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抗氧剂PEP-36与十二烷基酚合成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0:08

  本文关键词:抗氧剂PEP-36与十二烷基酚合成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 PEP-36 十二烷基酚 抗氧剂


【摘要】:本文对两种抗氧剂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一种为亚磷酸酯类抗氧剂PEP-36,另一种为烷基酚类抗氧剂十二烷基酚。(1)抗氧剂PEP-36的合成工艺研究通过对两种合成工艺的探讨,确定了采用先醇后酚工艺合成抗氧剂PEP-36。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季戊四醇与PCl3反应生成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与BHT反应生成PEP-36,第二步反应中使用三乙胺做缚酸剂。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反应最佳条件:物料比n(季戊四醇):n (PC13):n (BHT)=1:2.4:24,催化剂三乙胺占季戊四醇质量的3.5%,第一步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2 h,第二步反应温度125℃,反应时间12 h,第二步反应加入与BHT等摩尔量的缚酸剂三乙胺。PEP-36产品收率达到70%,纯度大于98%。合成的抗氧剂PEP-36结构经IR、1H NMR、13C NMR、MS表征确认, PEP-36的抗氧化实验表明抗氧剂PEP-36在聚丙烯塑料中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2)十二烷基酚合成工艺研究通过对苯酚预处理方式的研究,找出厂家产品性能不稳定,各批次产品性质差异较大且产品颜色不合格的问题在于原料苯酚部分氧化及含水量超高,经真空干燥处理苯酚后可解决问题。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了十二烷基酚的合成工艺:物料比n(苯酚):n(四聚丙烯)=1.3:1,催化剂用量占苯酚质量的5%,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6h。十二烷基酚产率85.79%~87.84%,颜色淡黄色透明,合成的十二烷基酚结构经IR、1H NMR表征确认。
【关键词】:双(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 PEP-36 十二烷基酚 抗氧剂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32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6
  • 1.1 抗氧剂9
  • 1.2 氧化老化反应机理9-10
  • 1.3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与相互作用10-14
  • 1.3.1 主抗氧剂作用机理11-12
  • 1.3.2 辅抗氧剂作用机理12
  • 1.3.3 抗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12-14
  • 1.4 抗氧剂的分类14-18
  • 1.5 抗氧剂PEP-36研究现状18-22
  • 1.6 十二烷基酚研究现状22-24
  • 1.7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24-26
  • 2 抗氧剂PEP-36合成工艺研究26-51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26
  • 2.1.1 实验药品26
  • 2.1.2 实验仪器26
  • 2.2 实验方法26-28
  • 2.2.1 抗氧剂PEP-36合成工艺26-28
  • 2.2.2 产物分离纯化28
  • 2.2.3 抗氧剂PEP-36产率的计算方法28
  • 2.3 抗氧剂PEP-36的表征28-31
  • 2.3.1 熔点测定28
  • 2.3.2 红外光谱分析28
  • 2.3.3 液相色谱分析28-29
  • 2.3.4 核磁共振分析(~1H NMR和~(13)C NMR)29
  • 2.3.5 质谱分析29
  • 2.3.6 抗氧化性能分析29-31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31-49
  • 2.4.0 合成工艺的选择31-34
  • 2.4.1 单因素实验34-39
  • 2.4.2 正交实验39-40
  • 2.4.3 最佳工艺条件重复实验40-41
  • 2.4.4 熔点分析结果41
  • 2.4.5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41-43
  • 2.4.6 产品纯度分析(高效液相法)43-45
  • 2.4.7 核磁共振分析结果45-47
  • 2.4.8 LC-MS分析结果47
  • 2.4.9 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47-49
  • 2.5 本章小结49-51
  • 3 十二烷基酚合成工艺研究51-61
  •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51
  • 3.1.1 实验药品51
  • 3.1.2 实验仪器51
  • 3.2 实验方法51-53
  • 3.2.1 十二烷基酚合成方法51-52
  • 3.2.2 十二烷基酚收率计算方法52
  • 3.2.3 红外光谱分析52
  • 3.2.4 液相色谱分析52-53
  • 3.2.5 核磁共振分析53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53-60
  • 3.3.1 原料预处理的影响53-54
  • 3.3.2 酚烯比例的影响54
  •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54-55
  • 3.3.4 反应时间的影响55-56
  •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56
  • 3.3.6 重复实验56-57
  • 3.3.7 红外光谱分析57-58
  • 3.3.8 液相色谱分析58-59
  • 3.3.9 核磁共振分析59-60
  • 3.4 本章小结60-61
  • 4 结论61-62
  • 5 展望62-63
  • 6 参考文献63-68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69
  • 8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益军;新型酚类抗氧剂[J];聚氨酯工业;2000年04期

2 张亨;抗氧剂综述[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0年10期

3 ;大湖化工公司制造无灰抗氧剂[J];塑料助剂;2001年04期

4 火贤磊,王伟军;漫谈抗氧剂品质[J];塑料助剂;2002年03期

5 ;新型抗氧剂[J];塑料助剂;2002年05期

6 ;无锡生产新型抗氧剂[J];化学工程师;2004年05期

7 ;新型抗氧剂研制成功并已批量生产[J];塑料工业;2004年08期

8 陈威;邬茂;金炼铁;;抗氧剂及其发展趋势[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12期

9 张凤军;王鉴;王东军;;当今抗氧剂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10 张凤军;王鉴;安润涛;张树继;;抗氧剂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化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亨;;抗氧剂综述[A];2005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伟;尚丙坤;胡少强;李洁;;聚乙二醇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及抗氧剂选择[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伟;尚炳坤;;抗氧剂对聚乙二醇氧化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田江波;;抗氧剂330的合成进展[A];2005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晓文;叶林;李惠林;;聚甲醛高效抗氧剂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雁军;;用于聚氨酯软泡的新型复合抗氧剂系列[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冉昕;;无灰抗氧剂间复合规律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8 薛卫国;周旭光;;几种酚型润滑油抗氧剂的结构组成及性能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卞丽琴;谷和平;;红外法测定聚乙烯中抗氧剂的含量[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10 范文革;曾亮;;抗氧剂1076合成新工艺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慧敏;开发区成为伊立欧最大抗氧剂生产基地[N];宁波日报;2007年

2 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陈浪;伊立欧占全球抗氧剂领域“半壁江山”[N];宁波日报;2008年

3 李光昕;打造抗氧剂龙头[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记者 朱祖根 通讯员 李昆;高桥石化环保抗氧剂投入生产[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饶兴鹤;抗氧剂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刘宝;塑料抗氧剂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N];中国包装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刘宽胜;我裂解汽油加氢抗氧剂步入世界前列[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希军;“风光化工”迅速成为国内同业龙头[N];营口日报;2008年

9 宗边;无锡茂化开发新型抗氧剂[N];中国化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龚浩;合作是竞争的双赢策略[N];中国化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苗长庆;胺、酚类酯类油用多官能团高温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史焱;药物对氧稳定性实验及抗氧剂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景圣;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合成工艺研究[D];五邑大学;2015年

2 杨腾;抗氧剂PEP-36与十二烷基酚合成工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伟杰;抗氧剂168和330的合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凤军;新型酚酯类抗氧剂的合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纪巍;分子内复合型抗氧剂的合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柳荣伟;分子内复合型多功能低毒抗氧剂的合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张会平;三叉结构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郭艳东;扫帚型酚类抗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丁树成;抗氧剂1010冷却结晶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杨洪军;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849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49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