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α-酮戊二酸工程菌构建及发酵条件控制

发布时间:2017-07-20 02:12

  本文关键词:α-酮戊二酸工程菌构建及发酵条件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谷氨酸棒状杆菌 α-酮戊二酸 L-谷氨酸 糖酸转化率 敲除 生物素


【摘要】: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是微生物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它作为碳氮代谢的关键节点,在菌体的生长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工农业及化工合成等领域中,a-KG被广泛使用。a-KG的主要制备方法为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发酵法研究的较多的是真核微生物,而对于利用原核微生物中谷氨酸棒状杆菌制备a-KG的方法,国内外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以敲除谷氨酸脱氢酶I编码基因gdh的谷氨酸高产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DK-9△gdh为出发菌株,通过分子改造和发酵过程控制两方面研究该菌株积累a-KG的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GDK-9△gdh为出发菌株,敲除谷氨酸脱氢酶II的编码基因gdhA,成功构建菌株GDK-9△gdh△gdhA。在摇瓶及发酵罐的发酵实验中,相比出发菌株,菌株GDK-9△gdh△gdhA的a-KG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0.99%和7.49%,副产物L-谷氨酸含量降低了5.72%和15.78%,糖酸转化率提高了7.13%和7.36%;实验结果表明敲除基因gdhA有助于增加α-KG积累,对副产物积累量的降低也有积极意义。谷丙转氨酶可以催化丙氨酸与a-KG生成L-谷氨酸,从而降低目的产物a-KG的含量,同时增加副产物L-谷氨酸的积累。从菌株GDK-9△gdh出发,敲除谷丙转氨酶的编码基因,构建基因缺失菌株GDK-9△gdh△alaT,经摇瓶及发酵罐发酵实验结果显示,在alaT缺失菌株的副产物积累量降低的同时,目的产物a-KG的合成量并未增加,同时菌体的生长相比出发菌株较弱,说明谷丙转氨酶对菌体的生长有重要作用,在敲除谷氨酸脱氢酶I的条件下,谷丙转氨酶不是合成L-谷氨酸的主要反应。谷氨酸合酶催化a-KG和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是副产物生成的又一途径,以GDK-9△gdh△gdhA为出发菌株,敲除谷氨酸合酶的编码基因gogat,成功构建菌株GDK-9△gdh△gdhA△gogat,在摇瓶发酵及发酵罐发酵实验中,改造菌株的副产物L-谷氨酸积累量降低,同时菌体的生长与产酸也变弱,说明谷氨酸合酶可能与调控菌体的生长因素有关,改造菌株的产酸延滞表明该基因可能与谷氨酸大量合成有密切联系。在GDK-9△gdh的基础上,敲除异柠檬酸裂解酶的编码基因aceA,成功构建菌株GDK-9△gdh△aceA,在摇瓶及发酵罐的发酵实验中,改造菌株的a-KG合成量分别提高了17.57%和4.07%,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4.39%和9.09%。说明敲除异柠檬酸裂解酶后,增加了合成目的产物的主碳代谢流通量,有助于积累a-KG。为进一步提高菌体积累a-KG的能力,以GDK-9△gdh△aceA为出发菌株,过表达编码柠檬酸合酶的基因prpc,构建了过表达菌株GDK-9△gdh△aceApXMJ19prpc和空质粒菌株GDK-9△gdh△aceApXMJ19,通过发酵实验结果显示,在摇瓶发酵和发酵罐发酵过程中,prpc过表达菌株和空质粒菌株相比,a-KG的合成量分别提高了10.19%和3.69%,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7.68%和6.51%。选择GDK-9△gdh△gdhA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双阶段pH和生物素控制策略下菌体的产酸情况,结果表明,双阶段pH控制法相比较于单阶段pH控制法所获得的L-谷氨酸减少了80.11%,α-KG积累增加了67.31%,糖酸转化率提高了55.86%。在双阶段pH控制条件下,研究确定了发酵初始培养基中的最适生物素浓度为7μg/L,在发酵后期16 h-26 h时期内添加生物素的最适浓度为5μg/L。在最终的发酵结果中使用双阶段pH和生物素控制下的发酵过程糖酸转化率相比较双阶段pH控制提高了7.82%。
【关键词】:谷氨酸棒状杆菌 α-酮戊二酸 L-谷氨酸 糖酸转化率 敲除 生物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24
  • 1.1 α-酮戊二酸的理化性质11
  • 1.2 α-酮戊二酸的应用11-12
  • 1.3 α-酮戊二酸的生产概况12-14
  • 1.3.1 α-酮戊二酸的生产方法12-13
  • 1.3.2 发酵法生产α-酮戊二酸的历史13
  • 1.3.3 α-酮戊二酸发酵生产菌株13-14
  • 1.4 α-酮戊二酸的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14-17
  • 1.4.1 α-酮戊二酸的合成途径14-15
  • 1.4.2 α-酮戊二酸合成的代谢调控机制15-17
  • 1.5 α -酮戊二酸生产菌的生化特性及育种思路17-18
  • 1.5.1 α-酮戊二酸生产菌具备的生化特征17
  • 1.5.2 α-酮戊二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17-18
  • 1.6 α-酮戊二酸的发酵优化策略18-21
  • 1.6.1 α-酮戊二酸生产的培养基18-20
  • 1.6.2 α-酮戊二酸发酵条件优化20-21
  • 1.7 α-酮戊二酸的测定方法21-22
