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制备周期性亲水聚合物
本文关键词: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制备周期性亲水聚合物
更多相关文章: 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 环糊精包合物 水溶性亚硝基化合物 周期性亲水聚合物
【摘要】: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序列结构的控制是可控聚合的研究热点。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RACP)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新型聚合方法,可以用来制备特定结构的聚合物,例如周期性聚合物、环状聚合物以及嵌段共聚物等。本文主要研究在水相中利用RACP合成具有[ABxAC]n链结构的周期性亲水聚合物,相比传统的缩聚反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采用双端羟基聚乙二醇与2-溴异丁酰溴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水溶性二溴单体(Br-PEG600-Br、Br-PEG1000-Br和Br-PEG2000-Br)。然后合成N-(2-羟基乙氧基乙基)-2-吡啶甲基亚胺(HEEPMI)和N-(2-羟基乙氧基乙基)-双(2-甲基吡啶)胺(HEEBPA)两种含羟基的水溶性配体。利用甲基-p-环糊精(Me-β-CD)内腔疏水、外腔亲水的性质,在水中超声制备甲基-p-环糊精/亚硝基苯包合物(Me-β-CD/NB)。Me-β-CD/NB与Br-PEG-Br在不同金属/配体的作用下进行水相RACP。结果表明,使用Cu/HEEPMI时,聚合效果最为理想,可以得到较高聚合度(17)较窄分子量分布(PDI=2.08)的聚合物。最后,采用透析的方法将Me-β-CD完全去除,得到纯净的聚合物。通过核磁和热降解证实了聚合物具有周期性的链结构。合成了水溶性的亚硝基化合物——2-甲基-2-亚硝基丙基-2-羟基乙酸酯(MNPHA)。将MNPHA直接与Br-PEG-Br进行水相RACP,同样考察其在不同种金属/配体作用下的聚合行为。结果表明,使用CuBr/HEEPMI时,可以得到较高聚合度和较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并且转化率均大于97%。进一步考察了温度和浓度对该体系引发的水相RACP聚合行为,结果表明,在50℃、0.05 M条件下,聚合效果最优,最高嵌段数可达24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直接制备可降解的周期性亲水聚合物,而且在聚合物链中引入了羟基,可以用作进一步的反应。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水相RACP并制备得到了具有周期性亲水聚合物。
【关键词】: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 环糊精包合物 水溶性亚硝基化合物 周期性亲水聚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1.5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34
- 1.1 引言14-15
- 1.2 自由基偶合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15-26
- 1.2.1 自由基直接偶合反应15-20
- 1.2.2 小分子调控自由基偶合反应20-26
- 1.3 水相可控自由基聚合26-31
- 1.3.1 水相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26-29
- 1.3.2 水相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29-30
- 1.3.3 水相氮氧自由基聚合(NMP)30-31
- 1.4 环糊精在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31-32
- 1.5 课题的提出32-34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4-46
- 2.1 主要化学试剂描述及精制处理34-37
- 2.1.1 主要化学试剂规格与产地34-36
- 2.1.2 试剂精制36-37
- 2.2 表征37
- 2.3 二澳化合物的合成37-40
- 2.3.1 二(2-溴异丁酰氧基)聚乙二醇酯2000(Br-PEG2000-Br)的合成37-38
- 2.3.2 二(2-溴异丁酰氧基)聚乙二醇酯1000(Br-PEG1000-Br)的合成38-39
- 2.3.3 二(2-溴异丁酰氧基)聚乙二醇酯600(Br-PEG600-Br)的合成39-40
- 2.4 水溶性配体的合成40-42
- 2.4.1 N-(2-羟基乙氧基乙基)-2-吡啶甲基亚胺(HEEPMI)的合成40-41
- 2.4.2 N-(2-羟基乙氧基乙基)-双(2-甲基吡啶)胺(HEEBPA)的合成41-42
- 2.5 水溶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2-44
- 2.5.1 甲基-β-环糊精/亚硝基苯包合物(Me-β-CD/NB)的制备42-43
- 2.5.2 2-甲基-2-亚硝基丙基2-羟基乙酸酯(MNPHA)的合成43-44
- 2.6 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RACP)44-45
- 2.6.1 Me-β-CD/NB参与的水相RACP44-45
- 2.6.2 MNPHA参与的水相RACP45
- 2.7 聚合物的降解45
- 2.8 二溴单体与配体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45-46
- 第三章 环糊精/亚硝基苯包合物参与的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46-60
- 3.1 前言46-47
- 3.2 Me-β-CD/NOC与Br-PEG-Br的水相RACP47-49
- 3.2.1 Me-β-CD/NB的制备与表征47-48
- 3.2.2 Me-β-CD参与的水相RACP48-49
- 3.3 不同包合物参与的水相RACP49-50
- 3.4 反应温度对水相RACP的影响50-51
- 3.5 二溴单体分子量、反应物投料比和反应浓度对水相RACP的影响51-53
- 3.6 不同水溶性配体对水相RACP的影响53-54
- 3.7 反应浓度和反应温度对Cu/HEEPMI参与的水相RACP的影响54-56
- 3.8 Me-β-CD/NB与Br-PEG-Br的水相RACP产物透析及表征56-59
- 3.9 小结59-60
- 第四章 水溶性亚硝基化合物参与的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60-74
