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底栖生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04 16:07

  本文关键词: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底栖生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莱州湾位于中国渤海南部,是渤海重要的渔场、产卵场和索饵场。小清河是流入莱州湾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其河口位于莱州湾西南部,是中国重度污染的中小河口的典型代表,是莱州湾的主要污染源,其对莱州湾生态环境的影响势必影响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水和沉积环境变化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因此利用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监测的指标并进行生态系统健康度量已经被广泛认可。本文根据2008-2013年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8个航次采集的表层沉积物及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参数(包括粒径组成、硫化物、有机碳、总氮和重金属)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大型底栖生物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AMBI指数和M-AMBI指数对该研究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水环境、沉积环境物理化学参数与三种生物指数的关系探讨了各指数在研究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中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小清河河道及河口区域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硫化物含量较高,呈现较强还原性沉积环境特征,该区域总有机碳、总氮和重金属的含量明显高于盐度大于24的近海区域。河道及河口区域采集的一些样品沉积物中的TOC和TN含量超过了发生最低级别生态毒性效应的浓度,可能对暴露的底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Pb是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首要污染因子,达到“中”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均为“低”污染水平。研究区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中”、“低”潜在风险水平,Cd、Hg、Pb较大的潜在生态风险造成其所在站位达到“中”潜在风险水平。另外,河口的风险指数值显著大于近海区域的风险指数值。研究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0种,其中多毛类46种,软体类35种,甲壳类34种,其它5种。河口和近海区域采集到的物种数显著高于河道内的。小清河河道区域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以EGII和EGV类物种为主,河口区生物群落组成主要以EGH和EGIV类物种为主,而近海区域生物群落组成主要以EGI和EGII类物种为主。沿着河道、河口向近海方向底栖生境质量呈现明显提高趋势,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多样性指数H’评价结果为:河道区域指数均值为1.14,河口区域为1.75,,近海区域为1.70,三个区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等级均为中等,但是河口及近海区域的底栖生境质量要好于河道区域。AMBI指数评价结果为:河道区域指数均值为3.44,河口区域为3.56,而近海区域为1.86,河道及河口底栖生境评价等级为中等,近海区域为良好,近海区域底栖生境质量显著优于河道及河口区域。M-AMBI指数的评价结果为:河道区域指数均值为0.29,河口区域为0.40,近海区域为0.48,河口及近海区域底栖生境评价等级为中等,而河道区域为差,河口和近海区域的底栖生境质量显著高于河道的。三种指数对河口区域底栖生境质量等级评价均为中等;在河道区域,M-AMBI给出了比AMBI和H’更差的底栖生境质量等级;而在近海区域,AMBI给出了比M-AMBI和H’更好的底栖生境质量等级。通过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底层水环境和沉积环境物理化学参数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系统地验证了三种生物指数在研究区底栖生境质量评价中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体盐度、溶解氧、COD、溶解无机氮、叶绿素a以及沉积化学因子硫化物和总有机碳与AMBI和M-AMBI值之间相关关系显著,但是与多样性指数H'值无显著相关性。在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污染经常引起海洋生态系统中对化学品耐受力很弱的物种的减少甚至消失,而使具有强耐受力的物种存活下来。由于多样性指数H’认为所有的物种在传递群落结构和受影响的信息时是同等的,导致该指数值在不同区域评价中无显著差异,这使得该指数在评价研究区底栖生境质量时很不灵敏。因此,相对H’来说,AMBI和M-AMBI指数可能更适宜对该区域的底栖生境质量的评价。本文通过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环境的污染特征、河口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及底栖生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沉积环境污染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小清河进一步治理,莱州湾的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参考数据和预警。
【关键词】:小清河口 沉积环境 底栖生境质量 生物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5;X8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13
  • 1.2 莱州湾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研究现状13-15
  • 1.2.1 小清河概况13-14
  • 1.2.2 关于小清河口现状的研究14-15
  • 1.3 基于生物指数进行底栖生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15-20
  • 1.3.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5-16
  • 1.3.2 Bentix生物指数16-17
  • 1.3.3 AMBI指数17-18
  • 1.3.4 M-AMBI指数18-19
  • 1.3.5 BOPA指数19-20
  • 1.3.6 摄食多样性指数20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0-23
  • 1.4.1 研究内容20-21
  • 1.4.2 技术路线21
  • 1.4.3 论文创新点21-23
  • 2. 材料与方法23-26
  • 2.1 站位布设23
  • 2.2 样品采集及处理23-25
  • 2.2.1 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处理23-24
  • 2.2.2 底栖动物样品和海水样品采集和处理24-25
  • 2.3 数据处理分析25-26
  • 3.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风险评价26-38
  • 3.1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分析26-33
  • 3.1.1 表层沉积物粒度、氧化还原特性及硫化物分布特征26-28
  • 3.1.2 表层沉积物中TOC、TN的含量及分布特征28-29
  • 3.1.3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29-33
  • 3.2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风险评价33-36
  • 3.2.1 表层沉积物硫化物风险评价33
  • 3.2.2 表层沉积物TOC、TN风险评价33-34
  • 3.2.3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34-36
  • 3.3 小结36-38
  • 4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38-53
  • 4.1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分析38-41
  • 4.1.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38-39
  • 4.1.2 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特征39-40
  • 4.1.3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与水化学、沉积化学因子的关系40-41
  • 4.2 基于底栖生物指数的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41-51
  • 4.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评价41-43
  • 4.2.2 AMBI指数评价43-45
  • 4.2.3 M-AMBI指数评价45-46
  • 4.2.4 三种生物指数与水化学、沉积化学因子的关系讨论46-48
  • 4.2.5 AMBI指数和M-AMBI指数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48-51
  • 4.3 小结51-53
  • 5. 研究结论53-55
  • 5.1 研究的结论53-54
  • 5.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54-55
  • 参考文献55-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63
  • 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小城;吴乃成;周淑婵;蒋万祥;李凤清;蔡庆华;;引水型电站对河流底栖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及生态需水量[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2 王超;王睿睿;闫启仑;陈红星;闫吉成;;温度对底栖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3 黄凌风,郭丰,门谷茂,李少菁;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研究[J];海洋科学;2001年10期

