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菲加氢反应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0:05

  本文关键词:菲加氢反应体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加氢反应 催化剂 热力学 动力学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日益重质化、劣质化,重油加工在炼油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重油中的两环及两环以上的芳烃若不通过适当加工予以除去,将会对馏分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其中的多环芳烃作为重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结焦前驱物质广泛存在于重质油中。通过对重质油进行加氢处理进而裂化为轻质馏分油的过程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重油轻质化过程。但目前的重质油加氢,尤其是其中的多环芳烃的加氢转化普遍存在转化成本高、产物附加值低等问题,将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为单环芳烃,再经过开环、裂化转化为汽油组分的单环芳烃,不仅可降低多环芳烃的加工成本,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低氢耗、优产物势在必行。为此,各国学者不懈努力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开发新型加氢催化剂和研究新的加氢工艺等领域,以优化多环芳烃加氢产品结构。本论文重点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环芳烃加氢反应基本原理、加氢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等进行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加氢过程中新型催化剂、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论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菲加氢反应为研究对象,开展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计算,并以菲为模型化合物开展多环芳烃的选择性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装置上,以菲和氢气为原料,在确保催化剂活性处于稳定期并排除内、外扩散影响的基础上,进行菲加氢反应动力学实验,对不同温度、压力、空速下CoMo/Al2O3催化剂和NiMo/Al2O3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反应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采用基团贡献法和对比态法计算菲加氢反应热力学参数,其中采用Joback法和Constantinous-Gani(C-G)法两个方法计算其临界性质,通过比较分析表明,相对来说Joback法计算临界温度及临界体积结果比较精确,C-G法计算临界压力结果比较精确。在运用基团贡献法和对比态法计算菲加氢反应各热力学参数的同时,也都与相应的文献公开值作比较分析。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二氢菲平衡浓度最大时的温度、压力条件。不仅如此,还通过无梯度高压反应釜测定一定条件下的菲加氢反应热力学平衡浓度,并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对应良好。说明本论文计算多环芳烃加氢反应热力学的方法准确可靠。热力学研究结果不仅为菲加氢反应热力学平衡转化深度以及合适的菲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的选择提供了热力学依据,而且本论文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对其它多环芳烃加氢的热力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大量国内外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菲加氢反应途径作了三种不同的反应网络假设,以考察多步加氢反应过程中不同的可能性。结合由Langmuir-Hinshelwood-Hougen-Watson (LHH W)吸附理论推导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采用拟牛顿法的BFGS优化算法分别估计在两种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常数、各有机物的吸附常数以及反应活化能。首先根据反应器中物料的状态作了四种可能的假设,并对构建的三种不同反应网络途径结合四种可能的状态假设,分别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对比、筛选。结果表明:可能的状态假设中以“氢气为气相,反应物和溶剂部分汽化,反应物的浓度以总的体积流率为基准计算”较为合理,反应网络则以反应网络1(A. R. Beltramone等的提出的菲加氢反应网络)最为合适。论文分别对两种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网络的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及各化合物的吸附常数进行模拟计算,并将各组分浓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拟合良好,说明本论文采用的动力学研究方法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计算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后,得到了一系列颇具指导意义的启不:对CoMo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网络计算结果可见:菲中间环加氢反应速率常数相对边环加氢反应速率常数较高,菲具有比菲加氢产物更高的吸附常数,竞争吸附的结果是催化剂表面的菲占据活性中心的比例要高于菲加氢产物,四氢菲加氢生成1,10-八氢菲的反应活化能最高。表明CoMo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容易停留在部分加氢的程度,为此,在CoMo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产物中全氢菲基本上不出现,CoMo催化剂有利于菲选择性加氢,控制反应氢耗并得到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加氢产物。对NiMo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网络计算结果可见:菲边环加氢反应速率常数略高于中间环加氢反应速率常数;从各组分在NiMo催化剂上的吸附常数来看,菲的吸附常数最高,但不同组分之间吸附常数的差异要小于CoMo催化剂;反应活化能随着加氢反应程度的加深逐步下降;一系列的反应步骤特点都有利于后续深度加氢反应的进行,为此,在NiMo催化剂上的菲加氢反应有利于生成更多的全氢菲。