  • 1.8 论文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22-24
  • 1.8.1 立题依据22-23
  • 1.8.2 主要研究内容23-24
  • 2 材料与方法24-42
  • 2.1 实验材料24-30
  • 2.1.1 菌株与质粒24-25
  • 2.1.2 主要仪器25-26
  • 2.1.3 主要试剂26-28
  • 2.1.4 主要溶液28-29
  • 2.1.5 主要培养基29-30
  • 2.2 实验方法30-39
  • 2.2.1 质粒提取30
  • 2.2.2 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的提取30-31
  • 2.2.3 PCR扩增31-34
  • 2.2.4 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34
  •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34
  • 2.2.6 DNA的回收纯化34-35
  • 2.2.7 连接与转化35-36
  • 2.2.8 感受态细胞制备36-37
  • 2.2.9 重组质粒的构建37
  • 2.2.10 转化子鉴定37-38
  • 2.2.11 目的基因测序38
  • 2.2.12 重组质粒电转化及基因缺失菌株的筛选38-39
  • 2.3 发酵培养方法39
  • 2.3.1 斜面活化培养39
  • 2.3.2 摇瓶与发酵罐的种子培养39
  • 2.3.3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39
  • 2.3.4 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39
  • 2.4 分析方法39-42
  • 2.4.2 菌体干重的计算39-40
  • 2.4.3 培养液pH的测定40
  • 2.4.4 残糖的测定40
  • 2.4.5 有机酸的测定40
  • 2.4.6 氨基酸的测定40-41
  • 2.4.7 数据分析41-42
  • 3 结果与讨论42-63
  • 3.1 菌株GDK-9△gdh△gdhA的构建及发酵实验42-47
  • 3.1.1 重组片段△gdhA的构建42-43
  • 3.1.2 重组质粒pK18mobsacB△gdhA的构建43-44
  • 3.1.3 重组菌株GDK-9△gdh△gdhA的构建44-45
  • 3.1.4 重组菌株GDK-9△gdh△gdhA和GDK-9△gdh的摇瓶发酵实验45-46
  • 3.1.5 重组菌株GDK-9△gdh△gdhA和GDK-9△gdh的5L发酵罐发酵实验46-47
  • 3.1.6 重组菌株GDK-9△gdh△gdhA的发酵结果讨论47
  • 3.2 alaT基因敲除菌株GDK-9△gdh△alaT的构建及发酵实验47-50
  • 3.2.1 重组片段△alaT的构建47-48
  • 3.2.2 重组质粒pK18mobsacB△alaT的构建48
  • 3.2.3 重组菌株GDK-9△gdh△alaT的构建48-49
  • 3.2.4 重组菌株GDK-9△gdh△alaT的摇瓶发酵实验49
  • 3.2.5 重组菌株GDK-9△gdh△alaT的5 L发酵罐发酵实验49
  • 3.2.6 重组菌株GDK-9△gdh△alaT的发酵发酵结果讨论49-50
  • 3.3 菌株GDK-9△gdhAgdhA△gogat的构建及发酵实验50-52
  • 3.3.1 重组菌株GDK-9△gdh△gdhA△gogat的构建50-51
  • 3.3.2 重组菌株GDK-9△gdh△gdhA△gogat的摇瓶发酵实验51
  • 3.3.3 重组菌株GDK-9△gdh△gdhA△gogat的5L发酵罐发酵实验51-52
  • 3.3.4 重组菌株GDK-9△gdh△gdhA△gogat的发酵结果讨论52
  • 3.4 菌株GDK-9△gdh△aceA的构建52-54
  • 3.4.1 重组片段△aceA的构建52-53
  • 3.4.2 重组质粒pK18mobsacB△aceA的构建53
  • 3.4.3 重组菌GDK-9△gdh△aceA的构建53
  • 3.4.4 重组菌株GDK-9△gdh△aceA的摇瓶发酵实验53-54
  • 3.4.5 重组菌株GDK-9△gdh△aceA的5L发酵罐发酵实验54
  • 3.4.6 重组菌株GDK-9△gdh△aceA的发酵结果总结54
  • 3.5 过表达菌株GDK-9△gdh△aceApXMJ19prpc和空质粒菌株GDK-9△gdh△aceApXMJ19的构建54-57
  • 3.5.1 重组质粒pXMJ19prpc的构建55
  • 3.5.2 重组质粒pXMJ19prpc及空质粒pXMJ19的电转化及重组菌株的筛选55-56
  • 3.5.3 过表达菌株GDK-9△gdh△aceApXMJ19prpc和空质粒菌株GDK-9△gdh△aceApXMJ19的摇瓶发酵实验56
  • 3.5.4 过表达菌株GDK-9△gdh△aceApXMJ19prpc和空质粒菌株GDK-9△gdh△aceApXMJ19的5L发酵罐发酵实验56-57
  • 3.5.5 基因prpc过表达菌株的发酵实验结果讨论57
  • 3.6 重组菌株GDK-9△gdh△gdhA的双阶段pH和生物素发酵控制57-63
  • 3.6.1 重组菌株GDK-9△gdh△gdhA的双阶段pH发酵控制实验58
  • 3.6.2 在发酵初期的生物素控制实验58-60
  • 3.6.3 在发酵中后期添加生物素对发酵产α-KG的影响60-62
  • 3.6.4 双阶段pH和生物素控制条件下的发酵过程62-63
  • 4 结论63-65
  • 5 展望65-66
  • 6 参考文献66-73
  • 7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73-74
  • 8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国庆;李凤辰;邵菲;付水林;宫衡;;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细胞内α-酮戊二酸含量[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6期

