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致相变二氧化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热致相变二氧化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热分解 二氧化钒 掺杂 有机溶胶-凝胶 热致变色薄膜
【摘要】:二氧化钒(VO_2)是一种具有相变特性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能在68℃的相变温度点发生高温金属相和低温半导体相的可逆转变,同时伴随着电阻率、磁化率和光透过率的突变。基于其相变特性,可将二氧化钒用作一种优良的热致变色材料。目前随着各国对建筑节能的日益重视,二氧化钒材料在智能控温薄膜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以五氧化二钒(V2O5)为原料,盐酸联氨(N2H4·2HCl)为还原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得稳定的前驱体(VO(OH)2),再通过氮气气氛下热分解前驱体制备出纯的M型二氧化钒粉体(M-VO_2)。然后以钨酸钠(Na2WO4·2H2O)、钼酸铵((NH4)6Mo7O24·4H2O)为掺杂剂,采用纯M-VO_2相粉体的制备工艺,制备不同钨钼掺杂量的M-VO_2粉体。最后选择在VOCl2溶液中,添加一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采用有机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具有良好相变光开关性能的热致变色VO_2薄膜。通过对产物FT-IR、TG、DSC、XRD、SEM、EDX、UV-VIS等测试分析,研究了VO_2粉体热解工艺对产物的晶型结构、形貌影响,探讨了掺杂对相变温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对VO_2薄膜的光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当升温速率一定时,不同的热解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粉体的成分和晶体结构有重要影响。在600℃温度热解60min时,可以得到纯的M-VO_2相粉体;单个颗粒呈方块状,长约150nm,宽约100nm,相变温度为67.8℃。(2)采用纯M-VO_2相粉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钨钼掺杂粉体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仍为M-VO_2粉体。但W、Mo原子掺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M-VO_2主晶格的完整性,晶格发生了畸变,晶胞变大,使得X射线衍射峰和V=O伸缩振动峰发生了微小的偏移。同时,掺杂对VO_2粉体的表面形貌和颗粒尺寸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晶体形貌变的不规则,无明显的颗粒形状。(3)W、Mo掺杂都能有效的降低VO_2的相变温度且W的掺杂效率要高于Mo的掺杂效率。VO_2的相变温度变化与W、Mo原子掺杂百分含量成负线性相关。每掺杂1at%W的钨酸钠(Na2WO4·2H2O),VO_2相变温度降低22.0℃;掺杂1at%Mo的钼酸铵((NH4)6Mo7O24·4H2O),VO_2相变温度降低5.1℃。(4)选择PVP作溶液分散稳定剂和成膜促进剂,以石英玻璃为基底,采用旋涂成膜的有机溶胶-凝胶法制备VO_2薄膜工艺可行,成本低、操作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具有可重复性。PVP的掺入没有影响M-VO_2粉体的生成和晶体结构的破坏。在温度600℃、保温60min下热处理,能得到M-VO_2薄膜,且具有良好的相变性能,相变前后红外波段光透过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掺入10%质量分数PVP溶胶、旋涂20层制备的VO_2薄膜由平均尺寸约200nm的颗粒组成,颗粒为方块状、大小分布较均匀;薄膜平均厚度为0.64±0.01μm,厚度分布较均匀,平整性较好。
【关键词】:热分解 二氧化钒 掺杂 有机溶胶-凝胶 热致变色薄膜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35.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9
- 1.1 引言12-14
- 1.2 二氧化钒的结构与性能14-20
- 1.2.1 二氧化钒的晶体结构14-17
- 1.2.2 二氧化钒的能带结构17-18
- 1.2.3 二氧化钒的相变性能18-19
- 1.2.4 掺杂对二氧化钒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19-20
- 1.3 二氧化钒的应用前景20-22
- 1.3.1 光盘介质材料20
- 1.3.2 激光防护装置20-21
- 1.3.3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21-22
- 1.3.4 热敏电阻材料22
- 1.3.5 智能窗薄膜涂层22
- 1.4 二氧化钒的研究现状22-27
- 1.4.1 二氧化钒粉体的研究进展22-25
- 1.4.2 二氧化钒薄膜的研究进展25-26
- 1.4.3 降低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研究进展26-27
- 1.5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27-29
- 1.5.1 选题背景27-28
- 1.5.2 研究内容28-29
- 第2章 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与表征29-43
- 2.1 引言29
- 2.2 实验工艺及表征方法29-33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29-31
- 2.2.2 实验工艺流程31-33
- 2.2.3 实验测试与表征33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33-41
- 2.3.1 前驱体的红外光谱分析33-34
- 2.3.2 前驱体的差热分析34-36
- 2.3.3 粉体的物相分析36-39
- 2.3.4 二氧化钒粉体的相变温度分析39
- 2.3.5 二氧化钒粉体的形貌分析39-41
- 2.4 本章小结41-43
- 第3章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与表征43-63
- 3.1 引言43
- 3.2 实验工艺与表征方法43-45
- 3.2.1 掺杂实验原料和设备43-44
- 3.2.2 掺杂实验工艺流程44-45
- 3.2.3 掺杂实验测试与表征45
- 3.3 掺杂实验参数设计45-47
- 3.3.1 不同掺杂量VOCl_2溶液的配制45-46
- 3.3.2 不同掺杂量前驱体的热解46-47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47-61
- 3.4.1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物相分析47-51
- 3.4.2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红外光谱分析51-52
- 3.4.3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相变温度分析52-54
- 3.4.4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元素分析54-58
