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骨架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液相加氢和氧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液相加氢和氧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有机骨架 多相催化 碳氢键活化 氧化 加氢 ORR反应
【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一种有序网络状多孔结构材料。MOFs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最高的孔容和最低的晶体密度,可调节的孔尺寸和功能结构,因而吸引了众多科研者的兴趣。目前MOFs已被应用于多个重要的领域,如气体分离与储存、催化、药物缓释和荧光材料等。在催化领域,MOFs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催化材料。论文以工业重要液相加氢、氧化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以MOFs为载体负载高分散金属活性位、引入具有特殊活性位的MOFs、以及以MOFs为牺牲模板一步制备高分散金属纳米材料等三种方法,研制具有新颖结构的高效MOFs基催化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制了金属有机骨架MIL-101负载Au-Pd合金纳米粒子催化剂,并用于选择性氧化饱和碳氢键。以PVP为保护剂,HAu Cl4和Pd Cl2为金属前驱体,Na BH4为还原剂,通过简单的胶体沉积法制备出高分散的Au-Pd/MIL-101催化剂。TEM测试表明Au-Pd合金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2.40±0.63 nm。将该催化剂用于液相选择性氧化环己烷制备KA-oil反应,在150℃,1.0 MPa O2及无溶剂的反应条件下,表现极高的催化活性(TOF:19 000 h-1)。而且,金钯合金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远高于纯金、纯钯以及金钯物理混合催化剂。表明Au-Pd合金纳米粒子中存在Au和Pd的协同效应。此外,该催化剂表现出广泛的底物兼容性,不仅可以活化一级和二级饱和碳氢键,同样可以活化三级饱和碳氢键。最后提出了采用Au-Pd/MIL-101催化液相有氧氧化环己烷可能的反应机理,并通过红外光谱验证了反应中间体(环己基过氧化氢)的存在。(2)研制了多功能Pt/Ni-MOF催化剂,并用于苯腈选择性加氢偶联制备亚胺的反应。催化剂的制备采用胶体沉积法,以H2Pt Cl6·6H2O为Pt源,PVP为保护剂,Na BH4为还原剂,在甲醇溶液中进行还原制备Pt纳米粒子并负载至Ni-MOF载体上。反应结果表明,Pt/Ni-MOF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多种腈类的加氢反应,即使在常压H2下,也能得到较高的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收率大于99%)。研究发现,Ni-MOF上的碱性位(来源于配位不饱和的DABCO)可以有效阻止生成的亚胺进一步加氢,从而提高产物的选择性。系统的考察了H2压力,反应物浓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了Pt/Ni-MOF催化苯腈选择性加氢偶联制备亚胺的反应动力学,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实验证明反应对于苯腈浓度和H2压力均呈一级反应,实验结果与机理推导的动力学模型一致。(3)制备了含有未配位N位的MOF-253催化剂,在不添加任何过渡金属条件下,用于液相催化氧化环己烷制备KA-oil反应。在150℃,1.0MPa O2和无溶剂的反应条件下,KA-oil的收率达到40%以上。对选择性氧化环己烷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采用B3LYP/6-31G(d,p)水平的DFT理论计算,估算MOF-253的HOMO和LUMO能量值。理论计算证明MOF-253催化剂具有较低的H-L禁带宽度,有利于电子从HOMO轨道跃迁到LUMO轨道,从而有利于活化氧气生成氧负离子自由基·O2-,进而促进环己烷的氧化。(4)以Co-MOF为牺牲模板通过热解一步制备Co@C-N复合材料,并用于不饱和键转移加氢反应中。以Co-MOF为牺牲模板是因为该MOF中含有三乙烯二胺碱性位,在热解之后仍能够保持部分碱性位,从而有助于转移加氢反应的进行。Co-MOF在He气流中,高温热解即可得到Co@C-N催化剂。Co@C-N较好的保持了Co-MOF原来的构型。Co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上分布均匀。将该材料用于催化不饱和键选择性转移加氢反应,以异丙醇为质子提供剂和溶剂,由于催化剂本身具有碱性位,所以该反应可以在不外加碱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在转移加氢反应中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可以高效的转移加氢各种不饱和键,包括酮,醛,C=C,C≡N,和N=O键等。(5)以双金属MOFs为牺牲模板通过热解一步制备高分散的合金催化剂,并用于转移加氢及电化学氧还原反应。实验分别采用Co-Ni-MOF,Co-Cu-MOF,Ni-Cu-MOF和Co-Ni-Cu-MOF为模板,制备出各种不同比例的Co-Ni@C-N,Co-Cu@C-N,Ni-Cu@C-N以及Co-Ni-Cu@C-N合金催化剂。Co-Ni-MOF,Co-Cu-MOF,Ni-Cu-MOF和Co-Ni-Cu-MOF中金属及C,N元素均匀分布于整个MOF中,即使在He中500℃处理以后,金属原子形成合金纳米粒子之后也均匀地分布于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HAADF-STEM测试表明,单个合金纳米粒子中金属和和C,N等元素也分布均匀。在腈的转移加氢反应中,Co-Ni(3:1)@C-N的反应活性最高,是单金属催化剂的5倍,电化学ORR反应测试结果表明,Co-Cu-MOF经过3h热处理制备的Co-Cu@C-N(3:1)活性最高,在碱性条件下,接近于商业Pt/C电极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英哲;余良;孙春领;;季胺型三相催化剂[J];河南化工;1989年02期
2 李永存;;铜铁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3年07期
3 杜星球;钱东;;耐温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J];适用技术市场;2000年08期
4 王丽;李云庆;杨柳娜;郭成;王家喜;;磁性纳米负载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J];精细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5 鲁亚东;王艳华;金子林;;以聚乙二醇为载体的催化剂及为反应介质的催化反应体系[J];有机化学;2006年02期
6 禹大龙;张玉芳;李秀艳;;磁性碳基固体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10期
7 ;从失效催化剂分离和回收金属[J];稀有金属;1997年02期
8 冉然;;在液相中实现连续多相催化反应的方法[J];辽宁化工;1978年04期
9 ;催化剂及助剂[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11期
10 汤长青,杜新玲,王伟;合成乳酸正丁酯的主要催化剂述评[J];化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家宽;朱新锋;肖波;王秀萍;;大颗粒纳米晶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钱大新;武石化催化剂回收有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镇;新型酸功能化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在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张杏梅;非对称席呋碱—锌催化剂对环氧化物与二硫化碳共聚制备聚硫代碳酸酯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袁静;生物质平台化合物高效还原转化的铜基催化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刘敏;手性salen催化剂的膜固载与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立;纤维结构化纳米Au-Pd催化剂的原电池反应制备及其催化气相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催化性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隆继兰;金属有机骨架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液相加氢和氧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富民;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桂艳;功能化钌卡宾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胡江磊;基于希夫碱配合物的杂化催化剂的设计及其氧化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忠喜;负载钴催化剂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敏;铼催化邻二醇脱氧脱水制备烯烃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志强;高效清洁酰基化催化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谭晓荷;液相苯加氢新型Ru-B/MOF催化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林志娇;金属丝网蜂窝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汪雅;环氧氯丙烷合成及磁性纳米材料固载催化剂的探索[D];兰州大学;2010年
6 何海龙;含锆催化剂催化Baeyer-Villiger反应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晓涛;高效磁性介孔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高晗;载体特性对用于绿色醇氧化过程催化剂活性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5年
9 张富;催化还原去除水中硝酸盐新型催化剂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栗飞云;电子转移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04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04781.html