2 张群;;发酵法生产α-酮戊二酸技术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3 ;利用液体石蜡发酵生产α-酮戊二酸[J];微生物学通报;1976年04期

4 杨福愉,邢菁如,王淑娅;玉米线粒体抗氰化物氧化的研究——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酸氧化对氰化物敏感性的比较[J];中国科学;1980年01期

5 景宏武 ,顾志澄;α-酮戊二酸和丙酮酸的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J];同济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6 占宏德;李江华;刘龙;堵国成;陈坚;;离子交换法纯化α-酮戊二酸[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7 ;酶法α-酮戊二酸取得新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12期

8 郭洪伟;堵国成;周景文;陈坚;;微生物发酵生产α-酮戊二酸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9 孙丽平;刘立明;堵国成;陈坚;;基于途径分析促进α-酮戊二酸过量积累的数学模型技术[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10 巩健;;解脂耶氏酵母诱变育种及发酵产α-酮戊二酸条件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大波;王友炜;侯永清;丁斌鹰;王蕾;刘玉兰;朱惠玲;;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断奶仔猪肠黏膜能量代谢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蕾;侯永清;;α-酮戊二酸对动物肠道黏膜作用的研究进展[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王友炜;付大波;侯永清;丁斌鹰;王蕾;朱惠玲;;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血浆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付大波;王友炜;侯永清;丁斌鹰;王蕾;刘玉兰;朱惠玲;;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断奶仔猪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金泉;姚刚;;中草药结合α-酮戊二酸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和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蕾;侯永清;丁斌鹰;吴信;刘玉兰;朱惠玲;刘坚;李永塘;;α-酮戊二酸可以通过促进mTOR信号传导途径提高仔猪肌肉蛋白质的合成[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蕾;侯永清;丁斌鹰;刘玉兰;朱惠玲;刘坚;李永塘;;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慢性应激仔猪空肠黏膜和腓肠肌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永塘;侯永清;丁斌鹰;刘玉兰;朱慧玲;刘坚;王蕾;;α-酮戊二酸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肝细胞损伤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蕾;侯永清;丁斌鹰;刘玉兰;朱惠玲;刘坚;李永塘;;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激素水平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坚;侯永清;丁斌鹰;刘玉兰;朱惠玲;王蕾;李永塘;;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慢性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洪伟;解脂亚洛酵母积累α-酮戊二酸关键生理调控机制解析[D];江南大学;2015年

2 张畅;细胞活性小分子实时分析遗传编码传感器的设计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国庆;重组大肠杆菌产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冯甲;α-酮戊二酸工程菌构建及发酵条件控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永塘;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肝脏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09年

4 李莹;α-酮戊二酸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理反应及产量的调节效应[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付大波;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肌肉、肠黏膜和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6 王蕾;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肌肉和肠黏膜组织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D];武汉工业学院;2009年

7 王友炜;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功能和血浆指标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刘坚;α-酮戊二酸对脂多糖刺激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机理[D];武汉工业学院;2009年

9 张旦旦;调控光滑球拟酵母碳代谢流促进α-酮戊二酸过量积累[D];江南大学;2009年

10 胡泉舟;α-酮戊二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65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565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