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日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特征及其差异化分析
【摘要】 荷兰和日本是两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自然条件总体上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如此,荷兰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其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位居世界第三,农产品净出口额从1989年以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二。而日本正好相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完全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中国已经加入了WTO,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农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对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按照人均拥有量计算,中国与荷兰和日本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它们的今天有可能是我们的明天。因此,荷兰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国制订农业、农产品贸易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这正是本研究的初衷 论文以分析荷兰、日本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为起点,在详细分析荷兰、日本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两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然后分析了两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分析表明,荷兰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符合其比较优势格局,出口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自给率非常低,主要依靠进口。日本几乎所有农产品都是净进口,农业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分工,农产品贸易结构也不符合其比较优势格局。 荷兰和日本的谷物自给率都非常低,但是日本的大米自给有余,而荷兰只有小麦的自给率将近达到50%。荷兰谷物自给率低不仅没有妨碍荷兰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反而为它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供了条件,促成了其他农产品的大量出口。这为人多地少国家平衡农产品供给与粮食供给、粮食进口与农产品出口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荷兰由于坚持开放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所以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它通过“大进”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大出”。这表明,进口并不总是有害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进口结构的变化方面,这两个国家的变化趋势相似,即从粮食在进口中占最大比重向单位价值较高的产品在进口中占最大比重发展,这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差异化和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引起的。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荷兰农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指数为0.261,大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都为正值,而日本不仅农业整体竞争力指数下降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1:学位论义 了-0.914,而且大部分产品都在-0.8 以下。表明荷兰农业不仅整体上具有比较优 势和出口竟争力,而且大部分农产品都具有比较优势和出日竞争优势,日本农业 完全失去了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荷兰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形成的原 因,表明厂放政策和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荷兰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基 础,同时高素质的农民、有利的国外市场和交通条件、合理的农业制度以及发达 的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经营使荷兰的农业和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1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日国,一方面山于国内需求的增 长,另一方面则山于农业的衰退和农业竞争力的丧失,其中衣业保护政策以及小 规模的农户是日本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进而丧夫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应该借鉴和吸收荷兰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 荷兰的经验,转变食物安全观念,积极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进 日,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竟争忧势,使我国成为未来的农产品出日大 国和农业强国。 还原
【关键词】 荷兰; 日本; 农产品贸易; 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相继成为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其中有两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一个是土地资源并不丰裕、劳动力绝对数量较少的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农产品净出口国,另一个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2)荷兰、日本概况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国土面积为4.巧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586万(2000年),陆地的人口密度为468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1999年,荷兰农用地面积为196.7万公顷,其中耕地91.4万公顷,牧场101.8万公顷,按人均计,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0.065公顷(分别合0.87亩和0.98亩)①,低于我国的水平,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荷兰经济高度发达,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就其经济总量而一言,荷兰高居世界第12位,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2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940美元,为世界第11位。
日本地处东亚,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6.45万平方公里,人口1.265亿(1999),陆地人口密度为347人/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为527.1万公顷,其中耕地4503万公顷,牧场40.5万公顷,人均分别占有0.036公顷和0.003公顷①,低于荷兰的人均拥有量,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3)荷兰、日本的农产品贸易
以上数据表明,两国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都不理想。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尽管其粮食的自给率很低,但是农产品的综合自给率却非常高,很多农产品的出口额都居世界前列,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榜样。
日本尽管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农业却完全失去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可能是由于农业失去了比较利益的缘故,但是其农业自身的许多缺陷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它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的主要原因。
荷兰出口的农产品,主要由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单位价值高的畜产品、园艺产品以及加工产品组成,这正是荷兰的优势所在。荷兰基本的资源享赋特征是劳动力相对充裕,而耕地极为短缺,所以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荷兰的资本变得相对充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样劳动与资本和技术不断重新组合,使农业生产具有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荷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了竞争力,最终得以大量出口,成为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而日本由于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农产品出口量非常少,而且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出口优势。
在进口方面,荷兰许多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自给率非常低,谷物综合自给率目前只有23%,在粮食中,小麦的自给率是最高的,但是也仅有50%,并且主要用作饲料。这表明荷兰并没有因为耕地少而强调粮食高度的自给率,而是根据经济利益的需要,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由市场调节谷物的生产和供给,突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贸易理念。虽然目前谷物在进口农产品中占的比重不是最高的,但是如果将谷物、油籽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以及饲料的进口额加起来,它们的进口额是最大的,占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其他诸如水果和蔬菜等产品。这表明荷兰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谷物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依靠进口的供给模式并没有影响荷兰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供给,相反,它通过进口土地密集型初级产品间接利用了他国的土地资源,促进了本国其他产品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综合自给率。
本文编号: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