最后,论文对CoMo和NiMo两种催化剂的菲加氢反应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并认为若以选择性加氢为目的则选择CoMo催化剂较有利,若需深度加氢则应选择NiMo催化剂为好。本论文所采用的菲加氢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多环芳烃加氢反应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借鉴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研发提供参考;对两种催化剂上菲加氢反应过程的讨论分析,可为选择合适的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提供依据。论文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加氢反应 催化剂 热力学 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624.5;TQ203.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34
  • 1.1 前言15-16
  • 1.2 多环芳烃加氢催化剂16-18
  • 1.3 多环芳烃加氢反应热力学18-20
  • 1.3.1 基团贡献法18-19
  • 1.3.2 对比态法19-20
  • 1.4 多环芳烃加氢反应动力学20-27
  • 1.4.1 菲20-23
  • 1.4.2 蒽23-24
  • 1.4.3 芘24-25
  • 1.4.4 萘25-26
  • 1.4.5 荧蒽、芴及联苯26-27
  • 1.5 多环芳烃加氢的反应性27-28
  • 1.6 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8-29
  • 1.7 BFGS优化方法29-31
  • 1.8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31-34
  • 1.8.1 研究目的31-32
  • 1.8.2 主要研究内容32-34
  • 第2章 菲加氢动力学实验34-45
  • 2.1 催化剂34-35
  • 2.2 动力学实验35-39
  • 2.2.1 实验流程35-36
  • 2.2.2 催化剂活性的稳定性考察36-37
  • 2.2.3 内外扩散影响的排除37-38
  • 2.2.4 菲加氢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案38-39
  • 2.2.5 产物分析39
  • 2.3 CoMo/Al_2O_3催化剂上菲加氢反应结果39-41
  • 2.3.1 空速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39-40
  • 2.3.2 压力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40-41
  • 2.3.3 温度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41
  • 2.4 NiMo/Al_2O_3催化剂上菲加氢反应结果41-43
  • 2.4.1 空速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42
  • 2.4.2 压力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42-43
  • 2.4.3 温度对菲加氢反应的影响43
  • 2.5 两种催化剂菲加氢反应结果的对比43-44
  • 2.6 本章小结44-45
  • 第3章 菲加氢反应热力学45-66
  • 3.1 芳烃加氢反应热力学基本规律45
  • 3.2 菲加氢反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45-63
  • 3.2.1 菲加氢反应体系的建立45-46
  • 3.2.2 热力学计算46-63
  • 3.2.2.1 基团贡献法估算各物质的临界性质47-49
  • 3.2.2.1.1 Joback法计算菲的临界性质47-48
  • 3.2.2.1.2 C-G法计算菲的临界性质48-49
  • 3.2.2.2 十氢化萘临界性质的计算49-51
  • 3.2.2.2.1 Joback法计算十氢化萘的临界性质49-50
  • 3.2.2.2.2 C-G法计算十氢化萘的临界性质50-51
  • 3.2.2.3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临界性质估算51-53
  • 3.2.2.4 各物质偏心因子的计算53
  • 3.2.2.5 菲加氢反应体系中热力学性质的计算53-63
  • 3.2.2.5.1 各物质蒸发焓的计算53-54
  • 3.2.2.5.2 各物质气相蒸发焓的计算54-56
  • 3.2.2.5.3 各有机物液相标准生成焓的计算56-57
  • 3.2.2.5.4 各物质的液体热容的计算57-58
  • 3.2.2.5.5 各有机物液相标准生成熵58-59
  • 3.2.2.5.6 标准反应焓和标准反应自由能59-60
  • 3.2.2.5.7 各反应的平衡常数60-63
  • 3.3 菲加氢反应热力学平衡浓度的实验验证63-65
  • 3.4 本章小结65-66
  • 第4章 CoMo催化剂的菲加氢动力学研究66-84
  • 4.1 菲加氢反应体系模型66-67
  • 4.2 菲加氢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67-68
  • 4.2.1 催化剂表面吸附平衡67
  • 4.2.2 反应动力学方程式67-68
  • 4.3 菲加氢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68-80
  • 4.3.1 反应网络一69-76
  • 4.3.1.1 反应器中四种不同气液状况的假设69-71
  • 4.3.1.2 四种假设状况下的反应速率常数71-72
  • 4.3.1.3 不同假设下的催化剂表面吸附常数72-73
  • 4.3.1.4 不同假设的模型拟合效果对比73-76
  • 4.3.2 反应网络二和网络三76-78
  • 4.3.3 三种反应网络的对比筛选78-80
  • 4.4 菲加氢反应活化能的计算80-82
  • 4.5 小结82-84
  • 第5章 NiMo催化剂的菲加氢动力学研究84-97
  • 5.1 菲加氢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84-90
  • 5.1.1 不同假设的对比84-87
  • 5.1.2 不同反应网络的对比87-90
  • 5.2 菲加氢反应活化能的计算90-93
  • 5.3 两种加氢催化剂的对比93-96
  • 5.3.1 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比93-94
  • 5.3.2 吸附常数的对比94-95
  • 5.3.3 反应活化能的对比95-96
  • 5.3.4 催化剂选择的考虑96
  • 5.4 小结96-97
  • 第6章 结论97-99
  • 参考文献99-106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06-107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07-108
  • 论文课题来源108-109
  • 致谢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之侯,许志美,汤惠芳,张濂,朱海东,何祖楹,胡维庭,莫新强,施立才,党铭伟;1,4-丁二醇连续加氢反应过程的开发[J];化学工程;1992年06期

