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形成极性化合物的动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形成极性化合物的动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极性化合物 硅胶柱色谱 红外光谱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器 蒸发光闪射检测器
【摘要】:由于油炸食品具有独特的感官特性,食品加工或人们日常生活烹饪食物时常常将油脂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油脂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裂解反应,生成多种结构类型的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的极性化合物,这些极性化合物已被证明能够和生物体系中的含氮物质发生反应诱发许多慢性和急性疾病。本文通过将大豆油在180℃分别加热1 h、3 h、5 h、7 h,研究其在高温下生成的极性化合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肪族醛类,加热后的大豆油中残留的脂肪族醛类的含量从1.2205mmol/kg(加热1h)升高到1.6724mmol/kg(加热5h),随后降低到1.4661mmol/kg(加热7 h)。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应用硅胶柱色谱法,不同的极性化合物分别使用正己烷/乙醚(87:13,75:25,50:50,0:100,v/v)逐级洗脱,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用正己烷/乙醚(87:13,v/v)洗脱出来的甘油三酯的含量从82.9%下降到74.2%。用正己烷/乙醚(50:50,v/v)洗脱出的极性化合物中羰基化合物的含量是最高的,占总羰基化合物含量的31-49%。应用红外光谱鉴别不同极性物质的特殊结构,用正己烷/乙醚(75:25,v/v)洗脱下来的极性化合物中含有反式结构的物质。用正己烷/乙醚(0:100,v/v)洗脱下来的极性化合物中包含带有苯环的化合物,这类物质已被证明具有严重的毒性和致癌性。本文还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连接紫外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析极性化合物的分布。180℃下加热7h的大豆油用正己烷/乙醚(87:13,v/v)洗脱所得的洗脱物中主要是甘油三酯,其次是生育酚,含有非常少的脂肪族羰基化合物。180℃下加热7h的大豆油用正己烷/乙醚(75:25,v/v)洗脱所得的洗脱物中可能含有生育酚及含甘油三酯结构的醛类或酮类。180℃下加热7h的大豆油用正己烷/乙醚(50:50,v/v)洗脱所得的洗脱物中可能含有生育酚、甘油二酯及含甘油二酯结构的醛类或酮类。180℃下加热7h的大豆油用正己烷/乙醚(0:100,v/v)洗脱所得的洗脱物中可能含有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甘油单酯及含甘油单酯结构的醛类或酮类。
【关键词】:极性化合物 硅胶柱色谱 红外光谱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器 蒸发光闪射检测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21
- 1.1 脂质氧化变质机理9-13
- 1.1.1 自由基的反应10
- 1.1.2 过氧自由基的反应10
- 1.1.3 氧的β-消除反应10
- 1.1.4 抽氢反应10-11
- 1.1.5 内部重排(环化成环氧化物)11
- 1.1.6 内部重排(环化反应)11
- 1.1.7 键的加成反应11-12
- 1.1.8 歧化反应12
- 1.1.9 烷氧自由基的反应12
- 1.1.10 加成反应12
- 1.1.11 α-和β-裂解12-13
- 1.2 油脂在高温条件下的氧化裂解产物13-15
- 1.2.1 挥发性氧化产物13-14
- 1.2.2 水解产物14
- 1.2.3 氧化的甘油三酯单体14
- 1.2.4 非极性的甘油三酯衍生物14-15
- 1.2.5 甘油三酯多聚体产物15
- 1.2.6 甾醇衍生物15
- 1.3 极性化合物生成机理15
- 1.4 油脂中极性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15-16
- 1.5 抗氧化剂对高温加热油脂的影响16
- 1.6 极性化合物的检测方法16-19
- 1.6.1 过氧化值17-18
- 1.6.2 羰基值18
- 1.6.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18-19
- 1.6.4 硅胶柱色谱法19
- 1.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19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19-21
- 1.7.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9-20
- 1.7.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1
- 2 材料与方法21-28
- 2.1 实验材料21-22
- 2.1.1 试验试剂21
- 2.1.2 试验仪器21-22
- 2.2 试验方法22-28
- 2.2.1 样品的前处理22
- 2.2.2 过氧化值的测定22-23
- 2.2.3 高效液相法分析煎炸油中的脂肪族醛类化合物23-25
- 2.2.4 柱层析逐级洗脱法分离煎炸油中不同极性物质25
- 2.2.5 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25-26
-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极性化合物的结构26
- 2.2.7 核醛的检测26-28
- 3 结果和讨论28-49
- 3.1 高温加热的大豆油中过氧化物的分析28-29
- 3.2 高温加热的大豆油中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析29-34
- 3.2.1 大豆油在高温下形成的脂肪族醛类的种类29-30
- 3.2.2 脂肪族醛类的分离30-31
- 3.2.3 八种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标准曲线31-32
- 3.2.4 高温加热的大豆油中脂肪族醛类含量的分析32-34
- 3.3 柱层析法分离不同极性的化合物34-36
- 3.4 高温加热的大豆油中羰基化合物含量的分析36-38
- 3.5 红外光谱法分析极性化合物的结构38-41
- 3.6 核醛的检测41-49
- 3.6.1 高温加热的大豆油中不饱和甘油三酯氧化产生核醛的过程41-42
- 3.6.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油氧化裂解产物的分析42-49
- 4 结论49-51
- 5 展望51-52
- 6 参考文献52-61
- 7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雅琳;周令国;李智;周莉;阚建全;肖琳;;影响煎炸油中极性化合物生成因素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03期
2 陈明亮,成本诚,小林四郎;几种有机锑(Ⅲ)化合物与共轭极性化合物的反应[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朱雷;彭旭阳;张枝焕;;土壤中含氧、含硫极性化合物预处理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张昌鸣,李爱英,沈曾民;HPLC检测煤、石油产品中的极性化合物[J];分析测试通报;1989年06期
5 李昌模;;薄层色谱法测定油脂中极性化合物含量[J];中国油脂;2007年11期
6 韩冰冰;王翠翠;李新军;邹新琢;;强极性化合物DMC及其杂质的HILIC分离方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赵锁奇,石铁磐,王仁安,杨光华;硅胶柱超临界流体制备色谱分离极性化合物[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林勋祝;;C_6—C_9芳烃中微量极性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J];石油化工;1980年02期
9 张昌鸣,李爱英,李英,张林海;HPLC测定煤焦油中极性化合物的研究[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9年01期
10 仲玉凯;;玩具的超声和胶水紧固[J];中外玩具制造;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洋;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形成极性化合物的动态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2 韩冰冰;1、强极性化合物DMC及其杂质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2、木脂素Otobain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08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70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