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基于聚偏氟乙烯各向异性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发布时间:2017-09-20 17:33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偏氟乙烯各向异性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Janus粒子 种子乳液聚合 结晶受限 形态 聚偏氟乙烯


【摘要】:采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聚偏氟乙烯(PVDF)乳液为种子,以苯乙烯(St),硅烷偶联剂(MPS),丙烯酸(AA)作单体,成功地制备了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并且单纯通过调节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复合粒子的形态,使得复合粒子完成了从爆米花型各向异性粒子到草莓型核壳复合粒子的转变。初步探索使用其他类型单体与PVDF乳液反应,从而制备各向异性复合粒子的可能性。根据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的结构特征,分别对其进行了性能及应用方面的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复合粒子的微观形貌,并分析其形成机理;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差示扫描分析(DSC)、接触角测试仪、X射线衍射(WAXD)对复合粒子的结晶受限行为和其成膜性能,以及粒子膜改性前后疏水性能的改变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的制备中,MPS与AA的加入是粒子形成爆米花型各向异性复合粒子和同心的核壳型粒子的主要原因。当P(St-co-MPS-co-AA)在PVDF表面成核时,预水解的MPS起到了交联剂的作用,有效地限制了聚合物突起在种子表面的融合,形成了爆米花型各向异性复合粒子;后期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P(St-co-MPS-co-AA)突起互相融合,很好地覆盖在了PVDF种子表面,最终形成了同心的核壳型粒子,提高了PVDF在复合粒子中的比重,并且使得核PVDF在结晶过程中受限。对于其他类型单体与PVDF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复合粒子的研究,我们尝试了氯乙烯(VC),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或丙烯酸(AA)或丙烯酸丁酯(BA)与St共聚,以及直接在PVDF/PS复合粒子的制备中加入交联剂。研究表明:加入交联剂会有效限制PS在PVDF种子表面的流动性。
【关键词】:Janus粒子 种子乳液聚合 结晶受限 形态 聚偏氟乙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2.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0
  • 1.1 各向异性粒子概述8
  • 1.2 Janus粒子类型与制备方法8-13
  • 1.2.1 有机无机杂化8-10
  • 1.2.2 微观相分离10-12
  • 1.2.3 可控种子表面成核12-13
  • 1.3 Janus粒子的性能及应用13-15
  • 1.4 聚偏氟乙烯性能及应用15-17
  • 1.4.1 聚偏氟乙烯的简介15
  • 1.4.2 聚偏氟乙烯和结晶性聚合物的受限结晶行为15-17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7-20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7-18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0-26
  • 2.1 主要试剂及处理方法20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20-21
  • 2.3 PVDF为种子不同种单体的各向异性粒子制备21-22
  • 2.3.1 PVDF/P(St-co-MPS-co-AA)非球形复合粒子的制备21
  • 2.3.2 PVDF乳液的透析21
  • 2.3.3 PVDF/PVC复合粒子的制备21-22
  • 2.3.4 其他单体复合粒子的制备22
  • 2.4 复合粒子的表征22-26
  • 2.4.1 乳液固含量及单体转化率的测定22-23
  • 2.4.2 胶乳粒径的测试23
  • 2.4.3 乳胶粒子的FTIR测试23
  • 2.4.4 乳胶粒子的热失重分析23
  • 2.4.5 乳胶粒子的SEM测试23
  • 2.4.6 乳胶粒子的TEM测试23-24
  • 2.4.7 复合物粒子的DSC分析24
  • 2.4.8 广角X射线衍射24
  • 2.4.9 聚合物粒子膜的接触角24-26
  • 第三章 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26-42
  • 3.1 引言26
  • 3.2 PVDF/P(St-co-MPS-co-AA)复合胶乳粒子的表征26-33
  • 3.2.1 PVDF原始乳胶粒子的表征26-27
  • 3.2.2 不同温度下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27-31
  • 3.2.3 不同温度下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形成机理31-33
  • 3.3 复合粒子形态对PVDF结晶的影响33-35
  • 3.4 PVDF粒子的结晶受限和结晶形态35-38
  • 3.5 PVDF/P(St-co-MPS-co-AA)复合粒子成膜后接触角分析38-40
  •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PVDF种子乳液与不同类型单体制备的复合粒子形态的研究42-50
  • 4.1 引言42
  • 4.2 新的单体种类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42-45
  • 4.3 引入交联剂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45-46
  • 4.4 改变交联剂种类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46-48
  •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60
  • 致谢60-62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廷明,李凤生;包覆式超细复合粒子的制备[J];火炸药学报;2002年01期