2 张炳楷;一氧化碳分子的活化和加氢反应[J];自然杂志;1982年12期

3 赵晓明,陈兴,程侣柏;2,4-二硝基苯甲醚液相加氢反应的研究[J];精细化工;1997年05期

4 李明东;;加氢反应装置的反应机理及特性[J];石化技术;2007年04期

5 周仕学;杨敏建;张同环;王斌;马怀营;;镁基储氢材料对二硫化碳的加氢反应特性[J];功能材料;2010年05期

6 郑小娟;周娅芬;付海燕;陈华;李贤均;李瑞祥;;酯加氢反应中影响羧基活化的因素[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0期

7 杨惠斌;常小瑞;江洪波;翁惠新;;菲加氢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计算和分析[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2年06期

8 凌开成,Roger Lott Edward G. Fitzpatrick;煤焦油的加氢反应性[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9 黎耀忠,陈华,胡家元,李东文,李贤均,田金忠,黄宁表,李瑞祥;水溶性钯配合物催化柠檬醛的选择加氢反应研究 Ⅰ.反应条件的影响[J];分子催化;1998年01期

10 姚鹏超;;自控系统在加氢反应工艺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明;牛渭玲;袁茂林;陈华;李贤均;;双膦-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芳酮加氢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郝剑敏;奚春宇;才淑霞;赵凤玉;;二氧化碳膨胀环己烷介质中加氢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李威;程海洋;林伟伟;于彦存;赵凤玉;;桥联有机硅基团修饰的镍基催化剂在水相硝基苯加氢反应中稳定性的探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廖湘洲;卢磊;宁春利;胡治军;戴成勇;张春雷;;双组分改性铜基催化剂在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中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贺小进;刘凤香;李伟;梁爱民;陈建军;;S加氢反应动力学及中试连续加氢反应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夏水鑫;侯昭胤;汪丽娜;;催化剂的碱性和氢溢流在甘油加氢反应中的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任蕾;范彬彬;窦涛;;ZIFs类金属有机多孔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凤玉;;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选择性催化加氢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王继璋;熊燕;倪萍;蒋景阳;金子林;;钌系催化剂在SBS加氢反应中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慧梅;景孝廉;黄加乐;石高;杜明明;李清彪;;植物还原法制备Pd/Al_2O_3催化剂应用于蒽醌加氢反应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惠斌;菲加氢反应体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路芳;水体系中钌催化不饱和有机物加氢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项益智;基于脂肪醇为氢源的加氢反应体系的构建及诱发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建强;新型钌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苯选择加氢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秦松;Ni催化CO_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尹安远;新型纳米铜基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在草酸二甲酯气相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运明;糠醇缩合产物加氢反应规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雪锋;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反应金属催化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文霞;负载金催化剂上的硝基苯液相加氢反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骏;喹啉和苄叉丙酮的加氢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康启宇;硅和四氯化硅耦合加氢反应制备三氯氢硅的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范琳玉;两相体系中阿维菌素催化选择加氢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宋鲁宁;加氢反应装置模拟及优化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朝凤;手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对乙酰乙酸甲酯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9 高玉祺;钌催化的碳酸乙烯酯均相加氢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黄艳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催化丙酮酸甲酯和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24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124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6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