4 高爱国,徐凤山,李朗,刘峰,陈爱萍,孙海青;北极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域海底底栖贝类遗壳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5 黄劲绮;许洁忠;金兆根;何召新;杨小毛;;深圳沙头角湾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10期

6 孙刚;盛连喜;千贺裕太郎;;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7 甘慧媚;李靖;谭凤仪;徐润林;;深圳福田红树林底栖纤毛虫的群落生态学[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3期

8 张青田;王新华;胡桂坤;;天津海域底栖线虫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J];四川动物;2011年05期

9 黄凌风,郭丰,闵雪峰,侯宇博;厦门岛东海岸沙滩底栖甲藻的春季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陈建琴,常青,徐颖,苏翠荣,姚琪;苏南水网部分航道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及其水质评价[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凌风;门谷茂;李少菁;;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余婕;刘敏;许世远;侯立军;刘巧梅;欧冬妮;刘华林;;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营养盐N迁移转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江锦祥;李荣冠;;福建泉州湾底栖贝类生态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泉鸿;吴永华;石学法;;菲律宾海北部底质沉积中的深海底栖介形虫[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涛;刘胜;黄晖;李秀保;张成龙;;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底栖微藻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邢前国;;基于现场光谱的潮滩底栖微藻对风浪的响应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民波;;河口水生生态系统底栖无脊椎动物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杜国英;郑异教;;河口潮间带底栖微藻群落结构的时空间变动[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新正;王永强;;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底栖海洋生物种类比较[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雷 于德华;致力于海洋底栖生物的专家张志南教授[N];中国海洋报;2002年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清洗底栖生物样品简易装置获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永芬;潮间带纤毛虫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代仁海;黄东海底栖纤毛虫多样性及微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点[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李承春;海洋大型底栖纤毛虫的种群增长和摄食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张培玉;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景;应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底栖硅藻评价水质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徐盛;空间因子和不同尺度环境变量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集合群落组成的相对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孙凯静;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群落健康及生境适宜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林颂;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底栖生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刘朔孺;钱塘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彦国;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穆文华;厦门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光合色素及光合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赵然;松花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群分布与水质相关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强;西苕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空间分布及生物完整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刘晓收;南黄海溊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底栖生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45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