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吸附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0 18:38
天然淀粉安全性强、可生物降解,但吸附能力较弱,因此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多孔淀粉是当前研究热点。论文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优化后的溶剂交换法制得多孔淀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NMR)、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热重(TG)等对制得的多孔淀粉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并对姜黄素、香兰素和锌元素的吸附效果做了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淀粉高温(90°C)糊化后在5℃下冷却48 h,用溶剂交换法可制备多孔淀粉,以吸油率,亚甲基蓝吸附率,气体吸附量为指标优选出最优制备条件为:淀粉浆液浓度为0.15 g/mL,乙醇/丙酮为10/0,交换时间1h,该条件下制备的多孔淀粉BET为35.52 m2/g,孔径分布3.1-44.5 nm,属介孔淀粉。2.对实验制得的多孔淀粉特性进行表征,SEM可直观证实,不同处理工艺可得到多孔淀粉,大孔淀粉孔的分布广泛但不均匀,介孔淀粉可形成更加丰富且均匀的多孔结构;FT-IR和NMR表明,多孔淀粉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表明实验选择方法是物理变性;XRD分析显示,实验制备的大孔淀粉和介...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淀粉
2 马铃薯变性淀粉
3 多孔淀粉研究进展
3.1 多孔淀粉的定义
3.2 多孔淀粉的制备
3.2.1 物理法
3.2.2 化学法
3.2.3 酶解法
3.2.4 协同法
3.3 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
3.4 多孔淀粉的表征方法
3.5 多孔淀粉的应用
3.5.1 物理法
3.5.2 吸附剂的应用
3.5.2 吸附剂的应用
3.6 多孔淀粉研究中存在问题
4 姜黄素、香兰素及锌的特性及应用
4.1 姜黄素
4.2 香兰素
4.3 锌
5 研究背景及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马铃薯多孔淀粉的制备
2.2.2 姜黄素与大孔淀粉微胶囊的制备
2.2.3 微胶囊化大孔淀粉与香兰素混合物的制备
2.2.4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制备
2.2.5 制备样品的表征分析
2.2.6 大孔淀粉对姜黄素吸附的应用研究
2.2.7 大孔淀粉对香兰素微胶囊化的应用研究
2.2.8 马铃薯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应用研究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介孔淀粉制备条件选择
3.1.1 不同淀粉浆液浓度的影响
3.1.2 溶剂交换时间的影响
3.1.3 丙酮/乙醇比例的影响
3.1.4 介孔淀粉的孔径分布
3.2 多孔淀粉的表征分析
3.2.1 多孔淀粉的形貌SEM观察
3.2.2 多孔淀粉FT-IR分析
3.2.3 多孔淀粉XRD分析
3.2.4 N2-吸脱附分析
3.2.5 多孔淀粉粒径分布分析
3.2.6 介孔淀粉的热重分析
3.2.7 13C固态NMR光谱分析
3.3 大孔淀粉对姜黄素的吸附研究
3.3.1 姜黄素样品SEM分析
3.3.2 姜黄素样品FT-IR分析
3.3.3 姜黄素样品DSC分析
3.3.4 姜黄素样品粒度分布
3.3.5 姜黄素标准曲线
3.3.6 姜黄素吸附能力
3.3.7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8 体外释放试验
3.3.9 水溶性检测
3.4 大孔淀粉对香兰素的微胶囊化研究
3.4.1 水分含量分析
3.4.2 粉末堆积密度
3.4.3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SEM研究
3.4.4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粒径分布
3.4.5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FT-IR分析
3.4.6 微胶囊化效率(MEE)和加载效率(LE)
3.4.7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热重分析
3.5 马铃薯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5.1 不同条件下锌含量的测定
3.5.2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SEM分析
3.5.3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FT-IR分析
3.5.4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DSC及电导率分析
4 讨论
4.1 溶剂交换法制备介孔淀粉及条件优化
4.2 多孔淀粉的性质表征分析
4.3 多孔淀粉对姜黄素的吸附
4.4 比较溶剂法与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对香兰素的吸附
4.5 介孔淀粉-锌复和物的制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本文编号:3813284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淀粉
2 马铃薯变性淀粉
3 多孔淀粉研究进展
3.1 多孔淀粉的定义
3.2 多孔淀粉的制备
3.2.1 物理法
3.2.2 化学法
3.2.3 酶解法
3.2.4 协同法
3.3 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
3.4 多孔淀粉的表征方法
3.5 多孔淀粉的应用
3.5.1 物理法
3.5.2 吸附剂的应用
3.5.2 吸附剂的应用
3.6 多孔淀粉研究中存在问题
4 姜黄素、香兰素及锌的特性及应用
4.1 姜黄素
4.2 香兰素
4.3 锌
5 研究背景及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马铃薯多孔淀粉的制备
2.2.2 姜黄素与大孔淀粉微胶囊的制备
2.2.3 微胶囊化大孔淀粉与香兰素混合物的制备
2.2.4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制备
2.2.5 制备样品的表征分析
2.2.6 大孔淀粉对姜黄素吸附的应用研究
2.2.7 大孔淀粉对香兰素微胶囊化的应用研究
2.2.8 马铃薯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应用研究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介孔淀粉制备条件选择
3.1.1 不同淀粉浆液浓度的影响
3.1.2 溶剂交换时间的影响
3.1.3 丙酮/乙醇比例的影响
3.1.4 介孔淀粉的孔径分布
3.2 多孔淀粉的表征分析
3.2.1 多孔淀粉的形貌SEM观察
3.2.2 多孔淀粉FT-IR分析
3.2.3 多孔淀粉XRD分析
3.2.4 N2-吸脱附分析
3.2.5 多孔淀粉粒径分布分析
3.2.6 介孔淀粉的热重分析
3.2.7 13C固态NMR光谱分析
3.3 大孔淀粉对姜黄素的吸附研究
3.3.1 姜黄素样品SEM分析
3.3.2 姜黄素样品FT-IR分析
3.3.3 姜黄素样品DSC分析
3.3.4 姜黄素样品粒度分布
3.3.5 姜黄素标准曲线
3.3.6 姜黄素吸附能力
3.3.7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8 体外释放试验
3.3.9 水溶性检测
3.4 大孔淀粉对香兰素的微胶囊化研究
3.4.1 水分含量分析
3.4.2 粉末堆积密度
3.4.3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SEM研究
3.4.4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粒径分布
3.4.5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FT-IR分析
3.4.6 微胶囊化效率(MEE)和加载效率(LE)
3.4.7 微胶囊化香兰素的热重分析
3.5 马铃薯介孔淀粉-锌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5.1 不同条件下锌含量的测定
3.5.2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SEM分析
3.5.3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FT-IR分析
3.5.4 介孔淀粉-锌复合物DSC及电导率分析
4 讨论
4.1 溶剂交换法制备介孔淀粉及条件优化
4.2 多孔淀粉的性质表征分析
4.3 多孔淀粉对姜黄素的吸附
4.4 比较溶剂法与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对香兰素的吸附
4.5 介孔淀粉-锌复和物的制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本文编号:3813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81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