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控缝高酸压研究
本文关键词:塔河油田控缝高酸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塔河油田为大型的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该储层主要采用酸压工艺进行增产改造。由于产层与上下遮挡层的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小,油气层厚度大,酸压改造形成的裂缝纵向高度很大,难以获得较长的酸蚀缝长,显著降低了酸压增产效果。因此,急需研究控缝高酸压技术。本文为“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应力分布与控缝高技术研究》(2011ZX05014-006-004)的内容之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人工隔层控缝高酸压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是:(1)依据热平衡原理建立了井筒和酸岩反应热影响的裂缝温度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注液参数、工作液流变参数等对井底温度和裂缝温度的影响,为模拟碳酸盐岩酸压裂缝三维延伸、转向剂运移分布和酸-岩反应速度计算提供了实时参数。(2)研究了转向剂在携带液中的沉降规律,能够模拟转向剂形成人工隔层所需停泵时间和人工隔层的几何参数。(3)根据物质平衡理论、流体力学理论、弹性力学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带有人工隔层的酸压裂缝拟三维延伸模型,能够模拟多级注入酸压裂缝三维扩展延伸过程,获得裂缝延伸数据。(4)根据酸岩反应动力学原理,结合H+质量守恒建立了平行板中酸液沿裂缝流动反应的对流扩散方程,研究浓度分布规律从而获得酸液有效作用距离。(5)综合集成前述多个数学模型,考虑温度场、速度场、转向剂运移与人工隔层形成、反应动力学和酸浓度分布等的相互干扰与耦合,利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制了多级交替酸压控缝高酸压模拟计算程序,能够模拟塔河油田人工隔层酸压裂缝延伸状况,此为本文的工作重点。(6)对比了多种控缝高方案对裂缝延伸状况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参数敏感性模拟计算与分析,证明了人工隔层有良好的控缝高效果。
【关键词】:塔河油田 控缝高 人工隔层 酸压 程序编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5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9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7
- 1.2.1 控缝高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2 酸压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17-18
- 1.3.2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控缝高酸压温度场模型19-27
- 2.1 井筒温度场数值模型19-23
- 2.1.1 假设条件19
- 2.1.2 单元体划分19-20
- 2.1.3 模型建立及求解20-23
- 2.2 裂缝温度场模型23-26
- 2.2.1 不考虑酸岩反应热裂缝温度场模型23-25
- 2.2.2 考虑酸岩反应热裂缝温度场模型25-26
- 2.3 压裂液性能参数与温度的关系26-27
- 第3章 控缝高酸压裂缝拟三维延伸模型27-36
- 3.1 连续性方程27-28
- 3.2 压降方程28
- 3.3 宽度方程28-34
- 3.3.1 未加人工隔层的宽度方程28-32
- 3.3.2 加入人工隔层的宽度方程32-34
- 3.4 高度方程34-35
- 3.4.1 未加人工隔层的高度方程34
- 3.4.2 加入人工隔层的高度方程34-35
- 3.5 拟三维延伸模型的求解35-36
- 第4章 转向剂的沉降规律36-42
- 4.1 转向剂沉降速度计算36-39
- 4.1.1 颗粒自由沉降速度36-37
- 4.1.2 颗粒在裂缝中的沉降速度37-39
- 4.1.3 停泵时间的计算39
- 4.2 转向剂铺设厚度计算39-42
- 4.2.1 停泵时间大于转向剂完全沉降所需停泵时间39-40
- 4.2.2 停泵时间小于转向剂完全沉降所需停泵时间40-42
- 第5章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有效作用距离计算42-50
- 5.1 模型的建立42-44
- 5.1.1 酸浓度分布模型42-43
- 5.1.2 流场模型43-44
- 5.2 模型求解44-45
- 5.3 界面移动计算45-46
- 5.3.1 第一段前置液45-46
- 5.3.2 第一段酸液46
- 5.3.3 第二级注液46
- 5.4 裂缝中增产倍比模型46-50
- 5.4.1 导流能力的计算46-48
- 5.4.2 增产倍比的计算48-50
- 第6章 程序编制与实例计算50-66
- 6.1 程序编制50-55
- 6.1.1 程序结构50-51
- 6.1.2 程序功能51
- 6.1.3 程序界面51-55
- 6.2 基础数据55-56
- 6.3 模拟结果56-66
- 6.3.1 井筒油管注液温度分布56-57
- 6.3.2 裂缝温度分布57-59
- 6.3.3 裂缝高度控制59-64
- 6.3.4 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导流能力、增产倍比计算64-66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66-67
- 7.1 结论66
- 7.2 建议66-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湘;张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转层酸压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8年06期
2 ;深度酸压改造技术在塔河油田有效应用[J];吐哈油气;2008年04期
3 刘长印;;重复酸压改造效果分析评价[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2期
4 徐兵威;何青;王德安;李国锋;张永春;;大牛地气田多级注入酸压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3年03期
5 李子甲;塔河油田分层酸压、采油管柱技术[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袁学芳,常泽亮,周理志,李国明;砂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探讨[J];油气井测试;2003年05期
7 李中林;闫明发;毛秀玲;;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酸压工艺技术研究[J];吐哈油气;2003年04期
8 张荣军,蒲春生,聂翠平,时宇;振动—酸压复合增产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4年09期
9 胡国亮;塔河油田酸压工艺技术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1期
10 陈志海,张士诚;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后的地质效果评价——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成俊;蒲春生;张荣军;贾振旺;;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的概况和发展方向[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冯旭东;卢渊;田东江;蔡明金;康博;韩兴杰;;利用多种方法评估碳酸盐岩水平井酸压效果[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3 华继军;贺鸿昌;;建南地区措施效果分析及下步措施建议[A];湖北省石油学会第十一次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会论文集[C];2004年
4 时丕同;孙希瑞;朱骏蒙;王优杰;;酸化及酸压工艺在埕岛油田古潜山油藏的应用[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清华;酸压增产:造缝导流 气源滚滚[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紫岚;碳酸盐岩酸压改造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牟雪江;塔河油田深井酸压层段深度突破6900米[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张润泰 耿宇迪;大型酸压改造屡建奇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宗钢 周林波 赵晓;耐高温地面交联酸压先导试验获成功[N];中国石化报;2011年
6 通讯员 盛玉奎 李冬青;华北晋古11井实施大型酸压喜获高产油流[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戴莹 付喜艳;锻造海上压裂利器[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马军;为海相储层改造奠定基础[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特约记者 刘振强邋通讯员 刘晏琨;大港油田钻采院研制成功泡沫分流胶凝醇酸酸压工艺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余国婴 李作力;中原井下特种作业处完成AD12CH井酸压施工[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爱山;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胥云;低渗透复杂岩性油藏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马先平;大港油田千米桥高温低渗储层深度酸压理论与工艺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伊向艺;碳酸盐岩储层交联酸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5 曾平;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低伤害酸压技术及压后硫沉积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6 马卫荣;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深度酸压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杰;砂岩储层酸压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代金鑫;裂缝性致密碳酸盐岩气藏体积酸压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王明元;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工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向林;塔河油田控缝高酸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李年银;塔里木轮南潜山裂缝型油气藏高温深井酸压效果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6 岳翰林;超大规模酸压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7 冯旭东;哈拉哈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酸压效果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左家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贺鸿昌;建南气田飞三段低渗储层酸压改造技术实践及认识[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10 宋清新;利912新区酸压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塔河油田控缝高酸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42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