • 4.2.3 寺河矿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留设结果58-60
  • 4.3 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留设比较分析60-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5 高压线塔移动变形分析62-80
  • 5.1 概率积分法预计研究分析62-72
  • 5.1.1 寺河煤矿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研究62-66
  • 5.1.2 利用公式及经验规律求参66-68
  • 5.1.3 概率积分法预计结果及分析68-72
  • 5.2 开采沉陷对高压线塔影响的数值分析72-78
  • 5.2.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72-74
  • 5.2.2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的确定74
  • 5.2.3 煤岩力学参数的确定74-75
  • 5.2.4 工作面开采长度对高压线塔的影响75-78
  • 5.3 高压输电线塔下开采防护措施78-79
  • 5.3.1 开采技术措施78
  • 5.3.2 开采过程中对高压线塔的变形监测措施78-79
  • 5.4 本章小结79-80
  • 6 结论与展望80-82
  • 6.1 主要结论80
  • 6.2 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8
  • 作者简历88-90
  • 学位论文数据集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峰;;地表沉陷治理的新方法[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2 公茂旭;陈加更;吕国庆;;承压含水层自身性质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J];煤矿安全;2013年02期

3 许凯;;固体充填综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4 张义之;再论矿床排水疏干引起的地表沉陷[J];化工矿山技术;1979年04期

5 王冠平;;煤矿地表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J];煤矿环境保护;1989年03期

6 张和生,刘洪福,韩建伟;测氡技术在地表沉陷观测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彭和Y·罗,房维军,鱼云龙;预测沉陷影响的模拟[J];陕西煤炭技术;2000年01期

8 蒋建平,高广运;地下工程引起的不均衡地表沉陷分析[J];煤炭学报;2003年03期

9 姜晨光,贺勇,梁安波,盖玉松,廖明全;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的新认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10 姜晨光,钟建民,贺勇,廖明全,崔专,栾永健;矿山地表沉陷盆地的监测与数学模拟[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仲杰;佟利明;;地表沉陷灾害机理与控制方法[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树;;地表沉陷区交通运输安全性预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滕永海;王金庄;赵洪亮;;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庞庆刚;;钱家营矿地表沉陷区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陈新建;赵法锁;赵兵朝;刘小平;吴韶艳;;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预测[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运江;闫增会;庞尔雷;;鲍店矿上部采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与实践[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麻凤海;范学理;王泳嘉;;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时间空间过程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德民;马凤山;张亚民;杨长祥;贾高华;;急倾斜矿体分步充填开采对地表沉陷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石兴华;石富源;;采煤引起地表沉陷的防治与土地复垦生态景观技术[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国超;;红柳林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沉陷监测设计[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屈金星;煤矿地表沉陷问题严重[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记者 吴华国 冯丽;萍乡:采煤导致78平方公里地表沉陷[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晖;青兰高速公路沿线北八特采空区地表沉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彭帅英;高速公路下伏多层采空区地表沉陷数值模拟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国忱;矿山地表沉陷综合治理投资决策系统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6年

4 张学东;工矿区地表沉陷D-InSAR监测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阎跃观;DInSAR监测地表沉陷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张连贵;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胡海峰;不同土岩比复合介质地表沉陷规律及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伟;地表沉陷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瑞;基于GIS矿山地表沉陷预警信息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晨;煤矿开采地表沉陷预计与生态恢复[D];山西大学;2015年

4 李小庆;淮北矿区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白二虎;条带式Wongawilli采煤法覆岩与地表沉陷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徐飞亚;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小卫;煤矿井工开采地表沉陷预测与保护、修复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郑娟;煤炭井工开采的地表沉陷影响预测与生态综合整治、恢复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何祥亮;淮北矿区杨柳矿地表沉陷综合评价及沉陷区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武彩霞;平朔三号井工矿边邦开采区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关键词: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20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