2 王进,李凤生,宋洪昌,杨毅,姜炜;硼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含能材料;2005年05期

3 张凯;范敬辉;马艳;谭云;;无机-有机复合粒子制备方法综述[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6年02期

4 江龙;张凯;张娟;淡宜;;PMMA/CaCO_3/SiO_2三元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控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3期

5 赵国祥;;无机有机复合粒子乳液[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5年20期

6 杨华明,邱冠周,王淀佐;矿物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应用[J];矿产综合利用;1997年06期

7 井新利,王杨勇,张东华;二氧化硅/聚苯胺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J];材料工程;2004年01期

8 张建民;孙秀果;彭政;高俊刚;;乳液聚合法制备核(二氧化钛)-壳(聚苯乙烯)复合粒子(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8年03期

9 蒋博;赫秀娟;辛延坤;杨扬;;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的制备[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闯;赵贵哲;王毅;孙友谊;周兴;刘亚青;;核壳结构聚苯乙烯/银复合粒子的制备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腊芹;华兆哲;王重辉;陈坚;;新型绿色抗菌材料二溴海因/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评价[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一龙;兰芳;赵素玲;凌轩;陈志宏;官建国;;镍包石墨复合粒子的形貌可控制备及其电磁、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3 吴驰飞;鲍宇彬;李秋影;;聚苯乙烯/炭黑复合粒子在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制备中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蔡晓军;李永勇;;谷胱甘肽敏感的PEG可脱落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研究[A];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进展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王富祥;盖国胜;吴绍军;;机械化学法制备超细复合粒子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宗洁;朱以华;杨晓玲;李春忠;;金属氧化物/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的制备[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鹏举;董少英;袁淼;王姗;唐二军;;纳米ZnO表面引发合成接枝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邹江鹏;赵义;杨明娇;淡宜;;P(St-co-M12-co-BPMA)/TiO_2复合粒子抗紫外光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9 吴照勇;李惠林;;纳米SiO_2/PEA复合粒子的制备和表征[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邵寒梅;王一龙;章桥新;官建国;;SiO_2/Ag核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同建;淀粉/SiO_2复合粒子原位补强DPNR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2 王小平;粒子设计改善中药粉体均一性与溶解性的工艺原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张凯;功能性无机/有机复合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4 江龙;基于共价键结合的PMMA/CaCO_3/SiO_2三元复合粒子的制备和调控[D];四川大学;2006年

5 刘辉;原位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氧化铝或金属铝复合粒子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张赢超;片状铝粉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王一龙;表面包银(中空)核壳复合粒子及其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崔平;碳纳米管基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9 赵文俞;多尺度铁氧体和纳米壳铁核复合粒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周兴;微纳米磁性铁氧体及其电磁功能复合粒子的可控制备与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珊;碳基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田雪娇;含金纳米棒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应用探索[D];复旦大学;2014年

3 徐敏;叶酸受体靶向的多功能壳聚糖纳米载体用于抗肿瘤和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姜德美;聚二炔热致可逆变色材料及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丽霞;运用SET-LRP合成PVDF基不对称粒子的形态与形成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郭晓萌;基于聚偏氟乙烯各向异性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马伟帅;固体推进剂用功能复合粒子制备与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永峙;红外透明材料包覆片状金属粉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马明;以球形铝粉为核的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邓惠勇;羰基铁复合粒子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89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89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