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和标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名片”。中国饮食闻名世界,在世界上被推崇为最有魅力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该积极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今天的中国饮食文化还未能成功入遗,而法国、地中海四国、墨西哥、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的饮食已先后入选,在申遗之路上暂时领先于中国饮食。为了尽早使中国饮食获得应有的荣誉,在世界范围扩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我国饮食文化学者积极开展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研究,并为中国饮食文化申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中国饮食申遗的主体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一直积极推进饮食申遗工作,使中国饮食申遗具备了更多有利的条件。基于此,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现状,分析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对策,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文献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和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对比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饮食文化特点和成功申遗的经验,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价值,归纳中国饮食申遗的具体对策。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意义。中国饮食拥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包括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还包括今天仍有科学价值的医食同源的养生理论,以及崇尚平安和谐的和合精神,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价值特点使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总体结构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使其完全具备了申遗的条件,奠定了中国饮食申遗成功的基础。中国饮食申遗可以促进中国饮食品牌的统一升级和国际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民间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其次,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做好中国饮食文化的申遗工作,必须以自知和自信为前提,即充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为申遗工作提供理论保障。本文认为申遗的成功,必须高水准地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势特点,以弥补现实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申遗工作的成功。最后,在汲取国外饮食文化申遗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饮食文化申遗的应对策略。对于国外饮食类申遗的经验,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以法国、地中海四国以及日本的饮食申遗成功经验为重点,对比中国饮食申遗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中国饮食申遗的6个对策,包括精心提炼申遗项目名称,凝练中国饮食的文象特征,凝练中国饮食的文脉特征,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全民食育教育,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战略等,对于中国饮食申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饮食 文化遗产 申遗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9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7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5-17
- 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5
- 2. 研究的创新点15-17
-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精神特质与申遗的意义17-31
- (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7-18
- 1. 饮食文化17
- 2. 中国饮食文化17-18
- 3. 烹饪文化18
- (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8-21
- 1. 鲜明的农耕文明特征18-19
- 2. 灵活多样的“奇正互变”之法19
- 3. 食养医三位一体19-20
- 4. 丰富的伦理意蕴20-21
- (三)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特质21-24
- 1. 平安和谐的“和合”精神21
- 2. 辨证协调的思维理念21-22
- 3. 尊崇人格教育的食德化育22-23
- 4. 浓厚鲜明的民本意识23-24
- (四) 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意义24-31
- 1. 品牌国际化和统一升级24-25
- 2. 提升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25-26
- 3. 推动民间文化交流26-27
- 4. 提高文化软实力27-29
- 5. 助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29-31
- 二、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优势和劣势31-39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31-32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31
-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作名录”与我国的“代表性名录”31-32
- 3.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ICH-02表32
- (二) 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优势32-35
- 1. 申遗报告中能呈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势32-34
- 2. 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申遗实力34-35
- (三) 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劣势35-39
- 1. 申遗报告中难以呈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势35-36
- 2. 国内和国际对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不利因素36-39
- 三、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对策39-49
- (一) 各国饮食文化申遗的成功经验39-42
- 1. 法国大餐39-40
- 2. 地中海饮食40
- 3. 日本和食40-42
- (二) 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的对策42-49
- 1. 精心提炼申遗项目名称42-43
- 2. 以烹饪技艺为核心阐释文象特征43-44
- 3. 以人文文化为核心阐释文脉特征44-45
- 4. 全面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45-46
- 5. 加强全民食育教育46-48
- 6. 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战略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55
- 后记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湘;开门七件事 盘中千年餐——中国饮食文化1000年的变迁(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邱庞同;关于审阅《道家、道教养生思想源流和中国饮食文化》一文意见的说明[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年03期
3 张振楣;宴请——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乌托邦[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4 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徐旺生;中国的饮食与中国文化[J];农业考古;2002年03期
6 ;龙与中国饮食文化[J];肉品卫生;2002年04期
7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徐新建;天府之宴——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梁昭;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10 徐万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繁芝;;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天使”[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2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孟海棠;;创新与中国饮食文化[A];“自主创新推进上海食文化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孟海棠;;创新与中国饮食文化[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5 满恒荣;吴美云;潘政苓;;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研制国际特色主食[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6 徐峰;尹立;申荷永;;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朴兵;;略论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8 奚丽芳;吴昊;;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A];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上)[C];2009年
9 姚伟钧;;北京奥运会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A];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C];2007年
10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专家系列介绍之三 中国饮食文化无形遗产守护者[A];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建;为了心中的文化坚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2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上)[N];中国食品报;2014年
3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N];中国食品报;2014年
4 陈立群;后非典时期要变饮食观[N];今日信息报;2003年
5 商报记者 吴颖 整理;专家呼吁出台国家美食促进战略[N];北京商报;2010年
6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中)[N];中国食品报;2014年
7 高继民;详尽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成果与奥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孙_";明年本市外语人口达到500万[N];北京日报;2007年
9 中华秦汉酒业集团总经理 张正春;好酒礼宴天下[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10 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 刘广伟;美食不应奢侈丰、稀为贵当止[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峰;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焱;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D];江南大学;2008年
2 曾晖;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春英;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构成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臧迤;论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交际法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年
6 范迪;“中国饮食文化演讲稿”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敬者;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胡梦楠;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D];郑州大学;2014年
9 刘佳佳;历史视角下的山西面食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童雨菲;中国饮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7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