- 3.4.5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形貌分析58-59
- 3.4.6 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理论研究59-61
- 3.5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与表征63-80
- 4.1 引言63
- 4.2 实验工艺与表征方法63-68
-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63-65
- 4.2.2 实验工艺流程65-67
- 4.2.3 薄膜样品展示67
- 4.2.4 实验测试与表征67-68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68-77
- 4.3.1 红外光谱分析68-69
- 4.3.2 差热分析69-70
- 4.3.3 物相分析70-72
- 4.3.4 薄膜光学性能分析72-74
- 4.3.5 薄膜形貌分析74-77
- 4.4 本章小结77-8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0-83
- 5.1 结论80-82
- 5.2 展望82-83
- 参考文献83-90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90-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琦,方应翠,朱武,干蜀毅,王先路;二氧化钒相变分析及应用[J];真空;2001年06期
2 陈金民;黄志良;刘羽;王升高;;微波等离子体增强法合成氮杂二氧化钒[J];钢铁钒钛;2007年02期
3 施剑秋;顾广新;游波;周树学;;钨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和热致变色性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康晓春;赵颖;王胤博;杨修春;;二氧化钒制备与应用的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5 梁继然;胡明;王晓东;李贵柯;季安;杨富华;刘剑;吴南健;陈弘达;;纳米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红外光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8期
6 晏伯武;;二氧化钒薄膜的掺杂改性及制备[J];中国陶瓷;2009年10期
7 陈金民;黄志良;刘羽;;退火工艺对微波等离子制备氮杂二氧化钒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09年06期
8 刘东青;郑文伟;程海峰;张朝阳;;二氧化钒薄膜制备及其热致变发射率特性研究[J];红外技术;2010年03期
9 魏雄邦;蒋亚东;吴志明;廖家轩;贾宇明;田忠;;一种二氧化钒膜的新的生长模式[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1期
10 何山,韦柳娅,傅群,林晨,雷德铭,郑臣谋;二氧化钒和三氧化二钒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麦立强;陈文;彭俊锋;徐庆;朱泉;;二氧化钒纳米棒的合成与电导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齐济;宁桂玲;林源;仝慧娟;刘杰;刘红宇;;二氧化钒的制备条件与方法的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曾富强;叶勤;;二氧化钒薄膜光学性能的研究进展[A];薄膜技术高峰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华;肖秀娣;徐刚;柴冠麒;孙耀明;;二氧化钒薄膜的研究进展[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金良茂;方强;王友乐;陈凯;;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麦立强;陈文;祁琰瑗;余华;彭俊锋;;二氧化钒纳米棒的相迁移机理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刘向;崔敬忠;梁耀廷;;磁控溅射沉积掺钨二氧化钒薄膜研究[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康利涛;高彦峰;罗宏杰;;聚合物辅助沉积热致变色二氧化钒VO_2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9 尹大川;许念坎;郑修麟;;二氧化钒薄膜的性质及应用前景[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毛黎;二氧化钒多相之谜被揭开[N];科技日报;2010年
2 首席记者 任荃;智能玻璃窗户“冷暖自知”[N];文汇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吕佳琪;会自动调节室温的玻璃[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4 刘凯瑞;英国发明智能玻璃[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技安;英国科学家发明新型阻热玻璃[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记者 陈丹 实习生 王若素;智能玻璃透光又隔热[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良;二氧化钒微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机敏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许绍海;纳米二氧化钒和氧化石墨烯的水环境过程对其免疫毒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鑫;VO_2薄膜结构的热辐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邱洪波;二氧化钒薄膜晶体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熊瑛;硅基二氧化钒薄膜制备及在太赫兹开关器件方面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静;热致相变二氧化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5 江炜;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范晓曦;电场诱导二氧化钒薄膜相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碧辉;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太赫兹器件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蒋龙川;二氧化钒的制备及其相变特性研究[D];五邑大学;2014年
9 张芳;二氧化钒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冬梅;二氧化钒粉末的制备[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2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53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