- 4.1 引言60
- 4.2 不同引发体系参与下的水相RACP60-61
- 4.3 Cu/HEEPMI参与的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浓度下的水相RACP61-63
- 4.4 CuBr/HEEPMI参与的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浓度下的水相RACP63-67
- 4.5 不同分子量二溴单体参与的水相RACP67-69
- 4.6 水相RACP中主要的副反应讨论69-72
- 4.7 CuBr/HEEPMI和Cu/HEEPMI引发机理的讨论72-73
- 4.8 小结73-74
- 第五章 结论74-76
- 参考文献76-84
- 作者简历84
- 砍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少鸿,经洁;氨苄青霉素聚合物的研究——Ⅱ.氨苄青霉素中聚合物的含量测定[J];抗生素;1987年04期
2 任启生;黄文强;何炳林;;一种新的聚合物固载的1,3-二醇的合成及其对二醛的单保护性能[J];化学学报;1989年08期
3 张恒;周志彬;聂进;;离子液体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3年05期
4 金书文;;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具有发展潜力[J];上海化工;2007年10期
5 ;有机合成中聚合物试剂的应用[J];有机化学;1976年04期
6 吴文镶,李志伟,杨更亮,李莉,张国庆,陈义;三唑醇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吸附特性[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液态羧基聚丁二烯聚合物的新作用[J];橡胶参考资料;1975年09期
8 田付强;杨春;何丽娟;韩柏;王毅;雷清泉;;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及其机理最新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9 白桦;巫国平;熊玉卿;张莉;郭云;常梦洁;张浩力;;基底诱导聚合物相分离制备高度有序图形的研究[J];真空与低温;2009年02期
10 ;光纤用新型聚合物[J];化工文摘;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左明明;刘天晴;;耐高矿化度超吸水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2 丁娉;刘波;杨苗;彭博;潘春跃;邹应萍;;2,7-咔唑与5,6-二辛氧基二噻吩苯并噻二唑低能隙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应用[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3 连慧琴;柳海兰;金荣虎;张南哲;崔香兰;金星华;柳乐仙;韩顺玉;崔秀国;;新型萘并萘醌光致变色聚合物[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持兴;俞炜;李润明;杨凯;周平;;聚合物相容、相分离与复合相形态的流变分析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王力新;蔡东东;汤昌泉;陈善慈;尹志刚;郑庆东;;含二甲酰亚胺官能团的窄带隙聚合物合成及其光伏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6 张馨月;贺泳霖;王亚培;;基于聚合物溶胀构筑微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佳;塑料降解是否可行[N];中国包装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世萱;低维C_(36)聚合物的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彦峰;基于响应性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及功能材料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马莉;环境敏感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响应性溶液组装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4 张海全;系列七元内环联苯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电子结构与光电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阳俊;新型芳杂环聚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刘昌华;聚(4-乙烯吡啶)及其衍生物与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淼;咔唑基微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二氧化碳俘获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海青;含动态脲链的聚氨酯热修复性能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如玉;含噻吩/芴/苯片段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霞;搅拌对聚合物多层膜和纳米线的界面组装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4年
5 李婷;新型自具微孔高分子薄膜中气体输运行为和分离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陶方琪;水相自由基加成偶合聚合制备周期性亲水聚合物[D];浙江大学;2015年
7 姚姝文;超交联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妍;双光子荧光有机微孔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单锦宇;芳香胺及酚类衍生物在二氧六环中的酶催化聚合[D];郑州大学;2001年
10 徐小涵;萘酚吡喃接枝含氢硅油光致变色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光学性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0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71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